助力中小企业回归良性发展
时间:2012-03-09 | 来源:中国水运报
2012年“两会”上,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他们就其生产经营难题纷纷建言献策,为举步维艰的中小企业争取利好政策,助其回归良性发展。
融资难——年年“榜上有名”
破解之路一:金融改革 “造血” 比“输血”重要
在中小企业面临众多困境中,最受企业和各地政府及部门关注、呼声最高的便是融资难题。
据了解,对中小企业来说,目前行之有效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民间借贷、资本市场融资和利用外资。
《银行法》要求贷款必须提供足够的抵押、质押或担保,通常银行在放贷时承认的抵押品只有土地、房产等不动产,而这恰是许多小微型企业缺乏的,所以大部分小微型企业终会被银行拒之门外。至于资本市场融资,金融市场基本上还未对民营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上市融资对缺乏业绩或实力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像“天方夜谭”。
今年2月,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央财政将安排150亿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30亿元资金,分五年安排150亿元总额度。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直言,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事实正是如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人们不免要问,我国经济连年高速增长、货币供应量规模巨大,为何中小企业融资依旧普遍困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梅兴保指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从金融主体的角度,重要的抓手就是要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现行的监管。目前金融监管理念主要适应并针对国有银行等大机构,在理念、方法、机构设置等方面,不适应发展中的中小金融机构。
此外,他还建议,大中小银行要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布局,国有大银行既要继续以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又要为中小金融机构让出一定发展空间。
破解之路二:加快立法 放宽小贷公司融资限制
2011年,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中小企业老板跑路、自杀事件不绝于耳,民间借贷纠纷直线上升,各界人士开始呼吁为民间借贷建立法律秩序。
本届“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提出了相关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周晓光提交“关于制定《民间借贷法》的议案”,建议国家明确民间借贷的监管部门,规范民间借贷的合同或借据,制定统一的标准化文本,从而减少事后纠纷,为事后仲裁或司法判决提供依据。
据了解,央行2008年就开始着手起草《放贷人条例》,试图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规范民间借贷,但至今未出台。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也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放贷人条例》,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使民间借贷的合法性得到确认。
今年2月1日,国务院召开专题常务会议,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别提出了“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适当放宽民间资本”,于是小额贷款公司开始成为应对危局的重要棋子。
据了解,小贷公司试点始于2008年,它经营小额贷款业务,但不吸收公众存款。设立初衷是吸纳民间资本,服务“三农”。据央行统计,截止2011年末,全国共有小贷公司4282家,贷款余额3915亿元。小贷公司依然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工商联副主席汤燕雯指出,传统金融机构由于服务成本高,难以规模化地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小贷公司能有大作为。
目前,银行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基本都在500万元以上,而大部分小微型企业融资需求都是100万元以内的短期融资。这种贷款模式和细分市场,是多数商业银行不愿涉足的。汤燕雯举例,深圳一家小贷公司专做无担保、无抵押的单笔不超过30万元的细分市场,虽然风险很高,但这家注册资本1亿元的公司成立一年半以来,累积放款4.27亿元,90天以上的逾期率仅1%。
但目前小贷公司遭遇中小企业同样的困境:成本高、缺钱。对此,汤燕雯也建议,应放宽小贷公司融资限制,适当放宽信用良好的小贷公司的融资额度、放宽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和经营地域限制、行业限制等,建立其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体系,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税费高——利润降、压力增
政协委员呼吁:以结构性减税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
2012年“两会”上,实体经济成为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的高频词。在为实体经济建言献计时,许多建议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抓好中小企业发展是防止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重要举措。
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数量约占企业数量90%,就业人数约占80%,经济总量的60%,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因此,中小企业正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
但随着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诸多要素成本逐步攀升,环境约束趋紧使企业转型发展面临更大压力,中小企业已步入发展“深水区”。
“事实上,2008年以来,结构性减税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结构性减税只是在以增加政府支出、扩大公共投资中扮演了辅助角色。”全国政协委员、宗申产业集团董事长左宗申说。
他介绍到,这种角色和作用还没得到实质性改变:结构性减税措施并非主要针对中小企业,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的调整,都没有特别针对中小企业作特别设计。近期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减税措施,只是原有政策的直接延长或者稍许放宽,中小企业实际受惠并不多。而且中小企业亏损面较大,难以真正享受企业所得税减税优惠政策。
为加快中小企业转型,推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左宗申建议制定出台新的税收政策,拓宽结构性减税范围,分行业下调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切实降低中小企业应税所得率。同时放宽对享受所得税优惠税率的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限制,降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征收标准,对其中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的,免征企业所得税。
谋出路——企业需苦练内功社会需培育环境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将高达1300万人,就业压力巨大,而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弱、总体素质和水平不高、企业融资和担保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部分代表直言,长此以往,这对国家整体战略转型和稳定就业是不利的。
中小企业的发展牵动人心。本届’两会”上,代表、委员就如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斩破荆棘踊跃献策。不少代表、委员表示,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已存在多年,现在不应仅停留在呼吁层面了,而应加快落实相关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总体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靠自身努力,更需要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重庆市副主委杜黎明建议,应该加快制定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改善税制,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通过改革垄断行业,扩大市场准入范围,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应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拓,并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多加引导。
还有代表建议,应推动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能力建设,发挥科研院所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方面的作用,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从而推动中小企业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