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霖:绝不能贪图“世界第一”等虚名
时间:2011-11-09 | 来源:《中国高速公路》
李盛霖说,改革开放以来,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公路养护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养护发展方式粗放、投入不足、以建代养、部分公路交通严重拥堵、路网整体服务能力和通行保障水平不高、超限超载运输车辆毁路垮桥等种种现象。
李盛霖认为,从我国公路发展现状看,经过近20年持续快速建设,基本形成总里程超过400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11.2%的全国干线公路主骨架网络,公路交通总体上从“瓶颈制约”发展到“基本适应”阶段。从公众需求看,已经从过去要求“走得了”发展到“走得好、走得经济、走得安全”的新期待,高效通畅、经济实惠、安全便捷成为了公众关注的新热点。
李盛霖指出,当前,收费公路管理、违法超限超载车辆治理、行业改革等,备受社会关注,处理不好,很容易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公路交通的各项政策体现民意,顺应民心,促进公路交通和谐发展。
公路行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在谈到“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时,李盛霖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公路交通工作的重点将逐步转变为维持路况、加强养护、规范管理、提升服务以及完善路网支撑系统等。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三大网络,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总体不足,转变为发展方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服务能力与社会公众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李盛霖:在这一时期,呈现三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加强养护管理成为公路交通发展繁重而紧迫的任务。随着路网里程的不断增加,大量的干线公路逐步进入周期性的养护期,这既是巩固公路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网络,提高路网整体服务效能的客观需要。
二是安全保障成为公路交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交通运输安全特别是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易发多发。“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天预计有1.1亿人次、8500万吨货物在公路网内运行,安全畅通是基本要求,也是最高价值标准。加强养护管理,就是珍惜生命。
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养护管理的全过程十分重要。
三是改善服务、创新管理成为公路交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确保优质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创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是新时期公路交通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养护资金每年至少缺1000亿元
在谈到公路养护管理资金问题时,李盛霖说,当前,资金不足成为各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随着路网规模扩大、流量增加、养护机械化程度提高、人工和材料价格上涨、应急救援及公路抢通保通任务日益繁重,公路养护管理资金需求迅速增长。
李盛霖:初步估算,“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资金需求规模年均将超过3000亿元,“十二五”末将接近4000亿元。2010年,全国普通公路养护管理实际投入约2000亿元,而实际需求大约在3000亿元,缺口近1000亿元。
做好八件实事提高服务水平
关于公路交通公共服务问题,李盛霖说,公路交通是重要的公共服务领域。近年来,各地围绕提高公路交通公共服务水平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但总的看,我国公路交通公共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提高公路交通公共服务水平,要从实事抓起,从基层抓起,在一线人员的具体工作中体现。
李盛霖:“十二五”期间,我们建议抓好八件实事:一是建立完善部省两级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广播、电视、网站等渠道发布公路交通出行服务信息。二是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畅通。落实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政策。三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四是增设必要的普通公路休息区、便民服务点。公路收费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要实现24小时不间断服务。五是对一般灾害,实现公路应急救援2小时到达、应急抢通24小时内完成。六是探索建立多部门参与的高速公路应急联动机制。配置必要的清障救援装备,提供低成本的高速公路清障救援服务。七是不可解体大件跨省区市运输由起运地统一受理申请,实行内部协调、联合审批。八是科学安排公路养护作业计划。提前向社会发布养护施工信息,明确绕行路线或设置临时便道,避免造成交通堵塞。
收费公路政策仍将延续一段时期
关于公路收费问题,李盛霖说,我国收费公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财力有限、公路交通成为瓶颈制约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近30年的实践证明,“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对于缓解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加快公路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盛霖:今后一段时期,收费公路政策仍是我国筹集公路交通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针对当前形势和存在问题,部党组研究提出了构建“两个公路体系”,即统筹发展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完善制度、强化监管,规范存量、控制总量,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两个公路体系”建设。
盲目追求“世界第一”、抢工期,要不得
目前,全国已建公路桥梁65.8万座,已建公路隧道7384座,是仅次于美国的桥隧大国,但随着桥隧的不断增加和老化,交通流量的急剧增长,特别是重载车辆的不断增多,我国危险桥隧数量逐渐增加。李盛霖说,从设计环节开始,就要把安全作为首要因素。
李盛霖表示,养护维修环节要做到每座桥梁和隧道都要有专人负责,运行管理环节要做到定期养护巡查、动态监测,安全保护环节要坚决制止超限超载车辆上路上桥。
李盛霖:近几年每年都发生多座桥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做好桥隧安全监管,已经成为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安全贯穿于设计、建设、养护、运营、监管等全过程,坚持安全第一,实行综合治理。
——在设计环节,要把安全作为首要因素,选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性能稳固的、结构简单易于养护的、耐久实用的桥型隧型。绝不能刻意追求“新奇特”桥型隧型,绝不能盲目贪图长度“世界第一”等虚名,更不能随意压缩工期。
——在建设环节,既要加强桥隧工程施工和人员的安全,建设“平安工地”,又要同步建设更加完备的公路安全防护设施,为长远安全创造条件。
——在养护维修环节,要把确保桥隧安全作为养护的重点,认真执行《桥涵养护技术规范》和《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加大投入,严格落实桥梁养护工程师制度,做到每座桥梁和隧道都要有专人负责。
——在运行管理环节,要定期组织桥梁、隧道的养护巡查、专业检测、健康监测和安全隐患排查。
——在安全保护环节,要切实强化治超工作。
高速公路要逐步实现可视、可测、可控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并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防范突发事件的形势更为严峻。公路交通是应急管理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公路“抢险保通”成为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效开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保障。李盛霖说,这些年来,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应急保障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李盛霖:总体上看,我国公路应急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预测预警系统不健全、应急反应速度慢、应急队伍缺乏、应急物资储备不足、跨区域协调不力等问题。
“十一五”初,部就启动了路网中心筹建工作,并在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央编办已经批复同意我部设立路网中心。希望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积极争取,加快成立省级路网中心。
结合公路建设与改造,完善公路监控设施与信息发布设施,实现对重要路段和关键节点的实时监控和信息发布,逐步实现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网络的可视、可测、可控。
建立部省联动、区域互动的应急协调机制,积极推进路警联合办公、跨区定期会商等机制,实现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跨区域、跨部门联动协调管理。
推进专兼结合的公路交通应急队伍建设。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