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领导文明乡风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5-10-31 | 来源:陕西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陕甘宁边区和革命根据地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不但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而且从根本上唤醒了农民的主体意识,成功塑造了边区乡村社会文明新貌,为新时代乡村治理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
延安时期文明乡风建设的具体实践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理论遵循,将物质改善与思想启蒙辩证统一,通过大生产运动解决群众温饱,为文明乡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通过教育普及与文化革新,改造群众精神世界,开展了扎实的文明乡风建设实践。
文教革新,推动乡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一是实施教育普及,实现“扫盲”到“启蒙”的突破。在国民教育方面,自1937年起陆续颁布政策推行义务教育。至1940年,边区内已有小学一千三百四十一所,学生超四万人。在社会教育方面,结合抗战、生产和群众生活需求,广泛开展冬学、夜校、识字组、轮学等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教育,农民群众的思想和乡村风气得到极大转变。二是重视文艺创新,让“乡土形式”承载“革命内容”。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涌现出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极大激发了乡村群众的抗战和生产热情。
法治自治协同共治,重塑乡村社会秩序。在群众自治层面,我们党领导广大乡村群众制定涵盖卫生、劳动、反巫神等的村民公约,赋予群众主动改造和配合改造的义务,以及互相监督、互相约束的权利。在法律保障层面,颁布多项法规,明确禁止买卖婚姻、早婚、缠足等行为。同时,建立“调解为主、审判为辅”的纠纷解决机制,将伦理道德要求融入司法实践,推广“马锡五审判方式”,实现法理与情理的有机结合,化解矛盾,增进和睦。
破立结合推进移风易俗,革新乡村社会风气。在破的方面,一方面坚持打压和引导并举,对于那些伤及人命、散播谣言的巫神进行严惩,同时也引导鼓励他们改过自新。另一方面推广科学知识,开展卫生运动,设立医院和保健药社,组织医疗队深入乡村巡诊,使乡村群众逐渐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明确“给社会游民分子以耕种土地、取得职业与参加教育的机会”,区、乡干部每天督促“二流子”改掉懒惰的毛病。在立的方面,开展劳模运动和模范村建设。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大量劳动英雄和模范,推动乡村移风易俗,树立了劳动光荣的乡村新风。边区政府先后颁布一系列保护妇女切身权益的政策和法令,越来越多的妇女实现了“从家庭依附到社会参与者”的转变,成为边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一是政治引领把握正确方向。既坚持革命原则,又尊重乡村实际,通过党支部会议、党员培训班等形式,向党员传达“破除陋俗与革命动员”的内在关联,纠正“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针对“共产党员中个别信神拜佛”现象,党组织开展自我批评与思想教育,确保党员在反迷信倡文明中保持政治清醒。二是组织覆盖构建全域工作网络。依托“支部建在村上—小组设在村里—党员包片联户”的架构,将治理触角延伸至乡村末梢。充分发挥妇联、青救会、儿童团等组织积极作用,1938年边区五千余名群众参加八路军,三万余人奔赴前线,印证组织动员对“革命力量凝聚”的关键作用。三是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农村党员带头拆除家中神龛、反对买卖婚姻;女党员走村入户讲解缠足危害,推动落实“放足运动”。这种“上行下效”打破了“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增强了群众对文明乡风建设的认同感与参与度。
延安时期文明乡风建设的经验启示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群众主体相统一。延安时期的实践证明,文明乡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文明乡风建设的正确方向。这启示我们,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畅通群众参与渠道,通过村规民约、道德评议、红白理事会等载体,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必须坚持教育先行与文化浸润相结合。面对边区文盲率高、封建迷信盛行的状况,党和边区政府以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为突破口,通过创办学校、开展社会教育、推动文艺下乡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群众文化水平,破除了陈规陋习。这启示我们,要把教育群众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将破除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攀比炫富等陈规陋习作为重要内容,深入阐释勤俭节约和移风易俗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内涵。要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创作编排展演贴近农民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必须坚持移风易俗与培育新风相促进。我们党在延安时期以务实举措推动社会变革,如改造“二流子”、反对巫神迷信、解放妇女、评选劳动模范等,成功塑造了勤劳生产、崇尚科学、平等和谐的乡村新风尚。这启示我们,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要旗帜鲜明地破立结合,一方面依法治理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深刻内涵,以及陕北民风民俗中的忠厚、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元素,赋予其时代价值,通过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乡村教育、文化活动等形式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
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延安时期,党一手抓大生产运动,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一手抓教育,改善乡村社会风气,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启示我们,文明乡风建设不能脱离物质基础孤立进行。当前,要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同步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让农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延安时期的文明乡风建设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推动了当时乡村观念的转变与乡村风气的革新,成为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培育文明乡风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守正创新中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不断开创文明乡风建设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