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湖南各界抗敌后援会动员
时间:2025-10-30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后,在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上海、湖南、云南等27个省市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对于抗敌将士并予以精神、物质上之援助”,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取得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各界抗敌后援会包括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湖南学生抗敌后援会、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等,是湖南战时最广泛、最普遍、最适合战时动员的抗日统一战线群众组织。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湖南成为抗日战争前线,湖南各界抗敌后援会工作逐步减少,直至1940年7月被裁撤。三年中,湖南各界抗敌后援会通过开展战时教育、组织捐款劳军、创办抗日宣传报刊等活动激发了湖湘青年的抗战热情,凝聚起湖南抗日救亡力量,坚定了湖南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念。
激发湖湘青年抗战热情
为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培养大批抗日人才,湖南各界抗敌后援会通过创办参与战时学校、训练班等形式,动员湖南青年参加抗战。
1938年8月,面对日寇准备进攻湖南的危险局面,湖南各界抗敌后援会响应中共湖南省委“保卫湖南”的号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创办战时学校、培训班,大力开展战时教育。一是开办系列战时学校,增强青年救亡意识。1938年至1940年,湖南各界抗敌后援会创办了塘田战时讲学院、华容东山战时中学、郴县抗日骨干培训班、国民党七十军“云干班”等战时学校。其中,1938年9月,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主任吕振羽创办的塘田战时讲学院,为动员湖湘青年投身抗日救亡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塘田战时讲学院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抗日实践,讲授中国革命运动史等课程,使青年认识到从理论上“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拥护团结统一”的重要性,增强其献身抗日救亡的使命感。另一方面,塘田战时讲学院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农村开办识字夜校,唤醒农民的抗战意识。青年学生在组织农民的同时加深了对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解,坚定了其抗战报国的信念。二是开办系列技术训练班,激发青年抗战热情。为动员青年积极参加抗战,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和救亡本领,湖南各界抗敌后援会举办多种技术训练班。湖南妇女界抗敌后援会开办妇女救护训练速成班,湖南医学界抗敌后援会动员初高中学生参加急救讲习班、护士助理训练班,学习防毒知识和急救术,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出一批青年医护骨干,使青年成为保家卫国的行动者,提高了其抗日救国的使命感。总之,战时教育的开展激发了青年的报国热情,锤炼了师生的革命意志,涌现出一批“渴求真理,追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青年,“其播下的革命火种和培养的人才为湖南乃至全国的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
凝聚湖南社会救亡力量
军队后勤“是对于革命战争有决定意义的事业”,“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湖南各界抗敌后援会积极动员群众捐款劳军,发动多次大规模征募献金活动,筹集了大量抗战物资,为支援前线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8月起,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通过多种形式动员人民支援前线。一是发起专项募捐运动。例如,工、农、学抗敌后援会开展“一角运动”募捐动员,号召工人、农人、学生每月储蓄一角钱,以支援抗战;1938年7月7日,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号召各界抗敌后援会开展抗战周年献金运动,筹得捐款29.7万余元。二是组织慰劳团队。淞沪会战开始后,湖南不断接收前线后撤伤兵,湖南学生抗敌后援会、妇女慰劳会等抗敌后援会组成慰劳团队,通过捐慰劳品和服务伤兵等方式,带领广大民众开展慰劳前线抗战将士、服务负伤将士等活动,不仅提高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更激励了战士奋勇杀敌的斗志。三是举办文化活动动员。各界抗敌后援会通过举行抗日歌曲演奏会、演出街头剧等形式,动员民众募捐。例如,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举办抗敌歌曲演奏会,妇女慰劳会举办平剧义演征募会,让民众了解抗战的必要性、正义性和民族性,从而自发捐献大量资金、物品,支援前方抗战。四是宣传典型事迹。例如,以报道小学生捐旅费、邀请军人讲述抗战经历等方式,唤起群众的情感共鸣,动员其捐款捐物。经过各界抗敌后援会多方动员,湖南社会上下团结一致积极募捐劳军,七七事变后一年,湖南人民捐款400余万元,捐衣100万套以上,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担当精神,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抗战将士的战斗意志。
坚定民众抗战必胜信念
宣传工作是“唤起民众,一致抗日”的重要方法。湖南工、商、农等各界抗敌后援会共创办了40余种报刊,让湖南民众了解前方抗敌战况,坚定与日本帝国主义战斗到底的决心。其中,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创办的《抗战日报》《观察日报》,成为全省抗战动员的理论武器。
《抗战日报》是由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成员田汉等人主办,致力于“团结各方面力量,特别是文化界的力量,援助政府抗战”的报纸。为增强宣传动员的有效性,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抗战日报》设立“抗战青年”“抗战工人”“抗战儿童”等七大主题栏目,通过歌谣、漫画等形式对青年及以前被忽视的工人、儿童等群体展开抗日动员,重点刊载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论新阶段》等文章,阐述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为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起到了巨大作用。《观察日报》由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于1938年1月创办,同年5月被定为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通过多种方式对湖南民众开展动员工作。一是通过宣传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开展政治动员。《观察日报》发表的《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战到底》《抗战建国纲领讲话》等社论,阐述了人民群众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得到民众的充分支持,坚定了人民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念。二是通过报道战争真实事件,开展军事动员。《观察日报》刊载大量文章,如《血战台儿庄》《老百姓要当兵》等,宣传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感人事迹,报道老百姓遭受日本侵略者迫害的真实事件,激起了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从而动员广大群众坚定必胜的信心投军上战场。三是主张深入农村,开展抗日救亡文化动员。《观察日报》以动员人民抗战,坚定抗战必胜信念为主题,通过短文、诗歌、歌词等宣传形式,将抗日宣传动员深入乡村。1938年4月19日,《观察日报》发表的《开展文化上的拓荒运动》指出,抗日宣传工作局限于城市,农村大部分地区是抗日文化的荒漠,农民巨大的抗战力量未被动员起来,同时号召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动员。为响应号召,《观察日报》的记者和作家组成流动工作团深入农村,创作出更贴近农民的文艺作品,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认识和文化水准,唤醒了广大农民的抗战热情。总之,湖南各界抗敌后援会所创办报刊的宣传动员,从城市到乡村,渗透至社会各阶层,不仅成为动员湖南民众抗日救国的重要阵地,而且推动了全国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
湖南各界抗敌后援会始终以“唤起民众,作政府后援,一致抗敌”为宗旨,动员湖南人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巩固、发展了全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