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零距离 | 央视国庆专题走进中国中车

时间:2025-10-10 | 来源:央视新闻

今年“国庆”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走进了中国中车,通过镜头让全国观众零距离感受到了中国高铁的魅力。

“动车小镇”映射我国轨道交通产业高速发展

从蒸汽机车到高铁、磁浮列车,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跨越了几个代际的产品。如今一列动车组,4万多个零部件,涉及20余个省份的配套企业,可谓一车“链”千企。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这是1952年我国生产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它结束了我国不能自行制造机车的历史;在它旁边是380A高速动车组,在2010年跑出了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旁边还有世界首列设计时速达到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三种不同时代的大国重器,呈现出我国轨道交通产业不断创新的高速发展。

从“八一号”到“复兴号”,再到时速600公里磁浮,三台展车像一座微缩的时光隧道,把“制造大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串成一条清晰轴线。如今,这条轴线的最新刻度指向青岛。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这里是位于青岛的“动车小镇”,高铁动车、地铁车辆在这里生产,这里可能是我国轨道交通产业最为密集的区域。

在这个“动车小镇”,集聚了220多家轨道交通配套企业,每天都有新的动车组下线。第一列“复兴号”、世界首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都是在这里下线。它还拥有我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这个动车小镇以高铁动车为龙头,加上轻轨、地铁等产品序列,在轨道交通产业链上,带动上下游6000多家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王震:我们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梳理上下游关键配套企业,针对尚未在青岛设厂、配套额过千万的重点企业重点攻关,精选30多家有落地可能性的企业逐一走访,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高铁订单。今年1至8月份,我们园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完成产值316亿元,同比增长36%。

不只是青岛的“动车小镇”,如今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已经形成青岛、株洲、成都、南京等特色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全国轨道交通装备相关企业总量达4.46万家。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继续保持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全、创新最活跃的领先地位。正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跃升”,共同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走进高铁动车之家,探秘轨道交通装备

高铁,这张闪耀全球的中国国家名片,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从追赶到领跑,从制造到创造,我国高铁实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全面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国庆期间,我国首个以“高铁”为主题的互动型科技馆在青岛面向公众开放,不仅是速度密码的探索地,更是尖端技术与中国制造精神的交融场,为公众打开了一扇近距离感知中国高铁魅力、读懂中国工业文明的全新窗口。

展馆内,孩子在数十个互动展台开心地体验学习,高铁动车的创新和运行原理在玩耍中被解开。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的高仿真轨道交通沙盘,吸引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围观。在这里,观众可以体验高铁工程师角色,感受大国重器完整的研发及制造过程,深度参与列车设计、车体焊接、列车总装、列车试验验证等环节。不只是刚开幕的科技馆,在这个假期,中车还举办了公众开放日活动,让老百姓走进车间,对高铁动车的生产过程一探究竟。在上万平方米的总装车间里,一列列高铁车厢正在装配成形。为了让大众更直观地感受生产工匠的专业水准,参观过程中,工匠日常精湛的工艺化作神奇的技艺表演,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我们看这个“钢羽凌波”这项技艺展示。这个钢片它非常薄,只有0.2毫米厚。它可不是机器切割出来的,而是靠人手拿锯子,100多下,一下一下给锯出来的。它的厚度误差不超过0.02毫米。由于非常薄,也使得它重量非常轻,可以轻松地放在水面上漂浮起来。

来自国内外的高铁车迷也组团来访,一睹“梦中情车”的制造过程。

泰国车迷 邱文彬:我今天在工厂里面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高铁,我还看到了这里的磁悬浮。我还是期待等着去坐这边产的车。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高铁工程师 许德阳:我是雅万高铁的运维工程师,像今天的这种科普活动,我们在国外也举办了很多场。前不久在印尼举办的时候,来了好几百当地的群众,他们都特别感兴趣。我们也通过这种方式把我国的轨道交通装备推荐给全世界。

大国工匠:让高铁的“膝盖”更有力

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个一线员工的默默付出,特别是其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代表职工。一起来认识一位让高铁更平稳舒适的“大国工匠”。

就在上个月,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工作了34年的管益辉,刚刚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大国工匠”称号。在管益辉看来,这份荣誉正是中车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生动缩影。回想起刚进厂时,设备和工艺条件有限,零配件都是靠手工打磨。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和员工技能,厂里专门为他们采购了一台进口设备,然而只有中专文化的管益辉,却因为全英文操作界面而犯了愁。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特级技师 管益辉:这个是我25年前使用的一种设备,当时最难的点是每一个参数、每一个指令都是外文的,我都要把它研究透,使用好,应用到我们的产品加工当中。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如何破解列车高速行驶中的颠簸难题,摆在了老管的面前。他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列车底部轴箱体的突破上。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特级技师 管益辉:我研究轴箱体已经20年了,我们两个互相成就。轴箱体比喻成人的膝盖。它是传递动力,承载整车的重量,大家坐高铁的时候感觉到平稳舒适,轴箱体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老管说,创新的过程中,自我否定是最难的。为了让轴箱体达到极致性能,老管和团队经过数百次的试验,最终建成了国际领先的轴箱体柔性生产线。实现了轴箱体量产合格率达99%以上,不仅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更将高铁轴箱体制造精度推向新高度。仅这一个部件,就拿了二十多个专利。这份扎根岗位34年的“专注力”,让他成为高铁数控加工领域公认的“技术标杆”。公司对老管的创新工作非常支持,2022年还专门给他成立了创新工作室。主要负责攻关技术难题,创新成果、培养人才和传承技艺。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特级技师 管益辉:我们现在数字化、智能化越来越高了,一个人可以管理一条产线,几个人就可以管一个车间,我们的产量跟质量是越来越高了。

时至今日,老管所在的企业不仅能生产高铁,产品线还包括城市地铁、磁悬浮列车,以及氢能源列车等八大类轨道交通产品。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特级技师 管益辉:我们公司的快速发展,让我有了发展的平台,我的成长与高铁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将来,我要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让我们的轨道交通更上一层楼。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