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天津山东河南重庆陕西广西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5-10-13 | 来源:重庆发布 、济南日报、广西交通等

【天津】天津修订港口条例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日前,天津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天津港口条例》(简称《条例》),将于12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条例》对推进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建设、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等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强化天津港口支撑和服务辐射能力,更好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港口建设与维护是港口稳定发挥功能的前提。《条例》明确加强智慧港口建设,支持港口经营人运用卫星导航、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推进港口装卸、运输、仓储等环节的智能化建设;加强绿色港口建设,支持港口经营人使用清洁环保运输方式,优先采用清洁化生产方式,更新改造港口作业机械等设施设备,开展船舶绿色低碳燃料加注业务,扩大港区电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应用范围;加强枢纽港口建设,鼓励港口经营人与航运企业拓展港口航线网络,推动优化港口集疏运作业,发展海铁联运,支持完善拓展内陆物流网络,提升港口联通国内国际能力。

《条例》新增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的规定。明确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优化大宗货物、冷链、汽车等货类的物流服务,拓展仓储、分装、加工、维修、交易交割等功能,延伸服务链条,提高港口货物增值空间。支持海洋装备、绿色石化等产业发展,推动培育跨境电商、冷链等产业发展,鼓励航运经纪、航运金融、航运会展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提升适港产业和临港经济发展质量。

安全是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底线。《条例》进一步明确对港口安全管理的要求,特别是对加强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和事故应急管理作出了规定。天津市港航管理部门将依法制定可能危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港口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旅客紧急疏散和救援预案以及预防自然灾害预案,建立健全港口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体系。

【山东】省内首条穿黄地铁线——济南轨道交通7号线全线加速建设

近日,济南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建设迎来重要进展,全线23座车站已全部进场施工,8个区间实现双线贯通,标志着该项目进入全面快速建设阶段。

作为济南轨道交通网络中的关键南北向干线,7号线一期工程全长约30公里,其中地下线长约25.2公里,高架线长约4.8公里。该线路不仅是山东省首条穿越黄河的地铁线路,也是全国第二条实现穿越黄河的地铁项目,具有重要的工程示范意义和区域连接功能。

7号线总体呈南北走向,纵贯济南主城区,串联汉峪片区、中央商务区、洪楼片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等多个关键区域。建成后,该线路将与既有的2号线、3号线、4号线、6号线以及规划中的9号线实现换乘,极大提升济南轨道交通网络的覆盖能力和运输效率。

该项目的推进对强化济南主城区与起步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具有战略意义,不仅能够缓解跨河交通压力,还将有力推动起步区的快速发展,助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河南】一图读懂!河南“十四五”交通强省建设成果

10月1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全面介绍河南省“十四五”时期交通事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介绍了
“十四五”期间
奋力建设交通强省的
有关情况

↓↓↓

河南交通运输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使命定位,“十四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立足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埋头苦干、担当奉献,“121”便捷出行格局基本形成,实现郑州与省辖市1小时通达、郑州与周边省会城市2小时通达、县城至所辖乡镇1小时通达,交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重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交通规划   “2小时重庆”交通圈基本建成

10月13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加快建设交通强市成效。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何   庆 市交通运输委主任

万雅芬 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

陈永忠 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任洪涛 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

郝   祎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

杨   夏 重庆邮政管理局副局长

主持人

张   琼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市交通运输委主任何庆介绍,“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并列为全国交通4极,定位重庆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重庆大力实施交通强市建设五年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的28项主要指标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等22项指标已提前完成,剩余6项指标都能在今年底全面完成。“十四五”期间,交通年均投资迈上10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约6%。我市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基本建成,交通运输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安全韧性大幅提升,“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在加速实现。

综合立体交通网更加成型

“2小时重庆”交通圈基本建成,全市综合交通网规模达到19.4万公里,较“十三五”末新增约1.4万公里,基本形成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和广泛的基础网。

铁路方面,营业里程达到3130公里,其中高铁达到1356公里,较“十三五”末增加了517公里,增长62%,渝东北、渝东南相继实现了高铁零的突破,相继迈入高铁时代。重庆东站建成投用,中心城区到黔江缩短至1小时通达。

公路方面,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702公里,较“十三五”末增长了1300公里,增长38%。城口县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全面实现全市“县县通高速”。新改建普通公路2万公里,实现87%的乡镇通三级路、98%的村民小组通硬化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为历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城开高速公路。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 供图

水运方面,构建以水运为核心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全市可通航1000吨以上船舶的航道里程达到114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3亿吨、增长10%,居全国内河前列,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基本建成。

民航方面,建成江北国际机场第四跑道和T3B航站楼,以及万州、黔江机场T2航站楼,全市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408万人次,较“十三五”末增长81%。

“人享其行”出行服务更加便捷

衣食住行是老百姓的基本民生,出行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围绕“成渝1小时通达、市域2小时畅行、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这个目标,持续提升运输服务品质。

在链接全球方面,织密空中丝绸之路,实际在飞国际(地区)客运航线35条,覆盖欧、美、澳等全球主要地区。

在联通全国方面,建成郑渝等7条高铁,新开工成渝中线等5条高铁,加快实现高铁1小时成都、3小时周边省会、6小时北上广。

成渝高铁。市交通运输委供图

在畅联市域方面,建成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黔江至石柱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到渝东南、渝东北2小时可达,渝东北到渝东南高速公路直联。

在服务民生方面,保留开行部分“绿皮火车”,成为群众生产生活出行、游客追寻“慢时光”的宝藏线路;“背篓专线”“背篓轮渡”成为老百姓的“幸福车船”;“响应公交”“小巷公交”穿街走巷,畅通了公交末端微循环。

“物畅其流”货物运输更加高效

围绕“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这个目标,构建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有力保障“重庆造”穿山越海。

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重庆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全市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产业园区中有60%具备铁路运输服务,规划的10个铁水联运港已经建成投用7个,铁路进港率居全国内河前列。江北机场2024年完成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9位,为“买全球、卖全球”提供高效物流支撑。

市交通运输委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24年全市铁水联运货运量占比达到10%,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到13.4%,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试点开行“千里轻舟”货运班轮航线8条,助推江铁海联运发展,有效降低相关企业物流成本。

●开工建设重庆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打造航运贸易服务新高地,为航运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还创新打造“邮运通”城乡寄递新品牌,快递从县城到农村配送时间压缩到1天以内,部分区域实现“半日达”。

“邮运通”大足区级寄递物流共配中心。刘洋 摄

●创新“无人机送快递”等寄递新模式,搭建起“天上飞、地下跑、村里通”的城乡立体物流网,降低农资运输物流成本20%以上。

行业治理体系更加完备

数字交通成效初显,“渝运安”等3个应用上线实战实效。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建成一批智慧高速、智慧航道等智慧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效率提升20%,嘉陵江、乌江船舶过闸时效提升30%以上。

绿色转型有力推进,渝黔桂高速公路“氢走廊”建成投用,淘汰了老旧营运货车2万多辆,中心城区新增及更新电动公交车、出租车占比达到100%。在全国率先实现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并在长江干线推广,港口岸电使用量保持全国内河前列。

交通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圆满完成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提前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为农村地区群众出行增强了安全保障。

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加快构建,“大综合一体化”交通管理体制持续巩固,公路超限运输许可等19个“川渝通办”事项实现线下“异地可办”、线上“全程网办”。“信用+交通出行”等一批典型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交通运输企业服务质量显著提升、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下一步,市交通运输委将全力做好“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努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当好开路先锋。

【陕西】陕西西兴高速改扩建工程能源金贸高架桥全幅贯通

10月7日,陕西西安至兴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能源金贸高架桥实现全幅贯通。这一重要节点标志着项目正式突破核心建设瓶颈,为全线按期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全线“咽喉工程”,能源金贸高架桥全长2.45公里,横跨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核心地带,连接沣泾大道与沣河两大交通动脉。项目团队历时22个月攻坚克难,完成1031根桩基施工、535片预制梁架设及6万余方现浇梁浇筑,工程体量创下省内同类桥梁施工纪录。

施工过程中,陕西交控市政路桥集团第一分公司的项目建设团队面临多重严峻考验:高压线迁改涉及23条电力线路,地下管线迁改多达47处,涉铁作业需穿越运营中的地铁16号线。特别是在距地铁隧道仅4米的极限工况下,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全回转钻机全套管工艺,通过专家团队全程护航和第三方实时监测,实现地铁结构“零扰动”施工,为复杂城市环境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树立新标杆。

据了解,项目建成后该路段行车时长由40—50分钟压缩至25—30分钟;双向4车道升级为8车道使得通行能力提升,将有效分流西安绕城高速西段30%车流,强化都市圈辐射能力。

目前项目已全面转入桥面系施工阶段。项目负责人杨阳表示:“项目建设团队将继续保持压茬推进、全力冲刺的施工强度,确保10月底前主体完工,如期建成这条民生路、发展路。” 该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西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广西】破解高速充电难!“满电出发”成出行新常态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随着广西高速公路车流的持续攀升,充电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为高效应对假期充电高峰,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持续织密补能网络,提升充电服务能力,全力满足新能源车主出行需求。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投运充电桩803台、充电枪1592根,实现所辖路段服务区充电桩全覆盖,保障新能源车主“旅途更顺畅,充电更省心”。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合浦服务区车流量增加。

国庆中秋假期前,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充电桩平台系统的全面压力测试与数据库优化。优化后的系统服务器CPU与内存负载已具备日均处理约2万笔订单的能力,足以应对假期充电高峰。同时,同步启用自动化监控告警机制,安排技术人员24小时值守,并保持客服热线全天候畅通,确保及时处置充电故障。

工作人员帮助过往司乘进行充电。

针对突发情况,该公司还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组建专项运营保障小组,并于节前完成服务区充电桩离线充电功能抽样测试。通过“预案+实测”双重保障,确保即便系统出现异常情况,车主也能通过离线充电完成补能。

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车主仅需通过“广西公路充”“e路畅通”等微信小程序,即可实时查看充电桩数量、充电功率等信息,更加轻松省心。

工作人员维护充电站现场秩序。

在易出现排队情况的服务区,该公司配备专职秩序员,启用“潮汐通道”,并在假期期间增配377名工作人员加强现场服务,进一步强化现场服务效率。

钦州西服务区超级充电站。

据统计,10月1日至10月8日,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所辖服务区充电桩累计为约10万辆新能源车辆提供了服务,有效化解了节日期间新能源车主的“充电焦虑”,为广大司乘人员绿色、便捷出行提供了坚实的补能保障。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