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抗战大事记——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
时间:2025-08-21 | 来源: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浙江学习平台
1935年9月,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主力突破国民党军包围后,辗转于浙闽边地区。10月5日,挺进师主力在福建省寿宁县郑家坑与中共闽东特委主要负责人叶飞及其率领的闽东红军独立师会师。
红军挺进师、闽东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都远离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部队,独立在国民党统治区坚持游击战争。为了协同对敌斗争,双方召开联席会议,一致认为应将浙西南、闽东、闽北游击区统一起来,在闽浙边建立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以增强反国民党“清剿”的力量。
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员会(简称闽浙边临时省委),并致信中共闽北分区委,邀请参加闽浙边临时省委。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对闽北、闽东、浙西南游击区打通联系、相互配合的建议表示赞同,但认为马上成立省委的条件尚不成熟,决定暂不加入临时省委。
11月7日,刘英、粟裕和叶飞在浙江泰顺白柯湾再次举行联席会议,正式宣布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刘英任书记,粟裕任组织部部长,叶飞任宣传部部长兼少共临时省委书记,下辖浙西南和闽东两个特委;同时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军区,粟裕为司令员,刘英为政委。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旧址——泰顺白柯湾
闽浙边临时省委的成立,对于加强闽浙边红军斗争的统一领导,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为挺进师迅速在闽浙边立足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闽浙边抗日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后,积极搜集国民党出版的报刊、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刊物和书籍,特别是从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杂志上,了解到许多全国性的重大事件,如党中央和主力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北平一二·九运动后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等。
闽浙边临时省委预见到全国抗日高潮即将到来,一方面对广大党员、干部和战士进行革命形势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教育,另一方面对外发表宣言和公开信,宣传中共的抗日救亡主张。
1936年1月6日,闽浙边临时省委发表《致全国各报馆各邮局并北平学生书》,声援北平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与汉奸们绝望的屠杀进攻中,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一致的(地)团结起来,下我们最大的决心,准备着我们沸腾的热血与头颅和日本倭奴决一死战!”呼吁“全中国的民众一致的醒来”“动员全国的人力财力兵力对日宣战”“全国民众一致的武装起来,参加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
6月上旬,闽浙边临时省委又发表《告全国民众书》,呼吁“举国一致共赴国难”“停止内战、枪口一致对外”“在统一的抗敌战线之下,站在抗日除奸的第一线,为收复东北失地而战!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战!”这些内容,和中共中央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闽浙边临时省委还在具体政策和策略上作了调整,以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
为了扩大团结对象,缩小打击目标,改变了过去打土豪的办法,把“没收委员会”改为“征收委员会”,把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改为征收“抗日捐”。
对国民党的乡、镇、保长由严厉惩治改为尽可能予以争取;对地方上的士绅和中等商人的进步表示欢迎,中立的也允许来去自由,其营业不受侵犯。
对国民党军政策由“欢迎白军士兵杀死长官,拖枪当红军”,改为“欢迎白军官兵,枪口对外,同红军一起共同抗日”。
把“穷人不打穷人”的口号改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这些具体政策的调整,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