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广东江苏河南湖南吉林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5-08-01 | 来源:综合自交通运输部、广东省道路运输事务中心、河南发布、吉林交通等
【广东】广东10个!首批标准化规范化“司机之家”位置公布→
为进一步改善货车司机停车休息环境
交通运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部署各地
开展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之家”
标准化规范化提升行动
目前,已有100个
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之家”
完成改造提升
为货车司机提供停车休息、热水供应、
饭菜加热、淋浴、洗衣等
免费基本服务和可选择的个性化服务
其中,广东共有10个“司机之家”
榜上有名
👇👇👇
我省聚焦货车司机停车休息等急难愁盼问题,围绕“71118”高速公路路网及现有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之家”的点位规划布局,结合货车集散特点与实际需求,重点在货车流量大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国家主要物流通道沿线服务区推进“司机之家”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更好为货车司机提供停车休息、热水供应、饭菜加热、淋浴、洗衣等5项免费基本服务和可选择的个性化服务,让货车司机放心停车、安心休息。
△新城服务区“司机之家”
首批完成改造提升的10个“司机之家”对标最新标准规范,以“硬件筑基、服务提质、特色赋能”为导向,通过统一配备休息躺椅(床位)、淋浴间、洗衣机、微波炉,推行司机餐饮标准化运营,保障司机休息、就餐需求;通过聚焦“流程优化”,公示服务评价二维码,扫码评分反馈整改,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因地制宜打造地域特色招牌,让标准化更具温度。
△黄茅海服务区“司机之家”
瓦溪服务区“司机之家”以“蝉茶、竹海”为主题,将休息区打造成微缩景观公园,司机在服务区休息时可漫步“茶田步道”;圣堂服务区“司机之家”以“货车”为主题,建筑外形酷似集装箱,并相应设置大量货车停车位、开设货车主题餐厅等,在满足司机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用“个性化表达”赋予了“司机之家”独特的记忆点。
△瓦溪服务区“司机之家”
△圣堂服务区“司机之家”
目前,这10个“司机之家”
已在导航地图上做了标识
欢迎广大货车司机朋友们使用
我们也将持续提升服务
为大家提供更多
智慧、便利、暖心、多元的服务
【江苏】宁马城际铁路(南京段)全线隧道贯通
7月29日,宁马城际铁路(南京段)板桥站至板桥南站区间左线盾构隧道正式贯通,标志着宁马城际铁路(南京段)全线实现隧道贯通。
(来源: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宁马城际铁路(南京段)板桥站至板桥南站区间左线全长约2356米,存在1020米复杂地层。该地层上方是自稳能力差的粉质黏土层,下方是强度高达100至130兆帕的中风化岩层,且密布强度超过210兆帕的孤石。这种地质构造在南京隧道施工中尚属首例,在全国也极为罕见,盾构施工难度极大。
盾构机在穿越复杂地层过程中频繁出现刀具磨损、大石块堆积、土仓堵塞等问题,南京地铁深入研究优化设备,通过在刀盘上安装辅助搅拌棒,有效降低了孤石在土仓内堵塞的情况,极大地减少了开仓换刀次数。
【河南】河南又一黄河大桥今日贯通!
7月31日,随着最后一片桥面板吊装完成,由中铁四局承建的世界首座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河南省最大跨径桥梁——济(源)新(安)黄河大桥实现全桥贯通,为下一步大桥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济新高速公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济新黄河大桥全长1688.5米,其中主跨555米,位于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内,穿越王屋山 - 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形地貌复杂,环保要求极高。为了将大桥对黄河崖壁及水域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建设团队最终创新性提出了独塔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的方案,突破了传统悬索桥设计理念,通过单塔支撑与地锚式构造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桥梁跨越能力和结构稳定性。经测算,与传统桥型相比,济新黄河大桥新桥型可有效减少土石方开挖、节约钢材、缩短工期,不但极大地保护了小浪底风景区的生态环境,也更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了解,济新高速公路全长47.961公里,起于豫西北的济源市邵原镇,接菏宝高速公路,向南跨越黄河,止于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与连霍、新伊高速相接,是河南省高速公路“1344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目前,项目整体施工进度逾九成。 预计今年年底全线具备通车条件,届时黄河两岸通行时间将从两小时缩短至二十分钟。
【湖南】醴娄高速全线通车!湖南东西向大通道+1
7月29日,由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G6022醴娄高速王仙枢纽至石三门枢纽段建成通车,标志着G60沪昆高速醴陵至娄底段扩容工程——醴娄高速实现全线贯通。
作为湖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两环两轴八纵八横”中“两轴”的重要组成部分,醴娄高速全线通车,将显著缓解沪昆高速湖南段通行压力,加强湖南与长三角、云贵地区的经济联系,为区域产业升级、人口流动、物流运输提供强劲交通支撑。
醴娄高速。
双向六车道
湖南再添东西向交通大动脉
G60沪昆高速湖南段是横贯湖南的东西向交通大动脉,途经省内城镇集中、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核心区域,尤其是株洲、湘潭、娄底等湘中重镇。长期以来,该路段车流量远超设计承载能力,通行压力大。
作为湖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两环两轴八纵八横”中“两轴”的重要组成部分,醴娄高速东起醴陵,西至娄底,串联株洲、湘潭、娄底三市,全长约154.271公里。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34米,设计最高时速120公里,总投资约250.43亿元。沿线共设13处收费站、3对服务区。
2024年12月31日,醴娄高速石三门枢纽至娄底枢纽段建成通车。本次王仙枢纽至石三门枢纽段建成,意味着醴娄高速实现全线贯通。醴娄高速与近期完成扩容改造的金醴高速协同构成高效路网,将有效分流沪昆高速株洲、湘潭、娄底段车流,极大缓解拥堵状况,显著提升湖南东西向通行效率,对强化湖南与长三角、云贵地区的经济协同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最宽、湖南首创
株洲湘江特大桥铸造“湖南名片”
繁弦响绝楚魂遥,湘江水碧湘山绿。湘江渌口段,醴娄高速株洲湘江特大桥巍然矗立。株洲湘江特大桥及所属上跨京广铁路转体桥是醴娄高速建设的核心难点。
株洲湘江特大桥。
株洲湘江特大桥全长1658米,其中主桥长892.24米,设计为单箱梁体结构的四塔五跨矮塔斜拉桥,桥面宽39.5米,主跨230米,是目前国内单箱梁体最宽、湘江上跨度最大的矮塔斜拉桥。大桥地处岩溶强烈发育区,桩位地质条件复杂。面对最大溶腔高度65米、钻孔深度104米、单桩成桩耗时183天的严峻挑战,建设团队创新应用“多级钢护筒跟进+多种回填物配合”技术,结合成孔检测仪与桩底声纳探测仪,成功攻克了库区高水头复杂岩溶桩基施工的难题。
株洲湘江特大桥上跨京广铁路转体桥紧邻国家铁路大动脉京广线,施工安全风险高。桩基施工区域岩溶地质极度发育,成桩质量与垂直度控制难度空前。建设团队应用PLC牵引系统确保万吨桥体匀速旋转,配备智能配重反馈系统实时化解超重桥体失衡风险,利用“BIM+北斗定位”技术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实现毫米级实时监测。转体主墩采用国内罕见的2.6万吨级盆式转体球铰,搭配4台1000吨千斤顶同步牵引的自牵引推系统,实现万吨级转体桥平稳、精确转动,创下湖南省高速公路转体桥“吨位最大、桥面最宽、地质最复杂”三项纪录。
同时,株洲湘江特大桥采用高强钢绞线斜拉索将索塔与桥面拉连,在斜拉索施工中引进光纤光栅智慧桥梁拉索技术及安全云评估系统,将光纤光栅传感器嵌入斜拉索的钢绞线内部,实现对斜拉索材料受力变化的直接感知和精准测量,同项目主梁的智能张拉压浆系统等共同组成了全桥远程控制健康监测系统,为运营维护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桥梁全生命周期智慧管控。
通行效率提升30%
打造智慧高速、绿色高速
醴陵南收费站。
醴娄高速致力于打造“效率提升”与“服务提质”的智慧高速。全线13个收费站均建设为“数智云”智慧收费站。
以醴陵南收费站为例,收费站通过设置自助混合车道、智慧节点、智慧收费亭等设施,使收费站入口发卡效率提升10%,出口收费效率提升20%,单车通行时间节省10秒,整体通行效率提升30%。车道设计上,通过窄岛化、无岛化改造增加通行能力,同时配备智能监控、应急调度系统,保障高峰期车流快速疏导。便民设施方面,收费站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司机休息室及本地特产展示区,未来还计划引入“智慧停车引导”“ETC无感支付”等功能,进一步优化出行体验。
醴娄高速不仅是一条交通干线,更是一条践行“生态优先”理念的绿色长廊。项目规划阶段即开展“环水保专项评估”,主动优化线路,避让饮用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秉持“全生命周期”理念,优化枢纽互通、隧道、边坡防护等设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施工过程中,全线安装超50公里声屏障有效降噪,采用“五级沉降法”处理泥浆实现循环利用,通过封闭式加工运输和喷淋系统严格控制扬尘,创新应用“工业钢渣”替代部分石料,推广“生物酶土壤复合固化技术”减少土石方开挖,将绿色施工落到实处。后期修复中,对拌合站、料场等临时用地实施生态复垦,运用“生态草毯种植”“喷播植草”等技术高效恢复公路边坡生态景观。
【吉林】聚焦吉段331——04标段集安段路面工程全部完成!
7月27日,G331项目吉林段太平至集安路面工程全部完成,实现了省交通运输厅确定的7月底路面贯通建成的节点目标!
太平至集安段全长14.796公里,路基宽度10米,为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的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设中小桥4座、涵洞33道、等级路平面交叉23处、汽车停靠站3处。
该路段沥青路面摊铺共27.8万平方米,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施工方案和压实工艺进行作业,组织现场有序衔接沥青混合料拌合、运输、摊铺、碾压等环节,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各阶段温度及现场摊铺的宽度、厚度、高程等技术指标,规范碾压工序,确保路面成型质量。同时,重点把控新、旧路拼接处理,在半刚性基层部位设置双层双向土工织物,确保新旧路拼接质量;在柔性面层采用双层抗裂措施,有效预防温缩反射裂缝。此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护沿线自然生态。
自开工以来,项目部强化组织保障,将总目标细化分解为月、周、日节点任务,实行挂图作战、压茬推进,并层层签订责任书,激发全员战斗力。同时,加大资源投入,保证材料供应“不断链”,人员机械设备较常规增加50%以上,关键工序实行“两班倒”“三班倒”24小时作业,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标准组织施工,增派专职安全员和质检员覆盖巡查,不留隐患死角,工序转换交验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04标段相关负责人表示,太平至集安段路面工程的提前建成,显著改善了区域道路通行条件,提高了周边路网的通行能力,为沿线居民出行及外地赴集安旅游提供了安全便捷的交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