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的端午节故事
时间:2025-05-31 | 来源:新华社、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端午安康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两千多年来,屈原伟大的爱国精神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而历史上的端午,浸透了战火与硝烟,无数先辈前赴后继,用流血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端午安康。在端午节之际,让我们伴着淡淡的粽香,翻开历史的书页,寻找发生在端午节的红色记忆……
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端午节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作《论持久战》报告。图片来源:新华社
1938年6月2日,中国迎来了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首个端午节。期间,延安正召开抗日战争研究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演讲。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图片来源:新华社
毛泽东在写作过程中,是十分辛苦的。他白天工作非常紧张,要对八路军的战略行动进行及时分析和正确指导,对边区建设中的各种重大问题拿出解决方案,还要起草电报,读书读报,研究问题。只有到了深夜,他才能坐下来点着油灯写作。好在当时毛泽东的身体非常好。他自己说过:我习惯晚上写作,“晚上是我精力最充沛的时候。”笔者曾经参观过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的地方,那是一间很小的屋子,即使是白天,里边光线也很暗,屋子里放着一个不大的旧式木桌,一把旧椅子,桌子上有一盏小油灯,有一支毛笔。毛泽东就是在这间小屋子里,用这支毛笔写下了指导抗日战争的雄文《论持久战》。
1938年刊印的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局部。图片来源:新华社
《论持久战》对指导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最高的也是最正确的战略指导。事实上,抗日战争正是按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预料的那样发展的。抗日战争经历了《论持久战》所指出的三个阶段后,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一百年来第一次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取得了完全胜利。
邓小平在固原过端午节
1936年红军西征时,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在固原七营做东北军的统一战线工作
1936年6月,西方野战军红一军团解放固原东北部后,进至清水河中游,分驻在固原县的七营(今属中卫市)一带休整。红一军团政治部设在七营,邓小平与政治部文书科的五六名战士同住在离镇不远的吊嘴子村的一个四合院子里。
6月23日是端午节,当启明星还没挨着地平线的时候,邓小平已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伏案疾书了,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到风吹动树木传来沙沙的声音。突然,从隔壁的房间里传来了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是文书科的战士们起来了。“班长,今天是端午节啊,是不是可以改善下生活啊?”“唉!现在能吃到高粱馍就很不错了,你没见小平主任经常熬夜,人都消瘦了很多吗?”听到这些,邓小平的眉头紧皱了一下,是啊,固原本是一个土地贫瘠的地方,靠天吃饭,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红军的生活更为困难,部队顿顿吃的是高粱馍、腌萝卜,连个油腥都见不着。连队里还有些十三、四岁的年轻战士呢,他们还处在长身体的阶段,怎么办呢,邓小平望着窗外的山,陷入了沉思中。
下午,邓小平在百忙之中带着猎枪去了邻近的山上,打回了几只野鸽,交给了伙房,让熬点鸽汤分给同志们改善一下生活。晚饭的时间到了,当香气喷人的鸽汤端上桌子的时候,战士们却谁也不肯去桌前,一个个双手直摆,嘴里直嚷嚷:“让邓副主任喝吧,他最辛苦啊。”大家不约而同抓过高粱馍和咸菜,飞快转身躲进文书科的屋子里去了。其实闻到野鸽子的香味,谁都想改换一下口味了,可一想到邓副主任平日和战士们一样吃高粱馍加萝卜咸菜,就舍不得去分享这难得的野鸽子汤,他们希望邓副主任多喝点,补养一下身子。
1936年11月,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团部分领导人在宁夏固原以北吊堡子合影。右起邓小平、徐海东、陈光、聂荣臻、程子华、杨尚昆、王首道
没办法,眼看汤快凉了,却没人动一口,炊事员不得不把没人喝野鸽子汤的事告诉了邓小平。一会儿,邓小平端着两大碗鸽子汤出现在文书科宿舍的门口,关切地望着每一个战士,操着四川口音笑道:“今日过节打牙祭,讲啥子客气嘛?我们红军的老规矩,就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大家快把野鸽子汤报销了!来,我们一人一口,都喝!”
听到邓副主任发出了“命令”,大家不好再推辞,于是“被迫”一人一口,喝下了让人终生难忘的鲜美的野鸽子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