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公路改扩建工程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5-13 | 来源:第27届高速公路信息化大会

专家观点

文 / 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 周伟

2025年3月27日,第二十七届高速公路信息化大会暨技术产品博览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公路学会主办,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公路学会、青岛市公路学会协办,《中国公路》杂志社、《中国交通信息化》杂志承办。3月28日,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在运营管理论坛(一)——改扩建机电信息化专场上,以《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公路改扩建工程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了相关报告。以下为经《中国交通信息化》编辑整理后的报告内容。在当前宏大的历史变革中,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描述了发展目标,“高质量发展”刻画出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则给出最主要的发展支撑与路径。借此次专题论坛,主要交流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二是大力推动公路改扩建工程高质量发展。

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命题。随后,从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到全国两会,围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方式。

(一)领会新质生产力——“是什么”“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与任务——“为什么”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质生产力已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因此,从理论上总结、概括新质生产力,对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意义重大”。总书记高屋建瓴,从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来看告诉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1.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从理论演进角度看,生产力的描述经历了不同阶段。在生产力1.0时代,其基本描述方式为: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在生产力2.0时代,公式变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体现了科技因素的倍数或乘数效应。如今的新质生产力处于理论上的3.0时代,其公式为: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强调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情况下,通过优化结构产生巨大效益。

2. 新质生产力的领会要点

首先,重点把握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们正处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交汇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革命性提升,这也赋予其构成要素新的内涵。

劳动者:不再是一般意义的体力劳动者或产业工人,而是具备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劳动资料:科技发展促使劳动工具发生革命性变革,大幅提升劳动效率,推动生产力跃升。

劳动对象:科技革命推动劳动可开发资源不断扩大,在空间范围上,人类向太空、深海迈进;在形态上,从实体、一般意义的形态向数据信息形态、非物质形态空间发展。

同时,生产要素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

总之,要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必将带来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三)发展好新质生产力——“做什么”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总书记要求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重点要做好以下5个方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大力推动公路改扩建工程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强大的新动力,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新的生产力也需要与之匹配的新的生产关系。那么,在这一背景下,公路改扩建工程应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呢?公路改扩建高质量发展可概括为“好、快、省”,具体体现在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等方面,其中包容、韧性是近年来新提出的理念,应予以重视,这里先简单地谈一下。

(一)交通韧性的概念及特征

交通韧性是指在极端条件下,交通系统能够通过自身抵抗、减缓,以及吸收的方式维持其基本功能和结构的能力,或者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内恢复原始平衡或者新平衡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确保了交通系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居民生活的需要。

交通系统韧性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抵抗、吸收、恢复和适应等多个方面,是确保交通系统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保持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形态上可分为交通系统的韧性和交通基础设施结构的韧性,结构的韧性组合形成系统的韧性。其基本特征包括:稳健性(Robustness)、冗余性(Redundancy)、应变性(Resourcefulness)、恢复性(Rapidity)等。限于时间,这里不展开论述。

(二)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发展背景

在公路建设领域,除新建工程外,改扩建工程在未来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东部发达地区。随着都市圈、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东部地区公路改扩建的工程量可能超过新建工程。这一趋势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建设交通强国要求:公路工程改扩建是实现《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重要载体。

社会背景: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19年末城镇化率为60.6%,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左右。城镇化发展推动部分公路承担城市交通功能,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达、交通负荷大,公路既要承担对外和过境交通,又要兼顾城市交通,导致各种交通流相互交织。

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现状:一方面是事故多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多集中在市中心周边的高速公路路段。以广州为例,高速交通事故多发十大重点道路为广州环城高速、广州绕城高速、广清高速、京港澳高速、广澳高速、南沙港快速路、大广高速、莞佛高速、济广高速、广河高速。另一方面是拥堵严重,常发性拥堵与偶发性拥堵叠加,造成全天候长时间拥堵。以广深高速为例,近年断面日均交通量9.65万辆自然车,最大日均断面交通量14.7万辆自然车。由于车流量太大,加上部分车辆不按道行驶、随意变道,导致交通事故增多,容易出现交通缓慢或拥堵。早上8时至晚上8时的12个小时内,行车速度无法达到高速公路标准。

在城市群、都市圈进行公路改扩建,需要考虑多样化需求,不仅要满足交通通行功能,还要解决功能延伸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问题。

(三)公路改扩建工程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公路改扩建工程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包括功能拓展、效能增强和安全提升。扩容改造后的公路要兼顾通道和城市道路的多重功能;在提升通行能力的同时,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全天候通行和应急救援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公路改扩建的宏观决策上要把握三个要点:

扩容规模:通道资源稀缺,改扩建时需平衡近期投资能力与远期需求,确定合理的车道扩容容量,避免个别改扩建道路出现的又要再次扩容的囧景。

扩容时机:扩容并非越早越好,过早可能导致过度超前和浪费;但也不能过晚,否则会错失机遇,并引发一系列经济、环境审批等问题,

扩容方式:常见的扩容方式有原路加宽,其优点是简便易行、造价相对较低,且不影响现有利益主体;建设并行新线,适用于原有路两侧空间资源受限的情况,不影响原路使用,还能增加新通道,提高路网韧性;在土地资源紧缺且无法新建和原路加宽的地方,可采用立体改建,能节约土地,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

(四)扩容改造的技术挑战

公路扩容改造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在超多车道(超过八车道)扩容中,车道组织与横断面控制方式在现行标准中存在空白,需深入研究;互通式立交关键设计指标在立体扩容时难度大幅增加,不仅要实现方向转换,还要实现上下行转换,且可能超出现在立交的间距限值标准;为满足都市圈和城市群需求,在功能拓展、安全效率提升的同时,还需应对土地资源、原路保通、生态保护等新要求;此外,对于超多车道扩容,如何提供清晰的标志标线指引,满足不同出行需求、驾驶习惯和车辆类型的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行驶需求,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透过广州南沙至中山高速绿色公路示范工程看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在新发展理念下,推动公路改扩建工程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大力发展公路建设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包括科技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转型、产业融合发展。

这里以广州南沙至中山高速绿色公路示范工程为例来作一说明,是部交科院团队做的方案。该工程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联通广州、深圳、中山三地,是跨珠江通道体系和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对促进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意义重大。

1. 项目特点

该工程路线全长32.41公里,概算批复为200.48亿元,其中主线长21.562公里,万顷沙支线长10.836公里。项目具有以下特点:全线高架,公路沿线水网密布,设置桥梁41座;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土地资源高度稀缺;环境敏感点多,涉及水源保护区、海洋保护区、红树林、湿地等,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连通多个城市,串联沿线旅游资源。

2. 总体思路

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样板路,该工程以创新驱动、生态优先、优质耐久、服务一流为示范目标,致力于创建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在实现路径上重点关注工程品质提升、资源集约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交旅融合发展。

3. 技术体系

围绕工程目标和特点,共分为5大类22项重点任务,构建了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绿色、数字化转型、融合创新驱动的建设技术体系。

提升工程品质(7个方面):包括钢结构斜拉桥、预制梁环形生产线、BIM建养一体化平台、施工智慧管理系统、高品质高性能混凝土、三车道匝道立交、现代工程管理。

实现资源节约(6个方面):通道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资源集约节约、材料循环利用、装配化临建设施、非标准八车道、低碳施工措施。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5个方面):湿地鸟类保护、互通区湿地营造、施工水环境保护技术、跨敏感水体桥梁水环境风险防控、污水生物生态协同处理及回用。

推动交旅融合发展(3个方面):桥梁景观设计创作、服务区旅游服务拓展、旅游标识定制化设计。

打造绿美通道(1个方面):通过绿化景观提升。

该工程在通行能力韧性提升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考虑到高度城市化地区未来大流量冲击,对横断面进行优化,参照城市道路标准,将原计划的六车道变为立体桥梁的八车道。其主体韧性设计关键技术包括:右侧硬路肩宽1.5米,第一、二、四车道宽3.5米,第三车道宽3.75米。针对应急问题,通过多用户、小间距互通出行引导系统,解决集散交通与过境交通定向引导及服务问题;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息感知与控制设计,实现运行环境风险因素动态感知率100%,增强在窄路肩、应急、低能见度等复杂运行环境下的监测预警的韧性。

通过实施非标准八车道断面方案,该工程充分节约建设资金,最大限度发挥高速公路走廊的通行能力。根据流量情况,灵活开放应急车道,提升安全效率,且特殊车道在特定条件下对应急抢险等车辆开放,节假日对全部车辆开放,实现了管理需求与安全保障的有机结合,是科技示范路创建中的典型案例。在公路改扩建过程中,既要考虑安全,还要考虑效益。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赋能,提升项目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其涵盖智慧管理、智慧监理、智慧检测、智能制造、智能平台、智慧梁场等具体技术。

综上所述,公路改扩建是新形势下具有新内涵的基本建设内容,其决策因素比单一新建公路更为复杂,对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现实路径和广阔前景,也为相关企业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期待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改扩建工程以创新驱动赋能取得更大成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