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上海广东浙江贵州内蒙古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5-04-22 | 来源:广东交通之声、贵州桥梁、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上海】上海地铁全线网覆盖5G信号

近日,上海地铁全线网5G公众信号正式开通,覆盖老线改造和新线开通在内的共计21条线路、517座车站。同时,依托5G公众信号网构建的5G专网也同步投入试运行,标志着上海地铁成为全球首个规模化、体系化部署应用5G的城市轨道交通,为超大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转型树立新标杆。

过去,上海地铁通过自建无线专网,可基本满足列车监测、指挥调度等业务的基础通信需求。随着网络规模、客流量以及安全、服务要求的不断扩展攀升,在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既有自建的无线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智能运维、列车全自动运行、移动信息化等需求。

为此,上海地铁通过顶层设计规划,明确了采用5G公网专用策略,按照集约化原则推进网络建设,补充地铁生产和管理区域覆盖,既服务公众移动通信,又赋能轨道交通运营维护,实现效益最大化。

上海地铁通过5G提供的宽带通道,可以远程监测地铁列车总体运行状态,实时获取对传输速率有更高要求的弓网监测图片、视频等重要数据,实现关键部件维修模式从故障修到预防修的演进;建设5G单兵(移动视频管控)系统,为后台管理人员提供现场实时1080P高清视频,通过电子围栏实现基于位置的人员管理,定位精度可达到10米以内。

在提高维护效率和质量方面,上海地铁部分车辆基地投用5G巡检机器人,实现对采集到的车下重要部件高清图像和视频的远程检测及故障识别,可替代超过80%的车下人工巡检,准确度约98%。突发情况下,后台人员可远程与现场司机高清音视频对话,指导应急排障。

【广东】广州地铁八号线北延段水沥站主体封顶

4月18日,广州地铁八号线北延段水沥站最后一块顶板完成浇筑,标志水沥站成为全线首个主体封顶的车站,为后续车站盾构双向始发奠定基础。据介绍,八号线北延段共设11座车站,其中水沥站是八号线北延段第5座车站,位于广州广花路西侧,为盾构双向始发车站。水沥站全长247米,宽21.3米,基坑开挖深度17.7米,主体覆土厚度3.07米。

目前,广州地铁八号线北延段(滘心-广州北站)土建工程累计完成16%。11座车站中,7座开始进行土建施工,江府站由八号线北延段支线建设,其余进行前期准备;11个区间中,1个进行土建施工,其余进行前期准备。

水沥站航拍。

见洞率81% 基坑开挖面临双重地质挑战

八号线北延段区域地貌主要为冲积平原,局部为剥蚀丘陵和河涌。场地基岩为石炭系地层,主要岩性为灰岩,整体岩溶强烈发育,局部为泥质粉砂岩、砂岩、泥岩、页岩等。其中水沥站车站基坑底部全部位于平均厚度达十米的富水砂层上,地质结构富水性强、结构松散,车站施工难度较大。此外,基坑开挖深度为16—18米,而车站范围地下水位为3—4米,车站主体结构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约14米,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涌水、涌砂及坍塌风险防范成为难点。车站地质条件复杂多样,除了富水砂层的挑战外,车站还位于岩溶发育强烈地区,见洞率达81%。

为确保施工安全,广州地铁联合中国电建及广州地铁设计院、广州地铁咨询等单位开展技术攻关。针对强岩溶发育和深厚富水砂层的地质条件,地铁建设者们一方面采用“一槽两钻+溶洞探边”相结合的方式,探明施工范围内岩溶分布情况,利用“双浆液封边+注浆填充工艺”对溶洞进行填充稳固,保障地连墙、临时立柱施工安全;另一方面在地连墙四周采用搅拌桩工艺,在提升地连墙成槽槽壁质量的同时,对周边建(构)筑进行隔离保护。

为维持基坑内干燥的作业环境,基坑施工采用坑内管井井点降水法和明排法,基坑开挖前在基坑四周特定位置设置回灌井,按照“分层降水、按需降水、动态调整”的原则进行抽排水施工,将基坑内部地下水位精准降低到开挖面以下1米,并通过“双管旋喷桩+接缝处钢板封堵”工艺对地连墙接缝处进行加固,有效防止基坑底涌水、涌砂。

水沥站主体结构施工航拍。

高峰期20余台设备同时作业 多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建设者们结合现场生产实际编制专项施工方案,针对不同部位精准施策。在主体结构底板腋角及侧墙部位采用定型钢模与大钢模相结合的工艺,保障混凝土浇筑的外观质量与施工效率;中板与顶板施工则运用盘扣式脚手架搭配木模的复合支撑体系,增强其稳定性和承载力;在钢筋工程施工中引入“卡尺”定位技术,确保每根钢筋间距都符合工程质量规范;在混凝土浇筑环节实施全过程质量追溯,从原材料进场到坍落度检测,从浇筑高度控制到振捣工艺把关,每个环节均有专人全程盯控,并科学制定拆模时间与养护方案,确保混凝土结构安全、美观。此外,为保证高空作业的安全,建设者们在脚手架体系上植入“智慧”监测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受力数据、动态分析结构状态,将传统经验式管理升级为数字化精准管控,实现质量、进度与安全的有机统一。

据悉,高峰期施工现场统筹调配20余台大型机械设备,实行“一机一岗”专人值守制度。在基坑施工过程中严格推行贯彻“网格化”精细管理模式,将基坑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监管网络,将安全管理触角延伸至每个作业面、每个施工环节。与此同时,施工项目将“PDCA”循环管理理念融入生产全流程,将质量管控贯穿于车站施工全生命周期,真正实现了安全生产责任的全员覆盖和全过程管控。

【浙江】浙江公布11个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

日前,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发布《关于公布浙江省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名单的通知》(简称《通知》),确定杭州市余杭区、宁波市鄞州区等11个地区为试点,旨在积极探索、加快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低空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

《通知》提出,在低空新基建建设、低空运行管理模式、低空服务保障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力争形成制度性成果;推动低空经济与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视觉感知等深度融合,加强科技攻关,推动“0到1”的原始创新;推动低空飞行与城市物流、农村客货邮、文体旅、农林作业等深度融合,推动“10到100”的商业化、规模化应用;依托浙江山海资源禀赋,赋能山区、海洋治理,探索形成低空服务共富的改革成果。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逐步从“空中飞”走向“落地用”。杭州市余杭区打造“市级低空核心设施+枢纽型公共起降点+末端起降点”三级枢纽体系,分场景布设航线。截至目前,余杭区已建成公共起降点2个、末端起降点62个,开通航线86条。温州市泰顺、文成两地一体推进浙南山区低空立体交通县域实践“先飞区”项目,重点聚焦山区传统出行方式、单一旅游模式存在的短板,跨县域、跨领域探索拓展低空经济赋能交旅融合发展、迭代山区治理新路径。

作为浙江省首个获批的A类通航机场,德清莫干山通用机场形成涵盖短途运输、飞行培训、航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安吉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直升机起降点、无人机机巢等设施,结合天子湖通用航空机场,构建“一主两辅、八板块、二十起降点”的全域载人直升机基础设施网络和“一核带三片、五点串全城”的全域无人机基础配套设施。

【贵州】8000吨!贵平高速首个跨铁转体桥“华丽转身”


4月22日凌晨1:08分,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由贵州桥梁集团第三分公司承建的贵平6标三元互通A匝道重达8000吨的跨铁转体桥在沪昆铁路上空缓缓旋转83.9度后精准就位,全程历时96分钟,成为贵平高速全线首座顺利完成转体的大桥。

据悉,三元互通A匝道跨铁转体桥桥长206米,宽17.5米,采用挂篮悬浇施工再整体转体,上下球铰平面直径为3m,转体球铰竖向设计载荷为80000kN。转台直径为10.4m,滑道回转半径4.25m。转体过程中通过连续顶的前顶和后顶交替工作,传递不间断转体力。

现场技术人员确认转体方案

开展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

为确保转体顺利完成,项目部做了大量细致且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转体施工实施前,与各参建方反复论证施工方案,从转体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到转体过程中的监测控制、应急预案等,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天气突变、转体偏差等问题,提前准备应对措施;对全体管理和作业人员进行了安全、技术培训交底,确保每个人都熟悉施工流程与安全注意事项;并预先进行5度试转体,对转体系统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与优化。

转体作业中

正式转体过程中,采用定位终端实时监测转体角速度、线速度及空间位置,配合同步自动连续牵引系统,将转体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同时,采用预警系统与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桥梁转角、应力、温度等数据,构建“人、机、物、环境”全要素智慧工地,实现风险预判与动态调整。

转体作业中

据项目负责人刘海奇介绍,大桥自2024年4月开工以来,项目部便面临诸多挑战。在桩基施工阶段,位于古河床上的桩基开挖遇流砂层,成孔困难,出现严重塌孔现象,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与质量。为此,项目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党员技术攻坚小组,对桩基成孔工艺进行研究。经过多次现场勘查、数据模拟分析以及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了采用“旋挖(遇塌孔,砼回填)+钢护筒→旋挖→成孔”组合工艺,成功克服了流沙地质难题,保障了桩基施工的顺利推进。在墩柱及节段施工过程中,面临涉铁协调难度大、邻近沪昆铁路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高、且工期紧等难题,项目党支部积极与铁路部门、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建立了多方联动的协调机制,党员干部主动担当,多次主动上门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同时,科学调整施工组织,优化施工流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

合影留念

【内蒙古】内蒙古:持续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水平

4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水平提升行动方案》,着力补足短板、优化经营、细化管理、强化监督,推动将高速公路服务区打造成为群众出行的温馨驿站、展示形象的亮丽名片、产业发展的助力引擎。

根据方案,2025年,内蒙古将全面推动已开通运营的208个服务区实现停车、如厕、饮用开水、加油、充电、餐饮、商超7项基本服务功能全覆盖;

>>推进停车场区“白改黑”工程,优化停车场布局,新增300个停车位;

>>深化服务区“厕所革命”,科学增加厕位数量,优化男女厕位比例;

>>完善母婴室服务设施,配备哺乳休息设施设备;

>>推动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厕位100%覆盖,“司机之家”运营率100%,充电车位占小客车停车位比例达到10%,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信息可查率100%。

内蒙古将推广高速公路服务“同城同价”服务,引进自治区知名品牌和地方特色餐饮入驻服务区,增设内蒙古特产专卖店,推动自治区优质特色产品占比达到50%以上。

内蒙古将推动建设旅游特色服务区,结合服务区地域优势和旅游资源,增加旅游咨询、景区门票销售、导游等服务功能,拓展文创、研学、休息、房车营地等业态,建设响沙湾、白音淖、乌梁素海3对特色服务区,鼓励在具备条件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内依规建设直接进入景区的通道。通过优秀节目巡演、地方文化展览、文创产品展示等活动,营造北疆文化建设浓厚氛围,推动北疆文化与旅游融合。

据了解,内蒙古将通过加强重大节假日服务保障、强化日常监督检查、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等方式确保各项工作按既定目标稳步推进。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