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强渡乌江时使用的棕绳

时间:2025-01-22 | 来源: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融媒体中心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中,一根长约16.75米的棕绳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它虽看似普通,却承载着红军强渡乌江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根棕绳,是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陈绍清保存的珍贵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将其捐赠给了博物馆,使之成为见证红军英勇事迹的红色文物。

1935年初,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乌江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天险。面对敌人严密的布防和湍急的江水,红军将士们没有退缩,而是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扎制竹筏,搭建浮桥。而这根棕绳,正是用来捆扎竹筏、加固浮桥的重要工具。

在强渡乌江的战斗中,红军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乘着简陋的竹筏,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突破乌江防线。棕绳作为连接竹筏、稳定浮桥的关键元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见证了红军将士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团结一心、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如今,这根棕绳已成为历史的见证,它不仅是红军强渡乌江战役的重要物证,更是革命精神传承的纽带。它让人们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感受红军将士们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伟大情怀。

站在展柜前,凝视着这根棕绳,我们仿佛能听到当年红军战士们冲锋的号角,看到他们英勇无畏的身影。这根棕绳,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生活,不断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