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北京重庆四川江西陕西广西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4-12-16 | 来源:新华社、江西交通、广西交通、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北京】等了六十多年,这条地铁终于开通了!
阔别一甲子,北京地铁3号线为何“姗姗来迟”?
“开通一条线,欢腾半座城。”这句话,可用来形容12月15日,北京地铁3号线一期开通时的“盛况”。
数百名北京市民把这里围个“水泄不通”,其中很多人从近百公里外的门头沟、密云等地赶来……在名为“逐梦向阳”的开线活动中,大家排起“长龙”,依次与新线合影,领取书签、特制车票等纪念品,合影声、欢笑声充斥着站厅。
国铁北京朝阳站内,参加“逐梦向阳”开线活动的市民排起长队。新华社记者 张骁 摄
北京市交通委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处副处长吴玉兰告诉记者,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年底前按时“上新”,已经成为近年来市民百姓期待的“彩蛋”。但像地铁3号线这般受关注的,仍不多见。
作为首都,北京轨道交通建设历史悠久,为什么它的3号线,却于今日作为新线开通?故事要从一个甲子前讲起。
人们乘坐“漫步3号线”主题列车。新华社记者 张骁 摄
常在北京地铁2号线东四十条站乘车的旅客会发现,站台内有一处标有“乘客止步”的铁栅栏,里面就是当初2号线建设时为3号线预留的站台。
“1957年时,是由苏联专家规划的北京市初版地铁工程图。当时3号线作为一条南北向线路出现。”北京地铁3号线项目人员郝小亮说,随着城市发展,当初的规划逐渐变了模样。到1973年这版线网时,3号线是从香山到颐和园,接着从西直门到东四十条,连到东边的望京,再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据了解,3号线曾计划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年动工建设,但由于当时一些在建轨道交通线路尚未完工,后期规划随着城市发展发生变化,3号线建设一度被搁置。
此后,为应对城市人口布局变化,多条地铁线路赶在3号线前开通建设,加上城市功能定位调整等原因,3号线慢慢消失在公众视野,直至2015年重新出现在线网规划中,并于次年起开工建设。
摊开北京地铁3号线一期线路示意图,可以看到,如今它已是一条横跨东西,并能联通南北的全新走廊。无论位于北京中轴线附近的东四十条、时尚热闹的工人体育场,还是弥补轨道交通接驳空白的朝阳站,毗邻大型居住区的石佛营、姚家园、东坝,这背后,历史文化、消费烟火、安居梦想已被“一线牵”。
乘客从北京地铁2号线东四十条站换乘进入地铁3号线。新华社记者 张骁 摄
跨越一甲子,北京已成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每日运送千万级客流的列车在地下奔跑着。
“有了3号线,东坝通了地铁。门口道路的‘老堵点’,这次要解开了。”来自北京理工大学铁路文化协会的同学们说,今天他们很自豪,感觉见证了历史。
一路生花一路行。从更大范围看,北京轨道交通线网安全通达、越织越密,热点线路发车间隔越缩越短,各条新线“一站一景”,便利店、储物柜等便民设施点缀其间。这件温暖、实用、大气的“民生家具”,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如今,东四十条站铁栅栏已撤下。全面开放的老站台成了“站中站”,新站台在它之下设置。路过时,步履不妨放得缓一些。无论拍照还是默赏,这里的古典与现代、怀旧与新潮,值得人们用心去品味。
【重庆】重庆全力建设水运大通道助力川渝双城经济圈
12月16日,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码头前沿施工现场,4个斜坡道码头依次排开,工人正在加紧安装斗轮堆取料机,为建成投运做好最后准备。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项目,新田港二期工程目前已基本建成。该项目由川渝六方共建,总投资超17亿元,新建4个5000吨级散货泊位,码头最大设计装卸能力为每小时4000吨,年吞吐能力超1400万吨。
重庆高速航发集团新田港公司执行董事谢雷表示,作为重庆三大战略性枢纽型港口之一,新田港积极发挥铁公水联运优势,今年的货物吞吐量突破200万吨,其中宁波舟山港的江海联运达90万吨,铁水联运达50万吨。
新田港二期工程计划2025年上半年正式投用,整个新田港年吞吐能力将突破2000万吨,届时,将进一步形成四川、鄂西、陕南、黔北、湘西等地通江达海物流大通道,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时,新田港作为西部地区物资集聚辐射的重要支点和关键节点作用也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16日,乌江白马航电枢纽施工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全力赶进度。
据悉,该项目是重庆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在建水运重点项目,总投资113亿元,目前已完成土石方开挖1965多万方。白马乌江大桥、场内8条临建道路、35kV变电及319国道改线工程基本已建成投用,预计2028年6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31年船闸通航。
工程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清洁能源17.62亿度,渠化航道45公里,年通过能力1060万吨,实现国家规划的乌江高等级航道建设目标,打通渝东南和黔东北地区进入长江的水运大通道。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首批示范项目之一的涪江双江枢纽,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目前该项目土建工程已基本完工,具备挡水和通航条件,首台机组已全部安装调试完,于12月13日并网,预计明年3台机组全部投用后,每年可提供清洁能源1.85亿度,同时可实现通航、河道生态修复等综合效益,待其他枢纽船闸升级改造完成后,1000吨级船舶可以从遂宁通过涪江,直达朝天门码头。
此外,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预计明年初所有机组全部投产运行。届时,四川广元港500吨级船舶和1000吨级船队,可经利泽枢纽实现通江达海。
【四川】亚洲首个!金阳河特大桥获评古斯塔夫·马格内尔金奖
北京时间12月14日,第14届Gustave Magnel(古斯塔夫·马格内尔)金奖颁奖典礼在比利时举行。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四川公路院)设计的金阳河大桥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中选,比利时AIG工程协会决定授予四川公路院金阳河大桥团队14届Gustave Magnel金奖。这是该奖项设立60余年来第二次授予欧洲以外的设计团队,也是首次授予亚洲设计团队,金阳河特大桥也成为首个荣获该殊荣的亚洲交通项目。
金阳河特大桥。
金阳河大桥为106+200+200+115米钢混组合结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最大桥墩高度达到196米,处于高烈度地震区,由金阳宏达国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四川公路院勘察设计、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于2022年7月建成通车,总投资3.01亿元。面对金阳河大桥超高墩及高烈度地震力的挑战,四川公路院桥梁团队创新性提出了强劲骨架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新结构,以超高强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隔板作为骨架,外包钢筋混凝土腹板形成箱型混凝土桥墩,并创新采用了桥墩刚度匹配、高强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智能爬升重型提升装备等先进技术,极大节约了工程造价,该桥建造费用仅为同等规模其他桥型的75%,解决了高墩大跨径桥梁在强震区的抗震设计难题以及山区建设条件下的建造技术难题,获得了欧洲混凝土学术与工程界的高度认可。
四川公路院桥梁分院院长刘振宇作为领奖代表,在颁奖交流会上围绕金阳河大桥的技术特点与创新作了学术报告,得到在场嘉宾的赞许。颁奖典礼后,中国驻比利时使馆科技参赞邓永辉向四川公路院桥梁团队获得欧洲土木工程领域最高奖项之一表示热烈祝贺。
据了解,四川公路院桥梁团队经过70余年的桥梁设计技术发展沉淀,形成了⼤跨桥梁设计、钢—混凝⼟组合结构、装配化桥梁体系、桥梁施⼯⼯艺设计、特殊桥梁加固改造技术以及可调控超⾼性能混凝⼟制备等六⼤桥梁核⼼技术,尤其是⾃主研发的⼤跨径钢管混凝⼟桥梁成套技术,拥有完全⾃主知识产权,并形成了国家及⾏业规范,为我国⼭区桥梁⼯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桥梁团队先后完成了600余座大型桥梁的勘察设计,已建成20余座长江大桥、100余座山区峡谷桥梁、30余座大型市政越江桥梁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秀设计金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国际桥梁大会(IBC)大奖、省部级奖等数百项。
Gustave Magnel金奖设立于1958年,是AIG工程协会和协办方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fib)为了纪念欧洲杰出的钢筋混凝土实验室的创始人Gustave Magnel设立的国际奖项,用以表彰在结构工程领域,特别是在混凝土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杰出设计团队。该奖项每5年颁发一次,每次仅奖励一个工程项目,先后有来自法国、荷兰、委内瑞拉、德国、比利时、挪威、西班牙、阿联酋和中国9个国家的14个工程荣膺该奖项。
【江西】江西首条!今日正式开工!
12月16日
九江红光港区铁路专用线工程
正式开工
省国资委一级巡视员卢正大,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毛茂,九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鲍成庚,九江市委常委、副市长荣学文,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重财,省港口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彭东领出席开工动员会。
据了解,九江红光港区铁路专用线工程项目正线全长约6.9公里,项目概算总投资约12.7亿元,计划工期24个月。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流泗站改造,新建红光港到发场、红光港装卸站,新建区间专用线及各作业区运输线,配套建设电力、给排水、通信、信号、信息、集疏运等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省内首条可办理集散货到发、集装箱装卸和中转的综合性疏港铁路,对完善全省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畅通赣货浔运通道,增强九江港乃至全省港口对外影响力,降低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推动全省水运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陕西】陕西马家堡至泾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2024年12月16日,由陕西交控集团负责建设的马家堡至泾阳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这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落成,将极大地提升区域交通便利性,促进沿线地区经济、文化及旅游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马泾高速作为陕西省省级公路网规划的重要联络线,连接了机场高速与G65包茂高速公路。项目起点位于机场专用高速马家堡立交,终点位于包茂高速泾河新城立交。路线全长8.3公里,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度33.2米,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项目于2022年11月20日开工建设,2024年11月22日通过交工验收。
马泾高速的建成通车,将有效促进空港、陆港“双港”联动,拉近机场与渭北高陵、临潼、阎良三大工业组团的距离,促进机场客运及物流发展,提升三大组团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为西安市北向交通开辟更为便捷的高速通道,对完善大西安交通圈、服务西安“北跨”战略,发挥西安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更好地带动西咸一体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车后,从西安向北车辆可选择从未央路驶入包茂高速,或从机场专用高速转向马泾高速驶入包茂高速,而从铜川、延安等方向前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车辆,则可以从包茂高速经马泾高速前往机场专用高速,无需再绕行至绕城高速,预计可节省20分钟。
【广西】广西最长跨海大桥顺利通过“深度体检”
12月15日,经过80辆总重约2960吨的大货车组重压测试,龙门大桥主航道桥顺利完成荷载试验。至此,龙门大桥桥梁工程顺利通过“深度体检”,向建成通车迈出关键一步。
12月15日,龙门大桥顺利通过荷载试验。
荷载试验是桥梁通车前的“全身体检”,分为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即通过等效模拟通车后的荷载情况,现场测试桥梁各部位的反应数据,判断桥梁承载能力是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为今后长期健康监测提供初始数据。
在静载试验中,现场组织80辆载重为37吨的大货车分批行驶上桥,以20行乘4列的方阵停放在桥面预先划定的停靠点,按计划进行分级加载。在动载试验中,6辆试验加载车以每小时20公里至60公里不等的时速,在大桥上匀速行驶,测试载重行车的冲击系数、阻尼比等参数,考察桥梁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振动和响应特性。
为期两天的荷载试验模拟了桥梁在各种典型荷载工况下的受力状态,通过对荷载试验数据的计算分析,龙门大桥在荷载作用下各试验参数实测结果正常,结构动力性能良好,满足设计荷载正常使用要求。
12月15日,龙门大桥顺利通过荷载试验。
龙门大桥是广西在建的最长跨海大桥,项目路线全长7.6公里,其中桥梁长6597米,主航道桥采用主跨1098米单跨吊全漂浮体系钢箱梁悬索桥,满足20000吨级邮轮通航要求。作为北钦防一体化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支撑项目,龙门大桥建成通车后,将打通广西滨海公路的“卡点”,将防城港与钦州港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1.5小时缩短至25分钟左右,有力促进北钦防一体化,推动北部湾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