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江苏山东湖南湖北福建辽宁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4-11-18 | 来源:人民日报、江西交通、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江苏】江苏三条高速公路建设有新进展!

仪禄高速公路

跨328国道主线桥合龙


11月13日,仪禄高速公路跨328国道主线桥合龙。该合龙段位于仪禄高速公路青山互通,青山互通是仪禄高速与328国道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主线桥长1424.2米,宽16.77米。由于该段上跨328国道,该段在实际施工中存在跨线施工、高处作业等诸多建设难点、风险点,为保障施工期间下方328国道正常行车安全,项目采用挂篮悬臂浇筑工艺,并对施工挂篮进行全包封处理,有效消除跨328国道涉路施工的安全隐患,同时结合数字化管理与现场监控等手段,实现安全状态全过程测控,构建起挂篮施工“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安全管控体系,确保挂篮施工过程安全和328国道道路通行安全。

下阶段,仪禄高速将持续推进青山互通E匝道桥剩余工程施工,确保按计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扬交)

宁滁高速公路

程桥枢纽上跨宁淮高速公路关键节点完工


近日,随着宁淮高速公路正式恢复双向六车道通行,宁滁高速公路项目关键节点——程桥枢纽主线桥、F匝道桥及H匝道桥跨宁淮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顺利完成,大大降低了道路交通和现场施工风险。

宁滁高速项目程桥枢纽主线桥、F匝道桥和H匝道桥上跨宁淮高速公路,具有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的特点,特别是主线桥净高达15.5米,安全风险高。为确保跨宁淮高速桥梁的施工安全和质量进度,现场指挥部多次组织总监办、项目部召开专项施工会议,深入研讨并制定科学施工方案,严格规章制度,落实责任清单,压实工序细节,确保各项施工任务有序推进。

施工过程中,现场指挥部积极协调南京高速交警及路政等部门细化交通组织方案,多次组织宁淮高速中分带交通转换,采取借用双幅超车道完成宁淮高速中分带桥梁桩基及下部结构,最大程度保证宁淮高速绿色通行,精简中分带工作面,优化桩基钻进工艺有效解决了泥浆污染高速外立面的问题,优化支架模板设计切实减少了墩柱施工占用行车空间的弊端,确保在既定节点工期内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宁交)

徐州东部绕越高速公路

XM-LM2标水稳路面全线贯通


近日,徐州东部绕越高速公路XM-LM2标水稳施工任务结束,该标段内水稳路面全线贯通。

徐州东部绕越高速公路XM-LM2标段,桩号范围K28+100~K48+780,标段长度19.495公里(扣除涉铁段落)。主线、枢纽匝道及高速公路拼宽段底基层采用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水稳基层采用3D摊铺技术进行控制,先行摊铺机用追踪机器人追踪360°棱镜,结合横坡传感器,计算施工高程与设计高程偏移量,通过主控制器调整偏移量,控制3D摊铺系统进行施工。截至目前,项目水稳施工已全部结束,沥青下封层完成92%,沥青下面层完成82.7%,中央分隔带完成76.5%。

【山东】人民日报重点关注山东高速集团绿色低碳转型成果

11月15日,人民日报重点关注了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全国首条零碳智慧高速和绿色建设技术情况,一起来看吧。

人民日报


近零碳服务区、零碳高速路、绿色养护技术——

高速公路 逐绿而行(大数据观察)

□ 本报记者 韩 鑫

核心阅读

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截至去年底,我国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同时,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高速公路网,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近54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18万公里。交通与能源深度融合,正激发出绿色发展的巨大潜力。

公路两旁,光伏板规模铺设,覆盖更多护坡,将太阳能源源不断转化为电能;大小服务区内,屋顶、车棚遍布光伏板,将绿能注入一个个充电桩,为往来车辆输送动力……放眼神州大地,一幅绿色新图景正沿着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铺展开来。

高速公路绿色转型有哪些探索,取得什么进展?记者采访了交通运输部公路局有关负责人及相关企业。

服务区迈向“近零碳”

推进高速公路绿色转型,量大面广的服务区是重要载体。

今年2月出台的《2024年全国公路服务区工作要点》提出,要推动近零碳服务区建设,推进服务区光伏基础设施建设。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印发,强调要建设一批低碳(近零碳)高速公路服务区。

“服务区区域相对集中、管理相对独立且具有较大开敞空间,易于开展碳减排工作,或成为公路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场景。”交通运输部公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共有17个省份开展了(近)零碳服务区建设项目,不断提高服务区清洁能源供给,一批典型近零碳服务区逐渐出现。

浙江嘉兴,常台高速嘉绍大桥服务区,屋顶、车棚等超7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光伏板密布,多场景发电配合一体化储能系统,电能源源不断注入36台充电桩,为南来北往的车辆快速补能。

“这里充的都是绿电。”国网嘉兴供电公司负责人说,2022年底,服务区完成充电桩升级改造,投运一年多来,年发电量约130.8万千瓦时,全年使用电量约109.7万千瓦时,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河南鸡商高速将军县服务区,不仅通过光伏改造和智慧能源管理实现了运营期零碳排放,还开展了污水处理回用、雨水调蓄利用及垃圾压缩处理等技术创新,促进降碳与减污协同并举。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3505.7万辆,其中新能源车日均流量470.18万辆,占总流量的13.41%。随着高速公路新能源车流量快速增长,激增的电力需求既是挑战,也成为服务区推进绿色转型的机遇。

近年来,高速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截至8月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已达2.88万个。据了解,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继续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碳减排工作,强化能源与交通系统融合发展。

高速路变身绿色路


我国首条零碳高速路济青中线济潍段。张继斌摄

将一个个服务区连点成线,绿意正沿着纵横蜿蜒的一条条高速公路,不断向更远处蔓延滋长。

驾车行驶在济青中线济潍段,一路向前,一排排蓝色光伏板随处可见:匝道圈、边坡均沿途布设;收费站屋顶、隔离屏障带也都没有遗漏。

走近细看,这些光伏板的铺设并不简单。公路边坡上,通过创新研发的边坡光伏一体化装置,使光伏板与边坡融为一体,兼顾了边坡固土与光伏发电功能。此外,充分利用道路两侧的隔离空间安装光伏系统,既有效利用闲置土地,还为高速公路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减少了碳排放。

这条全长161.9公里的公路,是我国首条零碳高速路,去年9月底正式建成通车以来,不仅在济南和青岛之间再添一条新通道,也为高速公路绿色转型拓展了新路径。

“‘零碳’算的是长期账、综合账。通过减排等措施,使全路段运营期总碳排放量小于等于总碳减排量,达到‘近零’排放。”山东高速集团济潍段项目办主任谢国木介绍,据测算,济青中线济潍段沿线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到68兆瓦。全部投运后,以25年运营周期测算,预计总发电量约17亿千瓦时,总碳减排量约152万吨,实现总体零碳运营。

从“少量点状”到“应建尽建”,一条条高速公路搭载光伏,提速变身绿色路。四川、上海、湖南等地陆续发布规划,推动高速公路区域光伏应用……高速公路线路长、沿线空间广阔、光伏布设场景多样,近年来,各地建设“高速公路+光伏”等新能源设施的热情显现,助力高速公路加快向“绿”而行。

“目前,各地探索高速公路沿线光伏等新能源融合发展新路径已取得一定成效,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交通运输领域减碳提出更高要求,仍需在用地政策、财税支持、能源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推动绿色公路建设实践走向深入。”交通运输部公路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高速公路清洁能源改造,因地制宜发展公路沿线光伏发电,不断提升公路建设绿色发展水平。

废材料加速循环用

绿色,不止于此。高速公路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建设、运营流程,更要覆盖养护、管理环节。

如今,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这一庞大的交通动脉系统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养护需求和废旧路面材料处理的挑战。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高速公路平均每年仅修复养护一项就会产生超过5000万吨的沥青路面旧料。“传统填埋处理方式,不仅会消耗大量土地资源,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交通运输部公路局有关负责人说,循环利用既能降低开采和生产新材料带来的环境压力,还能有效节约资源、减少能耗,符合高速公路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发布技术规范及示范引领等措施,一系列先进技术及工艺不断涌现,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深入开展,高速公路绿色养护水平持续提高。

去年建成通车的明董高速,依托青岛平度段200万方石墨尾矿,研发出石墨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用石墨尾矿代替砂石料、回填土,在减少固废占地的同时,也降低了建设成本;在荣乌高速威海至烟海高速段改扩建工程中,成功实施新型聚氨酯路面结构试验,施工过程碳减排达到90%。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公路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动高速公路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交通运输部公路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全国高速公路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约97%,25个省份整体循环利用率超过95%,“未来将从强化工程设计源头应用、规范旧料回收储备及利用、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实现废旧路面材料在养护工程中的常态化应用,助力高速公路更好逐绿前行。”

【湖南】湖南首例!1.8万吨大桥90分钟成功转体

11月14日,茶常高速上跨京广铁路桥成功完成转体施工,在空中实现华丽“转身”,为茶常高速全线贯通奠定坚实基础。这也是湖南省高速公路涉铁工程首次采用转体工艺施工,为同类项目施工提供经验数据和技术支持。

茶常高速上跨京广铁路桥位于湖南省耒阳市哲桥镇,桥梁全长130m,桥宽26.5m,新建转体T型刚构预制在京广铁路上行线侧,重1.8万吨,外缘与铁路中心线距离18.65m,转体后构造物梁底与铁路轨顶距离21.3m。主跨与既有京广铁路线路交叉,施工难度大。

转体前

正在转体

成功转体

为确保上跨京广铁路桥转体施工顺利完成,茶常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科学部署、前瞻谋划,联合项目团队提前数月精心筹备,组织专家团队多次对转体桥梁图纸和方案进行论证,最终确定择优采用现浇预制和平面转体法施工,详细制定每一个施工步骤、技术参数及安全保障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现有铁路的干扰,确保施工安全、高效进行。

在转体过程中,项目团队采用全方位监控量测,实时监控转体施工运行状态,紧盯张拉仪器精度控制、传感位移监测、全站仪测量等关键指标,历时90分钟,最终顺利实现转体桥精准就位。转体就位后,浇筑主墩承台后浇段混凝土,使承台部位形成整体固结体系。

下一步,茶常公司将以此次跨铁桥成功转体为契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倒排工期、攻坚克难,狠抓安全、严控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剩余工程任务,确保茶常高速按期建成通车。

【湖北】湖北郧阳至河南淅川跨省公交正式开通

11月16日,湖北郧阳至河南淅川跨省公交开通仪式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三省交接界碑处举行,标志着湖北省郧阳区至河南省淅川县3条跨省公交线路正式开通运行。

郧阳区和淅川县位于湖北省和河南省的交界处,其中郧阳区白浪镇与淅川县荆紫关镇仅一江之隔。自古以来,郧阳区白浪镇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美称,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而一江之隔的淅川县荆紫关镇有近五百年历史,这里曾经“百艇接樯,千蹄接踵”,荆紫关曾是南北货物运输的重要集散地。两地山川相连,人缘相通,发展相融,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

当日上午,在郧阳区白浪镇三省交接界碑处“跨省公交”开通仪式现场,鄂豫两地的干部群众齐聚一堂,共同见证“62路——郧阳区长岭客运站至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明清古街”,两地首条跨省公交的正式开通,当地群众纷纷上车,切身感受这条“跨省公交”的首发魅力。

跨省公交的开通,是郧阳区深入贯彻落实十堰市委、市政府“引客入堰”的具体措施,是服务群众出行,做好民生实事的重要举措,将为鄂豫两地群众出行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跨省公交开通后,“两城”变“同城”,两地一家亲,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公交跨省旅游和出行。

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村民卢玉周说:“以前我们这儿坐车很不方便,特别是有病的老人坐车困难,现在开通郧阳区至荆紫关这个车,对大家很方便,老人、年轻人都放心。”

郧阳“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丘陵和庄园”,是典型的山区县(区)。近年来,为彻底解决山区群众坐车不便的问题,郧阳区将客运班车经营权收归,实施公交公营,实现城乡客运“一县一公司”模式,立足现有条件,整合社会资源,精准制定对策,以“公交化运营为主、定制客运为辅、班车客运为补充”的模式,全力推进全域公交一体化建设工作,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2022年以来,郧阳区将全域公交县创建列入政府民生实事之一,围绕普惠、高效、可持续的目标,扎实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探索出了一条建得好、运得稳、能长远的郧阳之路。

原来乘坐客运车辆出行的荆紫关镇村民卢晨晨说:“这条公交开通后,对咱们郧阳区、淅川县沿线上的居民来说都是个大好事,价钱也不算贵,坐车更方便了。”

此次跨省公交先行开通3条线路,分别为62路——郧阳区长岭客运站至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明清古街、43路——郧阳区长岭客运站至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老街东站、44路——郧阳区梅铺镇(经淅川县滔河乡)至曹西沟,沿线站点累计142个,累计行程约为165公里。本次跨省公交的票价实行分段计价方式,普通卡9.5折,希望卡9折,65岁以上老人可办理郧阳区“老年卡”享受免费乘车服务。

郧阳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姚自强介绍,开通湖北郧阳区至河南淅川县的省际公交,是我们郧阳区交通运输局落实“为民办实事”的具体措施,也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引客入堰”的具体行动。下一步我们将实时的开通陕西省商洛至郧阳区的省际公交,以及丹江口至郧阳区、武当山至郧阳区的县级公交,进一步方便百姓出行。

【福建】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翔安支线首个承台顺利浇筑

近日,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翔安支线首个混凝土承台顺利浇筑,标志着翔安支线进入桥梁下部结构施工阶段。

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翔安支线总长2.275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540米桥梁及735米路基,桥梁上部结构为分离式单箱四室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结构为现浇施工,均采用钢管复合桩基础。

翔安支线桥承台结构设计为矩形倒圆角,承台共3种截面尺寸,采用钢板桩围堰方法施工。此次浇筑的首个承台,长7.5米,宽7.5米,高2.8米,设计方量157.5方,计划一次性完成浇筑。施工前期,建设团队严格按照首件工程施工要求,对施工工艺、质量管控、安全管理、混凝土拌合和运输等内容进行多次研讨,从技术准备、安全卡控、物机保障方面定人、定岗、定责,全面做好浇筑前各项准备工作。

为确保首个大体积混凝土承台顺利完成浇筑,建设团队引用智能温控系统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防止因水化热引起结构裂缝。同时,严格按照施工工序,安排专人盯控承台模板、预埋件、钢筋保护层、混凝土质量及振捣工艺等关键卡控点,确保本次浇筑内实外美。

自翔安支线开工建设以来,在厦门路桥工程公司的指导下,施工单位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秉持“开工必先、开工必快、开工必优”理念,迅速组建项目管理机构,调集精兵强将,加强资源配置,狠抓施工策划和各项工作落实,先后高效完成A2标段三个工区内首根桩基开钻、首根桩基浇筑等施工。

翔安支线桥建成后,将成为厦门本岛联系翔安机场、翔安南部新城最便捷的通道,促使翔安城区对外形成“三纵六横”骨干路网,对内建成“两心三线四片”的公交线网结构,有效缓解翔安进出岛通道及新机场片区交通压力,极大提升厦门本岛到翔安机场的通行效率。

【辽宁】辽宁省丹东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吕正栋:加快边境旅游公路建设 推进交旅融合落实落地

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推动辽宁省“交旅融合”示范路试点任务加快落实落地,近年来,丹东市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省“交旅融合”示范点建设为抓手,加快打造“鸭绿江边境旅游公路”,不断提升交通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政策导向 整合资源加强合作

2024年,辽宁省交通运输厅印发《推进旅游公路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计划2023至2027年规划打造11条2245.5公里旅游路,辐射沿线景区148个,3A级以上景区73个。其中,丹东市规划实施丹阿线331国道沿边沿江景观路、丹东线228国道辽东滨海大道、鹤大线201国道中华枫叶大道等三条旅游公路建设,共计361.79公里。

打造边境旅游公路,推进交旅融合,离不开交通、文旅两大部门的通力合作。今年以来,丹东市交通运输局在丹东市委、市政府推动下,召开了市政府、县(市)区政府、市交通运输局、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参加的关于联合推进旅游公路建设工作的专题联席会议,发出关于商请提供2024年丹东市旅游公路建设相关资料的函,增强了各部门间沟通协作。通过整合资源与协同发展,自上而下打破行业壁垒,极大调动了参与边境旅游公路建设各方的积极性。

在边境旅游公路项目推进过程中,丹东市交通运输局提出规划、设施、服务、业态、管理5个方面的深度融合,明确公路沿线的发展定位、空间布局、重点项目以及实施路径,加强规划引领。按照规划要求,加强央地企业合作,积极推进旅游公路沿线的景点景区建设,推进项目建设,提升旅游公路服务质量。

引入消费场景 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丹东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自然资源,人文底蕴深厚。2023年,丹东市交通运输局将228国道虎山至燕窝段作为试点,实施普通公路旅游化改造,以“鸭绿江畔桃花路,英雄丹东边境游”为主题,重点打造了全市第一条“交旅融合”边境旅游公路,路线全长10.7公里。

为了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在首条“交旅融合”边境旅游公路建设过程中,丹东市交通运输局坚持“畅安舒美,交旅融合”总体设计理念,对沿边、沿江既有公路进行局部改造和景观提升。这条路沿途分布着明长城虎山遗址景区、太阳岛景区,辐射周边10公里内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景区、安东老街等著名旅游景点,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此外,丹东交通运输局结合当地特色,引入多元消费场景。旅游公路下拉线起点的河口村位于宽甸南部,坐落在鸭绿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每年四五月份,丹东河口村举办桃花节,盛放的桃花成为鸭绿江畔的风景线,燕红桃、银白桃作为特色旅游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带动了河口村的全面发展,拓宽了当地农民的增收渠道。

2024年,丹东计划实施建设鹤大线201国道坎川岭至老道排段、丹阿线331国道虎山至下河口桥段两条旅游公路共计101.8公里,预计2024年11月末建成。在建设过程中,鹤大线201国道旅游公路结合沿线旅游资源及丹东地域特色,景观设计主题为“枫映满乡振兴路,英雄抗联红色情”;丹阿线331国道旅游公路与2023年建成的丹东线228国道“鸭绿江边境旅游公路”相接,延续“鸭绿江畔桃花路,英雄丹东边境游”主题。

融入特色文化 打造旅游公路品牌

打造旅游公路,并不只是简单的景观打造,如何使丹东旅游公路更具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和创新发展是关键。今年9月,总长420米,丹东市首条、辽宁省第二条“会唱歌”的“音乐公路”亮相在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河口村县级公路下拉线。因为路面的特殊设计,驾车匀速驶过时,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美妙的旋律响彻在司乘耳畔,带给游客新奇体验,成为丹东市边境旅游公路沿线上靓丽的风景线。

“交旅融合”旅游公路项目的建设,对促进丹东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形象全面提升、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加速繁荣文化产业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丹东边境旅游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其知名度和吸引力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这里感受丹东的独特魅力,为全市的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按照《推进旅游公路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要求,丹东市交通运输部门不断推进丹东边境旅游公路建设和发展。

一是以“探寻最美边境路,一路风景,一路传奇”为主题,分阶段实施331国道沿边沿江景观路建设,打造“北境桃源、红色记忆、山水画卷、两江印象”分段主题,充分利用丹阿线沿线已建成的17处公路停车点,以景观路为载体,融合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以鸭绿江风情文化为基底,以抗美援朝、边境自驾游、特色桃花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为重点的边境公路风情观光线路。

二是以“黄海之滨、鸭绿江畔、虎山长城雄关,鸟鸣潮涨、渔米飘香、风车海韵胜境”为主题,充分利用丹东线沿线已建成的15处停车点,以滨海大道为载体,融合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以海洋文化为基底,以海战历史遗迹、特色海岛小镇、现代农业渔业产业园区等为重点的原生海岛风情观光线路。

建设旅游公路,功在当下、利在长远。随着丹东市境内三条旅游公路相继建成,丹东边境旅游公路将成为辽宁省乃至全国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丹东实践提供有力交通运输支撑。

见报版面图。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