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广东江苏甘肃内蒙古新疆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4-11-05 | 来源:甘肃路桥建设集团、内蒙古交通运输厅、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广东】广州“牵手”长株潭!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日前,广州市交通运输局与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代表——长沙市交通运输局在广州签订四方合作协议。
广州市、长株潭城市群分别作为首批、第二批入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的城市,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原则,四座城市将通过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中的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智慧交通、技术人才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携手探索创新基础设施及装备硬联通、规则标准及服务软联通、一体化运营机制建设,携手打造“一带一路”双向合作的样板工程、精品项目,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助力广州、长株潭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物流链高地。
1全面深化合作
助力补链强链城市扩面提质
本次合作将大力推动长株潭融入粤港澳、链接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借鉴在铁路枢纽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促进综合货运枢纽、交通干线网络、智慧交通平台建设等领域交流。
2依托重点产业
拓展两地物流供应链
本次合作将围绕两地国家重点产业链上中下游及供应链服务需求,畅通“长株潭-广州”国际物流通道,推动“通道+枢纽+网络”融合发展,实现连线成网、业务联动。加快湘粤非海铁联运通道建设,助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加快提升湘粤非海铁联运班列运营规模和数量。
3做好招商引资
深化多领域协会衔接交流
接下来,还将共同深化两地道路运输、物流与供应链、冷链等相关行业协会衔接交流,做好招商引资,鼓励产业转移项目的互相流动和整合,做大零担物流及培育网络货运、多式联运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两地物流企业布局网点及设立分公司,共同完善两地城乡物流体系
【江苏】产品变作品,制造变创造!
日前,江苏省品质工程建设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验收。该试点任务围绕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以“标准化、信息化、绿色化”为核心,聚焦“三十年路面一百二十年桥”的目标,不断提升工程建造和管理水平,积极打造设施、技术、管理、服务“四个一流”,形成四个管理首创和六项技术首创,在长寿命路面技术体系、大跨径索承桥梁设计施工成套关键技术、船闸结构耐久性提升技术等方面取得技术创新和重点突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苏式养护”技术管理体系。
主要成果
打造优质耐久安全可靠工程
全面贯彻全寿命周期理念。江苏开展长寿命基础设施结构设计创新,加大新材料在大跨径桥梁及长寿命路面中的集成应用力度;完善养护监测决策体系和基础设施监测检测体系,搭建省级国省道及高速公路典型桥梁健康监测平台,实现跨江桥梁、特殊桥型全覆盖;研发应用船闸结构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系统;建立预防性养护评估决策体系,全面实施预防性养护。
实现工程建养管理标准化。江苏完善标准体系,制定高速公路、过江通道建设技术与管理标准体系表,建立“苏式养护”标准体系,统筹规划“十四五”期间江苏交通工程建设养护标准;健全法规制度,出台《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江苏加强生态选线选址,制定《高速公路穿越生态保护区环保设计导则》,通过设计理念创新和方法优化有效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行复合型过江通道设计;研发推广环保关键共性技术,构建涵盖设计、建造及评价的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实现公路工程无害化穿越生态保护区等一批工程环保关键共性技术突破。
常泰长江大桥(“钢-混”混合结构空间钻石型桥塔)。
新开工重点交通工程
BIM技术应用全覆盖
积极推广标准化设计,在重点领域推广通用图。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统筹制定并发布全省农村公路中小跨径桥梁、钢混组合板梁桥及中等跨径钢箱梁桥通用标准图集;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建立全国首个公路水运工程BIM标准框架体系;搭建全省高速公路数字设计管理中心,打造省级“BIM正向设计”生态圈,实现全省新开工重点交通工程BIM技术应用全覆盖。
建立健全建设市场信用体系。江苏修订完善《江苏省公路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发布建设、设计等单位及主要从业人员评价细则,构建公路水运建设市场“1+6”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建设市场“红黑名单”及失信主体信用修复管理办法,建立第三方信用服务及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制定工业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标准。江苏发布国内首批中等跨径钢桥建设全过程系列标准化成果,制定全预制装配式桥梁等一批工业化技术标准和指南;探索“点—线—面”数字设计模式,构建智能建造底座;制定改扩建工程固废循环再生利用系列标准和指南,实现全省公路改扩建工程“零废弃”高值利用。
推动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化建设。江苏制定全省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全生命周期建设指南,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标准化;联合公安部门开展公路安全设施和交通秩序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县乡农村公路百车重点交通违法率低于10%;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智慧物联网路侧交通安全设施管控技术应用,推广使用主动发光标志、道路交叉口智能管控系统。
长寿命路面技术体系。
工程信息数据共享管理互联全面推进智慧工地及融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江苏建立“行业监管—建设主管—项目建管”智慧工地管理体系;率先建立公路水运工程智慧工地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交通重点工程智慧工地全覆盖;打造江苏省高速公路桥梁数据中心等10个省级公路水运“智慧工地”大数据云平台,实现行业内所有监管部门及参建单位工程信息数据共享与管理互联;出台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行动方案,制定智慧公路、智慧航道等一批标准和指南。
构建“四新技术”优胜劣汰机制。江苏先后发布两批公路水运工程落后工艺淘汰目录清单,建立落后工艺工法淘汰机制;在全国率先发布公路水运工程推荐施工工艺目录(共两批),积极推广应用优秀工艺工法。
第一批推荐施工工艺目录22项,落后工艺淘汰目录24项;第二批推荐施工工艺目录30项,落后工艺淘汰目录28项。
持续深化品质工程传承与创新。江苏大力开展交通工匠评选活动,打造一支知识丰富、技能精湛、积极创新的工匠队伍;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总工会授牌成立“交通重点工程建设产业工人培训中心”,在苏州建立标准化公路行业产业工人孵化基地。
典型案例
江阴大桥探索应用钢箱梁疲劳养护技术
疲劳病害威胁桥梁结构安全,是桥梁养护面临的共性难题。江苏交通运输部门依托国内首座千米级跨江大桥江阴大桥,聚焦钢桥疲劳养护关键技术,搭建了涵盖检测、评估和维修的钢箱梁养护技术体系,为解决我国服役环境下缆索支承桥梁钢箱梁全寿命周期疲劳病害养护提供了系统性方案。
针对公路桥梁钢箱梁疲劳裂纹,江苏交通提出钢箱梁典型开裂部位和裂纹特征,研发隐蔽裂纹超声波检测技术;针对不同扩展状态的裂纹,研发气动冲击维修新技术和精细化打孔技术、装备,建立裂纹状态跟踪机制,提出了面向钢桥全寿命周期的综合处置体系;组织编制面向一线养护人员且与地方标准配套的应用指南,助力江苏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
江苏交通还总结养护技术要点和现场实施经验,制定了包含检查、评定与维护的标准要求,形成《公路桥梁钢箱梁疲劳裂纹检测、评定与维护规范》等地方标准;养护技术成果在江阴大桥全面应用,打造了以江阴大桥为重点依托的大跨钢桥养护示范区,搭建了养护技术研发、应用和孵化平台。相关技术成果在泰州大桥等多座大跨钢桥推广应用,提高国内大跨钢桥运营养护技术水平。
【甘肃】G309线祁家南山(宁甘界)至汉家岔段升级改造项目上面层全线贯通
近日,由甘肃路桥万泰公司承建的G309线祁家南山(宁甘界)至汉家岔段升级改造项目上面层全线贯通,项目进入通车倒计时阶段。
祁汉项目位于会宁县境内,由新建路段及拓宽改造两部分组成,路线全长69.67公里,起点位于宁甘界祁家南山,终点位于汉家岔镇,与G309线汉定段顺接,是连接甘肃、宁夏两省(区)的省际通道。
项目位于山岭重丘区域,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建设团队精心策划、合力攻关,在高填方施工段落采用视频监控实时监测和强夯及液压夯补强施工技术,提高了高填方路基质量管控效率,确保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水泥及石灰土路床施工采用“粉料撒布车+冷再生”技术,水泥及石灰的撒布采用专用粉料撒布车精准确定水泥及石灰撒布量,拌合使用冷再生机进行拌合,确保水泥及石灰土的拌合质量;沥青路面施工采用路面摊铺碾压数字化管控系统,实时监测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碾压遍数、碾压速度等关键指标,实现施工过程的“一次成优”,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祁汉项目秉持降本增效建设理念,积极探索“永临结合”新思路,按永久设施的标准建设道路等临时设施,通过“沥青拌合站与养护工区相结合”“临时电力与配套电力相结合”“临时道路与村组路项目相结合”,有效降低项目造价。
截至目前,项目桥涵工程完成98.6%,路基工程完成98%,路面工程完成98%。全体参建人员正向通车目标发起最后的冲锋。
【内蒙古】无人机+北斗+AI,公路智慧巡检启动!
11月4日,内蒙古交通集团“无人机+北斗+AI”公路智慧巡检启动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自治区国资委、交通运输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会、内蒙古交通集团有关领导参加。
启动仪式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同步进行。在主会场,有关领导共同按下启动球,标志着内蒙古交通集团首次实现“无人机+北斗+AI”公路智慧巡检;在G7京新高速呼和浩特服务区,北斗公路智慧巡检设备、车载式无人机同步启用。“无人机+北斗+AI”公路智慧巡检技术的正式投用,标志着内蒙古交通集团正式拉开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序幕,对集团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据悉,当前低空经济产业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内蒙古交通集团聚焦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和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围绕打赢任务达标、市场拓展、多元发展“三大攻坚战”战略部署,将低空经济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依托集团丰富的路网资源和应用场景优势,超前布局低空经济产业,策划拓展经营业态,加快项目落地前期工作和示范推广步伐,努力促进低空产业尽快从示范推广步入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新疆】沙漠公路筑就世界奇迹
深秋季节,正是观赏胡杨时。游客驾车经沙漠公路驶入塔克拉玛干沙漠,饱览胡杨壮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开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修建公路,开创我国乃至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长距离等级公路先河。
多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从1条变成多条,形成我国数量最多、覆盖面积最广沙漠公路交通网,方便了新疆尤其是沙漠边缘地区群众出行。
“死亡之海”被公路分割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是我国最大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沙漠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20%左右。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阻隔南疆区域间联系,也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民丰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正中,往南是巍巍昆仑,向北是茫茫大漠。过去,民丰群众去乌鲁木齐,要沿国道315线向西绕行,路程2200多公里,费时费力。
轮台至民丰公路民丰段实景(资料图)。
1993年3月,新疆乃至全国第一条沙漠公路——轮台至民丰公路开工。这条公路全长552公里,其中流动沙漠路段达446公里,于1995年9月建成通车。自此,民丰到乌鲁木齐行车里程缩短1000多公里。
此后,一条又一条公路在“死亡之海”中修建,勇敢的新疆人民用自己的脚步征服了沙漠。
2007年10月,全长近425公里的阿拉尔至和田公路通车;2022年6月30日,全长334公里的尉犁至且末公路通车;再加上2023年12月通车的图木舒克市至昆玉市图昆公路,南北贯通“死亡之海”的干线公路达到4条。
在南北走向的沙漠公路基础上,新疆人同时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修建了阿拉尔市至且末县塔中镇公路,这条公路斜向而行,连接起多条沙漠公路,沙漠内形成网状公路,“死亡之海”束缚被条条公路挣破,瀚海不再是阻隔。
削平沙山筑坦途
修建沙漠公路,需要面对无数挑战,尉且沙漠公路是其中挑战最大的一条。
尉且公路全长334公里,沙漠段长就有307公里。与此前穿越沙漠公路相比,修建尉且沙漠公路更难,这条公路要经过沙漠东部密集、高大的沙山,越往里越难,被称为“筑路禁区”。
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施工现场,工人驾驶大型推土机在推平沙山(资料图)。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韩亮摄
整个项目推平32处高大沙山,填平28处丘间洼地,最高一座沙山近百米,用40多台大功率履带式推土机整整推了150天,才彻底把这座最高沙山削平。
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修公路,关键是要解决好防沙固沙难题。
数百名工人在尉且沙漠公路两侧建成5800多万平方米草方格,共用芦苇约7万吨。如果将这些芦苇全部首尾相接,可绕地球赤道约180圈。
建好更要守护好。
轮台至民丰公路自修建之日起,其周边的防护林工程便同步开始建设,以防沙固沙,防止道路被风沙侵蚀甚至掩埋。2005年完工后的生态防护林带全长436公里,种植了梭梭、红柳、沙拐枣等各类耐盐性较强的灌木2000多万株。同时每隔10公里建一口水井,以实现滴灌浇注。
尉且沙漠公路引进“沙漠公路驼峰路段超视距交通安全智能提示系统”。该系统基于“自动感知+自动提示+零碳能源”技术路径,采用光伏发电、雷达探测、无线传输,精准提示等技术手段,自成系统,且具有一定抗风防沙能力,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交往交流更便利
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阻碍了群众交往交流,部分群众甚至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沙漠。多条沙漠公路陆续建成,各族群众不再“隔沙相望”。
俯瞰尉且沙漠公路(资料图)。确·胡热摄
在且末县生活了50多年,托格拉克勒克乡阔什艾日克村的亚森·图尔迪很少去库尔勒。主要是不方便,从且末去库尔勒,得先赶到若羌,再转往库尔勒,大巴车在路上要颠簸2天至3天。
这种状况在尉且公路通车后彻底改变。尉且公路通车后,且末至库尔勒的行车里程缩短了350公里,行车时间也由原来的12小时缩短为6小时。“现在想去库尔勒抬脚就走。”亚森·图尔迪说。
来自中交新疆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团队统计显示,自尉且公路通车以来,交通量已近52万辆次,成为库尔勒连通且末的重要公路通道。
“过去从且末往库尔勒运棉花要好几天,尉且沙漠公路通车后,一趟下来只要6个小时。”尉犁县棉花种植户李金建说。
民丰县尼雅乡先锋村和田雅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红枣基地占地面积1000亩,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管理模式,种植了苹果枣、葫芦枣、茶壶枣等20多个品种的红枣树,红枣成熟后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郑州等地。
“沙漠如今不再是阻隔,运输红枣很方便。”和田雅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陈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