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山东甘肃吉林江西青海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4-10-18 | 来源:山东新闻联播 大众日报、青海日报、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山东】全国首个“零碳港口”潍坊建成
站在山东港口渤海湾港集团潍坊港(以下简称“潍坊港”)观景台,一眼望去,自动化桥吊起起落落,智能化电动集装箱卡车往来穿梭。不远处,4台高大的风力发电机随风缓缓转动,源源不断带来电能。10月15日,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向潍坊港正式授予碳中和评价证书,这意味着潍坊港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港口”。
“我们隶属于交通运输部,是我国首批成立的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之一。前期,我们对潍坊港实现碳中和进行了评价,中和期产生温室气体排放量9010.62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山东公司总经理王睿智介绍,目前潍坊港通过建设分散式风电系统、应用氢能车辆、推进电能替代和自动化改造等一系列减排措施,并通过使用合格的碳信用对剩余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抵消,经测算能够实现碳中和。
潍坊港打造综合能碳智慧管控平台,不断提升低碳管控能力。
“零碳港口”是如何建成的?潍坊港的做法是“双向降碳”,通过科技赋能、智慧化建设和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港口绿色低碳发展。
“一方面,潍坊港大型设备全部使用‘绿电’,并对20多辆集装箱卡车进行了电能和氢能替代。另一方面,潍坊港通过构建‘风光储一体’的绿色能源系统实现港口生产全过程的能源自给自足。”山东港口渤海湾港副总经理孙超说。
一直以来,港口都是“用能大户”。过去,潍坊港使用的电能来自市电,传统火电占比较高。如今走进潍坊港,“绿电”应用场景丰富而具体:建设46座充电桩,能够满足现有电动机械需求;2台氢能集卡在港内的加氢站加氢一次,即可作业一天;仓库屋顶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台风力发电机组转动一圈就能发电12度……
潍坊港中港区粮食仓库建成的光伏发电站。
今年9月30日,潍坊港陆上分散式风电项目并网成功,成为山东省首个并网发电的陆上分散式风电项目。“4台风机年发电量6915万度,可以覆盖港口码头设备及船舶岸电的约3500万度用电,每年将为潍坊港节省用电成本约960万元,余电还可以上网实现收益。”孙超说。根据测算,与相同发电量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节省标煤2.1万吨,环境效益显著。
此前,潍坊港还建设了屋顶光伏项目,装机容量3.3兆瓦,年发电量360万度,可节约电费80万元。最近,潍坊港还启动了200Nm3/h绿电制氢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港口首个绿氢“制输储加用”一体化示范项目,年可消纳绿电500万度。多能互补,不是简单的形式叠加。眼下,潍坊港正在打造综合能碳智慧管控平台,通过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等,实现智慧决策,从而能够避峰抓谷,提高用能效率。
潍坊港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港口”,首先离不开港区的基础条件。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节能低碳研究室主任李海波认为,潍坊港整体规模、能耗适中,是进行零碳建设的试验场;而且自然条件优越,港口附近风力、光照等都有优势。
除此之外,还有顶层设计和提前布局。2018年,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整合为渤海湾港。随后,山东省港口集团于次年成立,渤海湾港被纳入山东港口旗下。据了解,山东港口持续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氢则氢,从供给侧和消耗侧推动构建清洁低碳的用能体系。
当前,潍坊港牵头研究制定了团体标准《港口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建设技术指南》;参与中国港口协会团体标准《港口碳排放核算指南》的制定。“潍坊港的成功探索,将为全国其他港口走绿色低碳之路提供借鉴。”李海波说。打造全国首个“零碳港口”,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对潍坊港来说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
孙超介绍,潍坊港从方案设计入手,创新性地提出“零碳港口”建设的三个阶段:近零碳的1.0版本、狭义零碳的2.0版本、广义零碳的3.0版本。
潍坊港加氢站是科技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氢进万家”项目子课题之一。
“我们现在实现的是狭义的零碳港口,即2.0版本,就是港口内部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排放为零。而广义的零碳,则意味着全港域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排放均为零。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与上下游构建一个绿色的物流链。”孙超解释说,为此,潍坊港正在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并与物流链上下游的相关方协同推进绿色集疏运车辆的应用,以及靠港船舶的减污降碳工作。
潍坊港—腹地钢厂“绿色走廊”,就是其带动上下游产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条70多公里长的绿色走廊,每天有20辆重载集卡电车往返于港口和钢厂之间,运输煤炭、铁矿石等原材料,实现了零排放。
在潍坊港的带动下,社会车辆正加速向绿色转型迈进。潍坊港通过增建港内充电桩、低价供电、优先进港等政策,引导运货送货的外部车辆淘汰高排放的燃油车辆,更换新能源车辆。
据介绍,潍坊港计划在续航里程40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全面铺开绿色廊道建设,2025年年底将建成四条“绿色走廊”,覆盖潍坊、淄博、滨州等市,形成一条连接港口与腹地企业的绿色动脉。“我们通过物流链零碳绿色走廊,不断提升‘消纳量’,减少‘含碳量’,增加‘含金量’,为迈进零碳港口3.0版本起好步。”孙超说。
【甘肃】G30连霍高速公路清嘉段路面养护工程“交通强国”试点实施路段顺利完工
近日,G30连霍高速公路清嘉段路面养护工程传来喜讯,“交通强国”试点路段已顺利完工,为“耐磨钢渣沥青混合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耐磨钢渣沥青混合料,创新技术的实践舞台。在G30连霍高速公路清嘉段路面养护工程中,SK2384+000——SK2385+000段选定为“耐磨钢渣沥青混合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试验路段。这一创新材料的应用,通过科学配比与先进施工工艺,提升路面的耐磨性、抗车辙性能及使用寿命。
科研与施工并重,打造钢渣沥青路面示范工程。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G30连霍高速公路清嘉段路面养护工程项目办与科研团队积极开展钢渣沥青混合料原材料研究、配合比设计优化及施工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多次的试验与调整,成功掌握了钢渣沥青混合料的最佳配比方案,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施工工艺流程,为后续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社会效益显著,助力交通强国建设。G30连霍高速公路清嘉段路面养护工程路面标段的顺利完工,不仅改善了该路段的通行条件,提高了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通过耐磨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成功实现了废旧钢渣的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大力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吉林】聚焦“三项工程”|白临项目老岭隧道二衬首件浇筑完成
近日,白山至临江高速公路项目(以下简称“白临项目”)老岭隧道二衬首件浇筑完成,标志着老岭隧道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冬季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确保了工程的连续性。
据悉,为确保老岭隧道二衬首件浇筑顺利完成,项目部制定二衬混凝土浇筑首件方案,不断优化施工组织,对一线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严格把控防水板土工布、钢筋绑扎、拱顶防脱空装置安装、二衬台车定位等工序,切实以工艺保质量、以质量保安全。
同时,项目部针对冬季施工的特点,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措施,并提前做好混凝土、钢材、防水材料等建筑物资的储备工作。
白临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下步,将继续深化落实安全工程、精品工程、创新工程、绿色工程、廉洁工程、和谐工程的建设理念,推进和引导新工艺的研究和使用,狠抓工序循环和安全质量管理,提前谋划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广大参建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安全、优质、高效推进白临项目建设。
【江西】中交路建昌金改扩建绿色环保型钢渣SMA沥青混合料路面试验段摊铺成功
近日,中交路建昌金改扩建SSZ3标段施工现场传来喜讯,绿色环保型钢渣SMA沥青混合料上面层试验段成功铺设,标志着该项目在绿色环保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昌金改扩建SSZ3标段项目全长35.956公里,起止桩号K954+100-K990+056.15。此次试验段铺设位于湘东互通匝道路段,全长约340米。该试验段的成功铺设,为项目后续绿色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绿色环保型钢渣SMA沥青混合料是一种新型路面材料,钢渣作为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经过预处理后,其物理力学性能与玄武岩、石灰岩相近,且具有更高的密度、更强的黏附性以及更大的磨光值等优势。用钢渣代替天然集料,能够有效提升沥青混凝土的高温抗变形能力、抗水损害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其耐磨性和抗滑性能,不仅可以增强道路的行车安全性,还可以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从而更好地打造平安百年品质示范工程。
为高质量推进该技术的利用,在试验段铺设过程中,项目部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对混合料的配比、摊铺、碾压等环节进行严格把控。经过现场检测,试验段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预期目标,为后续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下一步,昌金改扩建SSZ3标项目部段将继续加大绿色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目标,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青海】青海首次应用!公路建设施工get新技能
10月16日,国道310线尖扎至共和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全断面无人化机械集群施工技术在万里沟隧道成功应用。这是该技术在青海省首次成功应用,不仅为公路建设施工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也为智慧交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施工现场(青海省交通集团供图)
从青海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该技术选取在AC-13C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合料上面层实施,应用高精度北斗定位系统、自动导航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集群智能调度规划系统、智能压实融合控制算法、障碍物识别系统等技术,实现沥青混凝土路面全断面无人化机械集群施工,大幅提高了施工精细化水平。
相比传统沥青路面施工,这一技术操作有着更高的安全性,能更好地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无人化施工机械集群实时采集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数据,确保施工质量始终处于精准受控状态,实现对施工设备的精准控制。多台无人化施工设备可通过智能系统协同作业、高效配合,提高施工过程的流畅性和效率,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