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手货”中国高铁,创新永不停
时间:2024-07-24 | 来源:国资小新
2015年7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车长客视察时指出,
高铁是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是“一带一路”上的“抢手货”。
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
新型奥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
……
近年来,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引领下,
中车长客以科技创新为牵引,
打造了一系列标志性产品,
不断擦亮中国高铁这张亮丽名片。
九年之后,2024年7月17日,
小新随“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探寻轨道交通新质生产力”媒体开放日活动
来到中国中车旗下中车长客股份公司
一起了解建设者们
如何将中国高铁打造成“抢手货”
👇👇👇
分组赛马、触类旁通,它“氢氢的”来
2022年12月,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正式下线,并于今年3月21日进行首次达速试跑。
氢能源市域列车的成功研制,引领了市域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新方向,带动了氢能源相关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
从研发立项,到车辆下线,再到最终的整车试验完成,全球首列时速160公里氢能源市域列车走过了2年多的时间。
为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绿色能源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联合成都轨道集团,围绕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系统控制、安全及混合动力协同控制等氢能源市域车关键技术,全面开展了以氢能源为动力的全自动市域车研发。
研发设计团队攻克了车辆架构设计、混合动力控制、能量管理策略等重重难关,将这样一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域列车“氢氢的”带到大家面前。
车辆研发伊始,面对氢能源市域列车这一全新的轨道交通车辆产品类型,以及从未采用的过氢燃料电池和储能电池相结合的混合动力供电方式,车辆研发设计团队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车辆平台。
中车长客创新采用正向设计理念和多方案赛马的方法,分小组同步制定了3套不同的车辆架构、氢能设备选型和布置方案,经过重重评估与商讨,最终形成分布式集群混合动力车辆总体技术架构。优化后的车辆总体架构为后续车辆的详细设计提供了便利也为车辆的最终性能达标提供了保证。
由于车辆采用分布式集群混合动力架构,为了保证车辆动力性能,需要开发混合动力系统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然而,既有的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复杂度高,且不具备及时性和预见性,也不能满足车辆降低能耗的目标。这个问题困扰了车辆设计团队很久,如果不能解决,车辆就不能实现节能低碳的目标。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车辆设计团队中的新能源小组成立了攻坚团队,面对行业内无可借鉴的窘境,攻坚团队决定在其他技术领域寻找可以借鉴的思路——
团队从电网智能调度优化相关研究中汲取了灵感,开展自主创新论证,结合车辆动力源和负荷特性进行调整,最终形成了自主开发的在线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永不服输、带头创新,他们勇挑重担
李万君是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也是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中的杰出代表、高铁战线的“大国工匠”,被誉为“工人院士”。
1987年8月,李万君在长春客车厂参加工作,迅速成长为公司焊接领域的专家。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动车组、铁路客车、城铁客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
工作期间,他先后参与了我国高速动车组、铁路客车、城铁客车的转向架构架焊接工作,参与试制了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动车组“复兴号”的试制工作,完成了多项焊接技术的创新和攻关,总结并制定了3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完成技术攻关150多项,其中取得国家专利37项。
同样不服输的,还有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国铁事业部制造中心调试产线组车辆装调工、特级技师、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罗强。
1990年,罗昭强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来到长春客车厂,成为了一名年轻的维修电工。凭借聪敏好学的品格和孜孜不倦的精神,罗昭强成为了公司4000多台套国际一流制造装备的“全科医生”——别人修不了的设备故障、治不好的机器重症,只要他出马就会手到病除。
2015年,罗昭强开始从事高速动车组调试工作,“调试是高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工人就是给高铁赋予生命的人。高铁列车进到我们调试车间以后,灯亮了,雨刷动了,门动了,整个车好像变活了。”罗昭强兴奋地说。
面对复杂的图纸和电气设备构造,罗昭强的长期技术储备有了用武之地,在岗位工作中相继取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创新成果。他发明的CRH5型车端部模拟器等调试设备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将制造成本缩减为原来的10%。
为了能够全面掌握车辆各个系统的情况,一名合格的调试工就必须具备大量的上车操作经验,但是贸然上车操作很可能会对车辆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这个矛盾一直是调试工技能提升道路上的一道难题。
看到行业乃至国家的需求,罗昭强主动请缨,决定勇挑重担,带头解决这个难题。
“火箭上天前都能在地面模拟训练,高铁模拟装置研究难道比登天还难?”不信邪的罗昭强带领身边的工友组建团队,在公司各系统的配合下钻起了“牛角尖”,仅用三年多时间便发明了“高速列车整车调试环境模拟技术及应用”,使调试技能培训有了新的载体,实现了该项模拟技术从无到有的跨越。自此,高速列车调试工序效率提升20%,每年节省培训经费590余万元。目前,该装置已在北京铁路局、济南铁路局及多个职业技术学校广泛应用,累计培训1.5万余人次,极大地解决了高铁调试人才紧缺的难题。
2020年1月,罗昭强研制的“美国波士顿地铁车模拟调试装置”以每套100万美元的价格成功出口大洋彼岸。工人的创新成果,也成了海外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