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雷与《人民周刊》:把笔杆和舌头作为革命者的武器
时间:2024-07-24 | 来源:常州学习平台
《人民周刊》是大革命时期中共广东区委的政治机关刊物,1926年2月7日创刊于广州,1927年4月10日停刊,共出版50期。《人民周刊》主要刊登中共的纲领性文件及广东区委的工作情况,介绍全国各地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状况,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阶级斗争形势,指导工农革命运动,反击国民党新老右派等,是研究大革命后期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史料。当时,作为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张太雷成为《人民周刊》第一任主编,主编了前29期,为维护国共合作、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巩固国民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太雷(前排左三)与鲍罗廷(前排左二)等人在一起
1923年,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鲍罗廷来到广州,张太雷作为他的翻译和助手形影不离地陪同他出席各种会议、活动,会见国民党军政首脑及中共广东区委的负责同志,保护他的安全,还组织翻译团队,每天从大量报刊杂志上摘要翻译一些重要内容供鲍罗廷参考。在担任鲍罗廷助手的两年里,张太雷以主要精力从事国共统一战线以及党的宣传工作。其实,早在他到广州之前,国共合作已一年有余,国共两党的关系风波不断,加上帝国主义紧紧抓住国民党的弱点,积极进行反苏、反共的宣传,分化国民党与苏俄、中共的关系,国共合作即将面临破裂。此时,一个想法悄悄地在张太雷心中诞生,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需要提高警惕,掌握舆论导向,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宣传阵地,要办一份自己的刊物。
《人民周刊》第一期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为了维护国共合作,巩固革命势力的团结局面,宣传党的纲领、政策,反击右派和外部敌人的恶意宣传,1926年2月,《人民周刊》应运而生。张太雷是《人民周刊》的第一任主编,他在发刊词中指出《人民周刊》的使命:第一,要给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即民族运动,予以理论上与策略上的指导,对于妨害反帝国主义运动的理论与政策,本报定驳正之,以免混乱人民之观听;第二,要唤起民众;第三,要将有利于巩固革命基础的广东,以及扩大革命基础的意见呈现在广大民众与国民政府的面前。
张太雷认为,“笔杆和舌头是我们革命者政治斗争的武器”。当时,广大人民正处在帝国主义、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地主的残酷压迫之下,人民的第一利益是摆脱这种压迫。为此,张太雷以《人民周刊》为阵地,多次组稿并撰文,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反动军阀进行口诛笔伐。他发表的关于反帝反封建的文章,揭露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对中国民众的压迫和屠杀,积极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看清他们的真面目并团结一致共同反抗。
《人民周刊》发行的一年多时间,正是国共关系最为重要的一年,所以该刊物特别关注、重视国共关系的发展。张太雷作为鲍罗廷在华工作的主要翻译,与国民党高层联系紧密,对一些国民革命内部的政治动态了解透彻。他积极利用《人民周刊》撰文述说与评论,为消除国共两党的误会、揭露反革命行为、维护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太雷在《人民周刊》上发表抨击蒋介石破坏革命联合战线的文章(部分)
1925年,孙中山逝世,蒋介石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开始公开排挤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张太雷先后发表《到底要不要国民党?》等多篇文章,帮助人民认清蒋介石的反动面目。由于被击中要害,蒋介石曾在黄埔军校声色俱厉地谩骂攻击张太雷“引起两党恶感”、破坏两党关系,张太雷针锋相对予以反击。这场论战在广东影响极大,特别是在黄埔军校学生中引起很大震动,大涨左派志气。
张太雷为《人民周刊》撰写的数十篇文章中,除了20多篇是评述国际大事、揭露英帝国主义罪行、介绍省港大罢工情况,其余都是直接或间接揭露国民党新右派,由此可见他的用心之良苦、斗争之坚决。同时,他在这些文章中,对工人阶级、农民运动进行了深入分析,充分肯定工人阶级和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他的观点代表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观点,为革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