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失落在千米深蓝,如今惊艳世人

时间:2024-07-18 | 来源:中国交通报

在南海约1500米深的水下沉睡500余年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共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文物928件(套),举世瞩目。两艘沉船的深海考古调查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出水”即惊艳天下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简称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发现于2022年10月,位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的南海海底。一号沉船年代约为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遗址出水遗物以景德镇瓷器为主,是一艘出航的中国商船;二号沉船年代约为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遗址遗物以原木为主,另有少量瓷器,是一艘返航的中国商船。两艘船大概在一个航道上,相距仅约12海里,可见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繁忙。

使用机械手进行文物提取。

此次一号沉船出水的珐华器与二号沉船出水的乌木,均为我国深海沉船考古的首次发现,其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如宝石之流光、似水晶之晶莹、媲美金珀之华丽,只有身份足够尊贵的人,才能配得上珐华彩的艳丽。一号沉船出水的部分珐华器更为珍贵,它们的表面出现了主体纹饰贴以黄金金箔的工艺,可以算是高级定制了。其中一件珐华彩莲纹梅瓶,以孔雀蓝打底,釉色温润如玉。宝石蓝色勾勒出的莲花图案灵动精致,金箔点缀的水纹装饰在瓶身和瓶口,增添华丽气质。整件瓷器最终形成3层极为立体的纹饰,既有工整的图案特色,又有传统的绘画风格,清新又不失雍容。

一号沉船出水珐华彩莲纹梅瓶。

这次偶然的发现,直接证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镇珐华器曾作为商品对外销售。而我国以往沉船考古均未发现过珐华彩,南海上这次机缘巧合的沉没,让后人见证了珐华彩昙花般传奇而短暂的一生。

珐华彩技艺最早从山西地区流行开来。山西是我国佛教重要发源地,佛教活动需要大量陶瓷用器,珐华彩应运而生。但北方窑口用陶土烧制的珐华彩胎釉结合度较低,脱釉严重,难以长久保存,因此珐华彩少有留世。

一号沉船出水螺形壶。

一号沉船出水蓝釉高足碗。

明宣德年间,受北方影响,景德镇窑也开始烧制珐华彩。景德镇匠人因地制宜,巧妙地将陶胎换成本地瓷泥制作的瓷胎,这样不仅延长了珐华彩的寿命,还使珐华彩的装饰更加生动多彩。所以,今天我们能欣赏到的珐华彩,多为景德镇所产精品。明成化年间,景德镇珐华彩的烧造工艺达到顶峰,并延续到明代晚期。一号沉船出水的珐华器,可以算是足以代表珐华彩技艺的精品了。

一号沉船出水三彩象形持壶。

蔚蓝之下尽漆漆


在距离一号沉船东北约12海里处,一艘装载进口原木返航的中国商船同样没能战胜南海的疾风巨浪。这些木头很重,全部沉在海底,而且完好无损。这些原木为柿科柿属的乌木,该树种自然分布地区为斯里兰卡、印度南部等地。乌木在明代是一种进口的珍贵木材,权贵阶层常用其制作家具。这不仅是我国沉船考古首次发现乌木,也是首次同时在同一海域考古一往一返两艘船只,为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号沉船选址出水乌木。

乌木亦称“瑿木”“文木”“乌樠木”“乌角”等,木质坚硬,密度较大,色泽多呈黑色。二号沉船装载了大量乌木,虽然船体已不在,但原木的平面分布明显呈船形,一眼望去,满目漆黑。

早在隋唐时期,我国就有从东南亚、南亚大量进口乌木等木材的记载。乌木在明代应用广泛、市场广阔,除作为床榻、柜、茶几、桌子等家具的原料外,还可做成药材服用,《本草纲目》载:“(乌木)解毒,又主霍乱吐利,取屑研末,温酒服。”

明代的海禁政策十分严格,这些异域珍稀木材主要通过外国朝贡所得。在郑和的一系列远洋航行以后,东南亚、南亚诸国使团开始络绎不绝地来中国朝贡。据当时朝贡物品名单记载,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等国朝贡物品中均有“乌木”记载。

但是,仅仅依靠朝贡怎能满足各大权贵名门的需求?于是乎,国内商人纷纷盯上了进口名贵木材牟利的商机,海外走私贸易愈演愈烈。在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等地,海禁几乎形同虚设,甚至地方官员也常参与到私下开展的海外贸易活动之中。这就不难推测,如二号沉船体量之大、品级之高的原木,绝不是一般的民间商人所为,其背后不排除官宦、豪绅豪门,甚至官方在组织货源。

与此同时,作为世界贸易的另一个中心点,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来(1492年),欧洲诸国加速海外扩张趋势,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为代表的海洋帝国开辟了通往东南亚和东亚的航海新路线,大量的欧洲商人来到东南亚、南亚的贸易集散地,如马六甲、马尼拉,寻求贸易机会,整个世界的贸易趋向于整体化。中国作为亚洲经济贸易的中心,朝贡、海禁都不可能违背世界海洋贸易的大势所趋。

南海西北陆坡的这两艘沉船,正是在大航海时代,中国南海往返西洋的典型沉船代表。它们从广东、福建的沿海离开以后,沿着南海西北陆坡到达马六甲海峡,可能再进入印度洋。但它们前后沉没在了千米深海,500多年后,遇难者的遗骨甚至包括船板等有机物早已没有任何痕迹,只留下满船文物供后人参详。

一号沉船出水青花人物纹罐。

一号沉船出水孔雀绿釉盖罐。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为航线航路、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对阐释我国海洋文明特质,推动文明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28年,这些出水文物将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和公众见面。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