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红梅岭上开——冯铿绒线背心的背后
时间:2024-07-18 | 来源:中国档案报
1931年,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在上海龙华监狱的高墙外,随着一阵枪声划破天空的寂静,24名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集体杀害。倒在血泊中的,还有一位身穿鱼鳞针式开襟绒线背心的女性,她就是冯铿。
投身文学 寻求真理
冯铿,原名冯岭梅,1907年11月15日出生于广东潮州一个贫穷的教师家庭。她自幼酷爱文学,8岁开始阅读《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15岁时就已发表作品。她在友联中学高级部读书期间,正值国民革命在广东兴起,于是便投身文学,以笔为武器,发表了多篇针对现实社会斗争思考的文章。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她女扮男装匿居于汕头郊区一位农会会员家里,继续文学创作。1928年,在当小学教员期间,她深入社会,了解民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众是革命力量的源泉”。
1929年2月24日,冯岭梅与恋人许美勋一起乘海轮从汕头到了她日夜向往的上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寻求革命真理。5月,她和许美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尽管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她始终坚持自力更生,拒绝领取我党地下工作人员每月20元的生活津贴,依靠自己的稿费和许美勋的工资来维持生计。她写街头标语、张贴传单,时刻注意躲避警察、巡捕等人的围追堵截;还多次参与公开斗争,曾和纱厂女工等共同组成指挥小组,组织众多女工人、女学生参加反对军阀混战大会、示威游行。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快速成长。
笔为刀剑 文为号角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举行了成立大会。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当时,创建这个文学组织的目的就是与国民党争宣传阵地,唤起广大民众思想觉醒,冯岭梅是出席“左联”成立大会的50余人和首批盟员之一。也就是从这时起,冯岭梅和许美勋第一次用“冯铿”和“许峨”的名字,这两个普通的符号,让两个青年人进入了一段崭新的革命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联”成为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盟员在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创作,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工农群众的生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激发人民的革命斗志。除出版《拓荒者》《萌芽月刊》《大众文艺》《北斗》等左翼文学杂志外,“左联”还在暨南、复旦、光华等大学中组织了各类读书会,团结进步且热爱新文学的学生。读书会的主要内容为共同品读文艺作品、研究文艺理论,并谈论时事、联系政治等。尽管“左联”是文学者的组织,但从领导到每位成员都没有把组织和个人的活动局限在文艺的范围内,而是把参加政治活动、进行革命斗争列为第一任务。加入“左联”后,冯铿在工农工作部服务,负责宣发工作。她以笔为刀剑,以文为号角,积极利用探讨文艺的机会,帮助广大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
视死如归 血洒龙华
1931年1月17日下午,党内多名重要干部在上海公共租界三马路(今汉口路)东方旅社举行秘密会议,讨论重大问题,冯铿与其他4位“左联”盟员也参加了这次会议。由于叛徒告密,当时房间的电路突然被切断,紧接着一个特务乔装成“茶房”,谎称来检修电线,当电灯一亮,埋伏在外边的特务立即冲进房间逮捕了参会者,抓捕行动是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会同租界巡捕房一起实施的。被捕者中有林育南、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等8人。次日清晨,守候在附近的特务又逮捕了前往该房间的李求实、王青士等3人,敌人两次在东方旅社共抓捕11人。在1月17日至21日的5天内,国民党当局会同租界巡捕房分别在东方旅社、中山旅社和其他多处我党秘密机关,抓捕36人,均拘禁在老闸捕房。
23日,被捕人员被押解到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24日,柔石在给冯雪峰的信中写道:“我与三十五位同胞(七个女的)于昨日到龙华。并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在2月5日给王育和的信中,柔石又说:“在狱已半月了,身上满生起虱来了。这里困苦不堪,饥寒交迫。冯妹(即冯铿)脸堂(膛)青肿,使我每见心酸!”冯铿在狱中所受折磨由此可见一斑。
无论敌人用何手段,始终未能从冯铿嘴里得到党组织的一点信息。
7日深夜,一队宪兵冲进监狱,将包括5位“左联”青年作家在内的24人逐一点名,诡称移解南京大牢,实则计划秘密枪决。反动军警把他们分成几组,用手铐脚镣互相锁着,拖到龙华警备司令部后面的荒地上,施行枪毙。面对敌人的枪口,24位共产党员毫不畏惧,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等口号,壮烈牺牲。冯铿身中数弹,牺牲时年仅24岁。遇害的5位左翼革命作家后被称为“左联五烈士”,冯铿是其中唯一的女作家。
龙华二十四烈士的英勇行为,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遗物永存 信仰不灭
1950年3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谢觉哉签发部令,要求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发生在30年代初的一起中共干部和左翼作家被害案进行调查。部令函指示:“希你府派员负责调查先烈等坟址,详为勘验,如有坍毁之处,即予以修补,妥为保护为要,并将办理结果详报本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迅速组织人员对何孟雄、林育南、冯铿、李求实等烈士的遗骸进行了挖掘、勘验。
4月5日,上海市民政局在原址挖掘时,发现了牺牲烈士的遗骸和遗物。其中,有手铐、脚镣、铜圆、银角子,以及一件布满弹孔的绒线背心。这件背心被确认为冯铿生前所穿。
冯铿穿过的绒线背心(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
1953年,这件绒线背心由上海市民政局拨交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1959年,由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拨交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1995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一级革命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鉴定,确认绒线背心、手铐、脚镣、铜圆和银角子均为一级革命文物。
冯铿穿过的这件绒线背心,是其勇往直前不断追求革命理想、穿越黑暗坚定信仰之火不灭的一个历史见证,而上面的斑斑血迹就像岭上绽放的朵朵梅花,品格高洁,傲骨铮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