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学党史·赣南记忆——为什么这座纪念碑高19.34米?

时间:2024-07-16 | 来源:赣南红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高19.34米,底座边长10.18米,象征着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于1934年10月18日在此集结渡河出发。碑身为双帆船造型,象征着中央红军从此扬帆出征。碑座上的三幅巨型浮雕,分别以“集结”“出发”“奉献”为主题。周围的围栏上雕刻着中央红军各军团渡河出发的八个主要渡口。

碑座左右两侧分别刻有一首诗。一首是叶剑英元帅在1962年建军节前夕为了缅怀当年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而写的。

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诗中前两句描写了红军夜渡于都河的情景,后两句引用了燕国人高渐离在易水边击筑高歌送别壮士荆轲的历史典故。字里行间饱含着革命战友间的真挚情谊,再现了一幅真实感人的送别场面。

另一首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同志在长征途中写就的《长征歌》里的第一首。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

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这首诗就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漫漫征途的真实写照。

当年,中央红军渡于都河时,河面宽有600多米,水深1至3米,河上没有桥,所以大部队要过河就只有依靠架设浮桥。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在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于都人民倾其所有,大力支援红军。沿河的老百姓都把家中的渔船全部捐献出来,先后汇集了大小船只800多条,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了避免敌人飞机的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是在傍晚五点以后开始进行的。傍晚时分,有组织的群众就从四面八方涌向架桥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还有的架设浮桥。红军渡河后,要在第二天凌晨六点以前把浮桥拆除,依次靠岸排开,傍晚五点以后又要重新架桥。

据统计,在于都县60华里的河段上共架设浮桥5座,先后架桥、拆桥15次。如今,在渡口边看到的就是复原的浮桥。由于架设浮桥还需要大量的板材,于都沿河两岸的百姓都自觉地把家中所有可用的材料捐献了出来。家家户户的门板、床板、店铺板,只要架桥用得上,就没有人会留下一块,有的老百姓甚至还把正在挂果的瓜棚都给拆了。当时有一位70多岁的曾大爷,在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材捐献之后,硬是把自己准备了多年的寿材送到了架桥工地。像曾大爷这样的于都老人还有很多。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得知此事后,深为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长征渡口,贡水奔流,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如帆而立,仿佛在默默述说着,90年前的那场远征。与它隔江相望的于都贡江新城高楼林立,坦途相连。时光没有磨蚀人们的记忆,红军故事被广为传颂,长征精神被永远铭记。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