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红色交通 承载神圣使命

时间:2023-10-25 | 来源:中国交通报

道路和运输,犹如人的血脉,血脉通畅,人就有生命和活力。在井冈山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封锁,在各级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的领导下,修筑简易道路、建立红色圩场、设立交通站,不但解决了苏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而且解决了红军的粮秣供应、弹药、医药、打仗支前等后勤保障问题。

挑粮小

1927年冬,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一伟大壮举,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惊慌,他们一边派遣军队,对根据地进行“进剿”和“会剿”。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工商业政策和经济运输政策。

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攻占遂川县城后,毛泽东来到草林,把草林圩改造为根据地的红色圩场。草林圩是遂川较大的农村集镇之一,是周围百十里范围内商品交换的主要集散地,当圩的日子,还有福建、湖南、广东等外埠的客商来此做肩挑生意。

毛泽东来到草林后,到街上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当地农会骨干分子会议,并把部队分成三五人一组,打着红旗分散在草林圩和附近农村宣传党的政策,讲明工农革命军是无产阶级的队伍,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有的组织上门对群众进行口头宣传,有的在街上贴布告,有的用红土和石灰水在墙上刷写标语。共产党根据部队工作情况和革命任务的需要,制定了打土豪中如何保护中小商人的政策。草林圩场和此后井冈山大垅圩场的开辟,畅通了运输和贸易,活跃了根据地经济,有力地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支援了革命斗争。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还有一条非常有名的“挑粮小道”,它不仅与红色政权的存在休戚相关,而且还历练出无数“铁肩膀”“铁脚板”,担起了中国革命的重担。

1928年秋末冬初,随着革命力量的壮大,产谷不满万担的井冈山粮食供给非常困难,根据湘赣边界党的二大关于建设军事根据地的决议,朱毛红军和边界群众在井冈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运粮工具有扁担、箩筐、布袋、行军袋,大部分红军指战员都是用裤子装米背运或挑运的。当时,35岁的毛泽东和42岁的朱德在公务繁忙的情况下,依然亲自参与挑粮运动。在他们的带领下,红军每天往返100余里,靠着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给养问题,支撑了割据井冈山工农武装的革命斗争。

修桥筑路

为了便于红军军事行动,改善苏区的交通条件,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修桥筑路。

1931年冬,成立不久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发出了修桥筑路的第一训令,提出了8项原则和竞赛办法。1932年6月7日,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又发出《关于加紧修筑道路桥梁,切实执行本部第一号训令所规定的第二号命令》。1933年11月12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第18号训令。不但提出了修路计划,而且规定了干路支路的宽度、工程标准、土地补偿办法、动员群众方式、各级领导责任和完成计划的期限。另外,苏维埃政府还规定:大路两旁,均需遍种树木;修路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路边的排水沟,“最好把排水沟引到路边的池塘里去,以储蓄水量,准备灌溉农田”。

在中央政府的重视下,江西省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作出决定:以于都为中心、修筑至会昌、瑞金、赣州、宁都、兴国、万安等7条干线,限定在1933年基本完成。各级苏维埃政府设有修理桥路委员会,统筹安排道路、桥梁的维护、拓建事宜。各地普遍开展了修路修桥运动,掀起竞赛热潮。到1933年11月,兴国县已修好公路260公里、桥梁98座;于都县修好桥梁80余座;永丰县修好桥梁43座,万泰县修好道路50%、桥梁87座。

秘密交通线

为了沟通党中央与各苏区的信息往来,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从1929年起,中共中央陆续在苏区建立秘密交通线。至1930年10月,中共中央成立交通局后,党中央以极大的决心,建立了上海通往中央苏区的地下交通线,在香港、汕头、潮安、大浦等地建立了地下交通站。

由于建立交通线、站是一件极其秘密的工作。中央规定:交通局各线、站只同所在地的党委书记一人联系,不准和其他负责人发生关系,各地党委组织部长也不能过问线、站的具体工作。各交通站可以行使调动地方党组织干部到线站任职的特权。交通站、线的选址、设立,都要依当地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或开店铺,或设旅社,或建诊所,或组家庭,甚至利用社会关系。

交通员要求对党忠诚可靠、政治立场坚定、严守纪律、不怕任何困难,在和敌人的斗争中胆大心细、机警灵活、随机应变,并且善于隐蔽。还要有社会化职业做掩护,生活要大众化,衣食住行符合沿线的风俗习惯。此外,还必须要事先准备好“口供”,以应付意外变故。

地下交通线、站的建立,不仅传送着党中央与苏区的往来文件,运送苏区急需的物资和经费,而且完成了党的中央机关由上海到中央苏区的重大转移,大批党的高级干部进入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