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丨航运“脱碳”掀起甲醇燃料热潮
时间:2023-09-18 | 来源:中国交通报
承担全球80%贸易运输任务的航运业,如今正面临更为严苛的“脱碳”考验。航运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备受各界关注。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能源转型趋势已经出现,航运业加快了对清洁燃料应用的探索,甲醇燃料船登上航运舞台并呈快速发展势头。据船舶经纪公司Braemar消息,截至9月6日,甲醇动力船手持订单已达185艘,较5月底的135艘增长较快。
技术成熟
极具替代潜力
寻找船用替代燃料,需要考虑其可用性、易用性、性能和成本等关键因素,而在这些方面,甲醇具有显著的优势。
与重燃料油相比,由天然气制成的商业甲醇可以使硫氧化物的排放减少80%,氮氧化物减少99%,颗粒物减少95%。当甲醇燃料用于先进的发动机时,能够完全符合国际海事组织发布的最严格的减排法规。即使是天然气中的灰色甲醇,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将低于液化天然气等替代运输燃料。生物甲醇和电子甲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更低。
甲醇能够在正常环境温度和压力下保持液体状态,不需要低温储存和绝热,而液化天然气、氨、氢则无法做到这一点。易于储存,这意味着甲醇运输和加油相对更加便捷,可以通过现有基础设施以较低成本实现。
目前,甲醇可在全球120多个港口供应,90多家甲醇生产设施每年可供应超过1亿吨甲醇。在建造、运营成本上,甲醇动力船造价比同规格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低22%,比同规格燃油船舶造价高出约10%,但可免征柴油碳税每吨二氧化碳250至450美元。
从减排能力、能源密度、成本、易用程度四方面对比氢、氨、甲醇、LNG、锂电池等不同船用燃料,甲醇技术成熟、基础设施改造难度小费用低、使用安全、加注便利、成本低,被综合判定为目前海事领域船用绿色燃料的最佳选择。而事实上,甲醇也正在迅速发展成为最可行、排放较少且成本最低的一种船用燃料替代品。
甲醇动力船订单量呈爆发式增长
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0届会议上通过“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以及欧盟碳税政策的即将生效,航运业正在加快能源转型进程。全球主要海运公司围绕采用新的环保船舶燃料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新船订单结构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船东们正在考虑替代LNG的新一代环保船舶燃料,其中甲醇燃料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包括马士基、中远海运、达飞轮船等在内的多家全球航运公司选择绿色甲醇作为替代燃料。
近日,全球首艘甲醇动力集装箱船“劳拉马士基”轮靠泊丹麦歌本哈根港。马士基 供图
据DNV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全球成交甲醇动力船122艘,同期LNG动力船的订单仅有73艘;而去年同期的LNG动力船订单高达222艘,甲醇动力船订单仅为35艘。甲醇日益成为海运公司新造船的首选替代燃料,仅在今年7月,全球就签订了48艘甲醇动力船新船建造合同,全球甲醇动力船舶新增订单首次超过LNG动力船舶。截至目前,全球手持新船订单中甲醇动力船的占比已达到10.7%,与占比达23.1%的LNG动力船形成了环保燃料船舶的“两强”格局,而传统燃料动力船舶订单的占比为63.5%。
8月28日,招商轮船在大连船厂建造甲醇双燃料VLCC(超大型原油运输船),这是全球第一艘以甲醇为燃料的VLCC订单。招商轮船此次订造甲醇燃料的VLCC,将我国船用甲醇燃料的应用拓展到油轮板块。
目前中国对于甲醇燃料船舶的应用,已经完成了对主要几大船型的覆盖。
在集装箱船方面,去年10月,中远海运旗下子公司东方海外及中远海运集运分别与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大连中远海运川崎签订造船协议,共计订造12艘2.4万标箱级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今年6月,中远海运在扬州中远海运重工再次下单订造4艘1.6万标箱级大型集装箱船,预计交付时间在2025年至2026年。
在散货船方面,福建国航远洋在甲醇双燃料散货船的道路上也迈出国内第一步。今年6月,国航远洋与江苏海通、玉柴船动在珠海就新能源甲醇双燃料动力在散货船的应用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造船厂到主机生产商,完成了国产供应链的锁定。
矿砂船方面,新加坡韦立国际集团与中国船舶集团刚刚签订两艘32.5万载重吨矿砂船建造项目。此次签约两艘船是针对西非至中国铝土矿海运贸易和全程物流链特性,创新定制打造的新一代船型,与波罗的海好望角型船舶相比,该船型吨海里能耗预计减少近50%,未来采用绿色甲醇可实现全航程“零碳”运行。
据悉,未来3—4年将是甲醇船舶的井喷期。
完善标准体系
为全产业链发展赋能
为实现船用甲醇燃料安全有序发展,完善的标准体系和监管标准需摆在首位。
8月25日,《醇燃料动力船舶技术与检验暂行规则》(简称《规则》)发布,并将于10月1日起施行。《规则》的发布施行为醇燃料动力船舶的设计、建造、检验、发证、营运和监管提供了依据,及时响应了我国航运企业建造甲醇动力船舶的迫切需求。
未来,发展甲醇燃料相应的配套设施尤为重要,需逐渐配套发展甲醇水上加注站和加注船,建立相对完善的加注设施。甲醇加注船作为加注量大、加注作业较为灵活、经风险评估后可进行同步加注作业的作业方式,具有较大的需求。因此,配套甲醇燃料加注船舶技术标准亟待完善。
对此,中国船级社(CCS)武汉规范研究所牵头组织系统内相关单位成立了项目组,制定了甲醇燃料加注船舶技术要求,从而为甲醇燃料加注船舶设计、建造、现有船改建、船舶检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船用甲醇加注能力建设离不开相关方的共同努力。记者了解到,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所属中国船舶燃料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组织的《船用甲醇燃料加注规程》和《船用甲醇燃料》两个标准于近日通过专家评审,为推进绿色甲醇加注能力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未来,两个标准将对甲醇加注提供技术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