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这所“窑洞大学”培养了10万将士

时间:2023-06-01 | 来源:延安日报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时任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罗瑞卿说。

办学9年间,革命力量成功将抗日军政大学的校旗插入了敌人的“心脏”。办学8期,共14所分校,培养出10万余名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供了中坚力量。

有志者均可投考

沿途树干上满是革命热情

“凡有志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具有高小毕业或同等文化程度,身体强健,无不良嗜好及暗疾者均可投考。”招生广告的资格一栏这样写道。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悬挂着一张1937年1月21日发布的招生广告照片,它来自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最高军事学府——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广告中,学校的招生宗旨、资格、教育科目、毕业期限、校址等映入眼帘。其中最显眼的,是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

抗大成立的初衷,是建立一所自己的“黄埔军校”,一所可以在革命中起重要作用的学校。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935年11月,面对日趋严峻的抗日形势,和民族革命战争的新任务,中央将原中央红军干部团和陕甘宁晋红军军政学校合并,在瓦窑堡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后,这所学校改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专门培养抗日军事人才。之后,中央在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基础上,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跟随党中央迁往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即“抗大”。这则广告,就是1937年1月抗大面向全国招收学员时发布的。

据延安革命纪念馆红色基因库建设部工作人员冯延宁介绍,这则招生广告,从延安一路贴到西安,沿途树干上满是革命热情,留下了向全国革命青年敞开胸怀的真诚邀请。这则广告一经发布,便吸引全国仁人志士前来学习军事、政治理论,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每两三天招收的学生,就能编成100多人的队伍。

只要还有一口气

爬也爬到延安城

一时间,“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到延安去”成为最时髦和自豪的时代口号。截至1937年8月,抗大办到第三期,仅7个月时间,抗大的学员已经激增到1272人;截至1938年4月,抗大第四期的学员竟达到5562人。

爱国青年们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层层封锁,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汇聚到延安,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批爱国青年历时13个月,徒步一万多里到达延安。到达延安时,他们已经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他们仍然斗志昂扬,高唱着自编的歌曲:‘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冯延宁介绍。

抗大的办学规模一直在扩大,原有的校舍已经无法容纳不断汇集而来的学员了。于是,从1937年10月开始,时任抗大副校长罗瑞卿,率领抗大教职员工和600多名学员,扛起铁锹和镢头,在凤凰山上凿出了175孔新式窑洞。

窑洞一个接一个挖成,挖开的是知识分子同工农之间的隔阂。在窑洞里,在树荫下,在石凳上,在12人的大炕上,这所“窑洞大学”向抗日前线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供了中坚力量。

不照书本讲

师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在战火纷飞的旋涡中,抗大为学生们开设的课程,包括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国内外形势、抗日战争的游击战略等,每学期时长4—8个月。

1937年3月5日,时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为抗大同学会题词:“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这是毛泽东首次将抗大教育方针用三句话加以概括。

抗大师生在实践中总结真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走出一条特立独行的革命之路。

抗大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毛泽东曾回忆他在抗大讲党课时的情景:“不能照书本去讲,那样讲,听的人要打瞌睡。自己做准备,结合实际讲,总结革命经验,听的人就有劲头了。”

在毛泽东看来,“脱离实际地讲课”不仅使学生缺乏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他要通过启发诱导学员从问题的各个侧面了解问题的全面,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从事物的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种严肃且活泼的风格从课堂中延续至战争一线。

敌进我退、方向相反……1942年,在“五一”反“扫荡”中,日军四路合击抗大总校,妄想用“铁壁合围”将抗大师生一举消灭。抗大师生为了避免同敌人主力遭遇,利用有利地形和巧妙灵活的战斗策略,及时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惹得敌人恼羞成怒。

之后,敌人将目标对向地方武装和老百姓,抗大师生配合八路军将士,猛攻敌人空虚的老巢并最终获得胜利。抗大总校边战斗边教学,与敌人顽强周旋两个多月,配合主力部队歼敌1.7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深入敌后战场

十大元帅中7人出自抗大

抗大不仅在延安扎根,也随部队深入敌后办学,将抗大的校旗插入了敌人的“心脏”。据统计,抗大从1937年至1945年,共9年多的办学历程中,共办了8期,深入敌后创建了14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校址分布在西北、华北、华中的广阔土地上。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罗瑞卿曾这样描述抗大。

在1955年授衔的将帅中,曾在抗大工作和学习过的,有元帅7人、大将10人、上将29人、中将105人以及少将366人。其中,元帅有朱德、林彪、刘伯承、陈毅、罗荣桓、徐向前、叶剑英,大将有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等人。

“在那个年代,延安不仅是一个革命圣地,更被大家称为‘最年轻的城市’‘最快乐的城市’,是‘可以在一道干的地方’。”冯延宁说。

年轻、快乐、一道干,这些充满活力的元素,在延安这片热土上扎根,经过革命熔炉的锤炼茁壮成长,爱国青年们奔赴各条战线,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