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广东湖南江西海南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01-04 | 来源:中交一航、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广东】广东首个高速公路匝道圈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成
近日,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的广河高速公路龙华互通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广东首个高速公路匝道圈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成,为广东绿色交通发展探索有效实践路径。
据了解,该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于10千伏电压等级接入国家电网线路,预计年均发电量80.35万度,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264吨,有效减少烟尘、二氧化碳等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湖南】湖南2022年水运建设投资同比增长43.4%
近日,湖南湘阴虞公港一期工程、湘江永州至衡阳三级航道建设三期工程陆续开工,三湘大地水运建设如火如荼。据湖南省水运事务中心消息,2022年全省完成水运建设投资60.4亿元,同比增长43.4%。
在交通运输部、长江航道局大力支持下,岳阳城陵矶至武汉长江大桥段航道在4.5米维护水深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丰水期水深利用,2022年6至8月维护水深由5米提升至6米,保障丰水期万吨级船舶直达城陵矶。
湖南加速“一湖四水”航道提等升级,湘江永州至衡阳1000吨级航道建设加快推进,常德至鲇鱼口2000吨级航道建设全力推进,已完成汉寿段疏浚施工,洪江至辰溪180公里航道2022年7月底开工建设,高等级航道向上游延伸。港口方面,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公用粮油码头工程完成竣工验收,岳阳铁水集运煤炭码头一期工程完成交工验收,长沙港铜官港区二期工程、长沙港霞凝港区湘之杰物流园配套码头工程完成交工验收,霞凝港区铁水联运项目基本建成。
据悉,湖南已完成《湖南省港口布局规划》修订工作,按照“一市一港”原则,将原来的63个港口整合成14个,由市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港口总体规划,加快港口高质量发展。
【江西】江西建成三十条高速公路省际通道
2022年12月29日,江西省宜春至遂川高速公路、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赣皖界至婺源段、寻乌至龙川高速公路(江西境内段)、宜春至井冈山高速公路三阳至新田段4个高速公路项目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里程422公里、省际通道2条,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731公里、省际通道达30条。江西省副省长殷美根出席活动。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书记、厅长王爱和表示,宜春至遂川、三阳至新田段高速公路是江西“10纵10横21联”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赣皖界至婺源、寻乌至龙川高速公路是江西对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出省通道。项目开工以来,江西全力以赴打造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路,创新驱动、智慧安全耐久的品质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宜春至遂川和赣皖界至婺源两个项目入选全国首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示范创建清单。
全体参建人员紧盯目标任务及时间节点,加强项目建设全流程管控,通过早部署、强调度、勤协调等举措,提前半年建成宜春至遂川、赣皖界至婺源、三阳至新田3个项目,提前1个月建成寻乌至龙川项目,进一步完善江西高速公路网布局,改善区域交通条件。
萍乡绕城高速公路新建工程也于同日开工建设,总里程约36.4公里,是江西深化高速公路、水运项目投融资改革以来第一个省地合作共建项目,也是江西第一个引进基金的建设项目,对江西“十四五”期高速公路、水运建设项目具有示范效用。
【海南】绿色施工,助力打赢“六水共治”攻坚战
冬至后的南渡江畔,一股股清泓自海口市滨江西污水处理厂缓缓流出,经龙塘河进入南渡江,作为城市景观河道及绿化补水,滋润着整个城市。
海口市滨江西污水处理厂是海南省最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服务面积16.51平方千米,水处理日规模达13万立方米,远期可解决周边26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极大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优化人居环境,有力推动海口打赢“六水共治”攻坚战。
降耗减排
国内首次大规模引入HPB工艺
绿色环保日益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为降耗减排,滨江西污水处理厂项目创新引入HPB(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处理工艺,这是国内首次在大规模污水处理厂项目中实行该项工艺。
	
“此项工艺利用泥膜共生资源循环系统,实现污水高效低耗处理,真正做到环保减排。”项目负责人张发儒介绍。
正常情况下,污水在生化池停留时间需要12至14个小时。引用该工艺后,污水停留时间减少到8小时,在污水处理能力提升40%的同时,减少30%的占地面积,更实现了每吨水处理电耗降低20%、药耗降低25%、碳排放降低20%,大大节约了水厂的日运营成本。
疏堵同治
破解深基坑降水施工难题
海南最大河流——南渡江的下游河段与滨江西水厂仅一路之隔,而工程主体结构位于地下17米深的砂质地层基坑内。“开挖后,因河流与地下水水位相差十多米,基坑底部一直向外涌水,最多时一天涌水量超过4万立方米,可以装满14个标准游泳池。”张发儒回忆。
	
仅靠抽水已无法保障正常施工,也存在安全隐患。项目团队反复推演,最终确定了“疏堵同治”的解决思路。
项目团队根据实际编制了《基坑降排水与降水井封堵施工方案》,在标高较高处的底板尽早完成混凝土浇注,以“压住”地下水,之后通过预埋盲管将涌水汇集至降水井后,经过水泵24小时不间断作业排出基坑。
	
该方案有效解决了基坑大量涌水问题,形成了干地施工条件,为总浇注方量达9.5万立方米的主体结构施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BIM技术助力建造智慧工地
施工现场,一个年轻员工正盯着手机屏幕看,还以为是在“划水摸鱼”。走近一看,原来是项目安全总监李丹在用数字建造平台APP,观看项目施工全貌,察看当天实际出工的总人数。他对照施工方案,仔细检查现场各方面情况,在高支模支撑体系内察看脚手架位移监测模块,确认没有偏移预警后,长舒了一口气。
	
项目团队根据项目实际需求,建立智慧工地平台进行项目实施过程管控。同时在施工现场设置VR虚拟体验区,身临其境体验平台侧翻、安全用电等10余种项目。
	
为提高项目建设质量,项目团队建立了项目模型,深入进行图纸问题梳理、碰撞检查、可视化应用等,并在通水前制作了联合调试可视化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
情起南渡江畔
呵护一方碧水蓝天
一航人
用优质履约助力打赢
“六水共治”攻坚战
用心建设美丽新海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