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北京广东云南安徽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2-11-21 | 来源:科技日报、广东交通、中国交通新闻网
【北京】“强国号”超大直径盾构机,又有新功能!
11月20日,由中铁二十二局与铁建重工联合打造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强国号”,在铁建重工园区准备向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三工区”项目运发。
中铁二十二局供图
“强国号”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超大直径盾构机,被誉为同类产品的“天花板”和集大成者。“强国号”有哪些新功能?
“‘强国号’总长126米,总重3300吨,采用常压复合式刀盘,配备国内最先进的电气系统、泥水环流系统。开挖直径13.27米,多项配置为全国之最。同时首次在国内采用掘进开挖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盾构操作智能化水平,通过精密分析、精确计算掘进开挖出土量,可以有效避免盾构机超挖问题。”中铁二十二局集团轨道分公司穗莞深城际项目负责人刘自明说。
中铁二十二局供图
据介绍,穗莞深城际前皇段三工区盾构隧道,是深圳市城际铁路首个大直径盾构隧道。“盾构区间全长3511米,为双线隧道,具有开挖断面大、地质条件差、建设标准高、关键技术多等特点,沿线中高风险源28处,下穿管线多达一百余处,多次上跨、下穿、并行既有线路,施工难度在国内盾构施工中首屈一指。”刘自明说,盾构机下穿的地层为海冲积至冲洪积平原地貌,靠近深圳湾、深圳河,下穿新洲河,场区属于填海造陆区域,建筑密布。在这种情况下,盾构下穿作业,犹如在“豆腐块”里挖隧道。
然而,采用超大直径盾构机在上软下硬地层中掘进,极易出现地表沉降、刀具磨损等难题。如何在上软下硬地层中控制掘进参数、判断刀具磨损及仓内状况,成为盾构施工管理的最大难点。
面对挑战,中铁二十二局集团联合铁建重工研发团队,有针对性地为“强国号”搭载了多项智能化、人性化创新设计。
针对地层岩体不均匀,裂隙发育,局部因裂隙密集程度及充填情况差异较大的问题,设计选用了泥水平衡盾构机,靠闭路管路输送渣土,极大提升了密封性能。
在盾构机刀盘设计上,研发团队采用了高耐磨和抗冲击设计。“纵深方向开口采用倒锥形设计,即‘严进宽出’结构。”刘自明说,这个设计利于渣土进入泥水舱,达到提高渣土流动效率的目标,继而降低滞磨率。
“强国号”配装了一系列顶尖的智慧化系统,拥有一个“最强大脑”。
“刀盘上的每把滚刀,都配装了一系列传感器、简易信息浮窗和报警系统等一系列装置。”刘自明说,每把刀具如同长了“眼睛和耳朵”,确保操作人员及时准确地获得刀具工作状态、磨损情况等信息。
施工作业及指挥,也全部实现智能化。
据技术人员介绍,注浆智能监控系统则利用探测雷达和智能分析软件,实现隧道壁后注浆图像自动识别,代替传统靠人工、经验进行的判断,实现对壁后注浆的精细化控制。而在地面盾构指挥中心,技术人员则利用盾构施工大数据平台和智能数据分析系统,实现项目智能管理、设备状态智能监测、施工风险管控、智能辅助掘进等功能。
“掘进期间,‘强国号’还将采用专业设计的控制箱进行全站仪的通讯和电源管理,实现真正的无线缆作业。”刘自明说。
据悉,全长21.167公里的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途经深圳市前海合作区、南山区、福田区,建成后,对完善深圳滨海地区城际轨道骨干网络,支持前海自贸区、东莞滨海新城等重点发展片区快速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网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首座主塔突破200米!这就是“黄茅海速度”
有一种速度叫做“黄茅海速度”!
11月17日,黄茅海跨海通道高栏港大桥Z3主塔第34节已完成浇筑,建设高度突破200米,有望春节前实现封顶!
图片▲高栏港大桥Z3主塔建设突破200米
高栏港大桥作为项目控制性工程之一,跨越黄茅海海域东东航道,为主跨700米的独柱塔双索面全漂浮体系斜拉桥,由Z3主塔与Z4主塔两座混凝土独柱塔组成,造型设计独特。两座主塔总塔高均为254.7米,通航高度64米,建成后可满足5万吨级船舶通行。
▲“小蛮腰”屹立海上
为了克服台风给施工生产带来的影响,黄茅海通道项目依托BIM技术,对主塔钢筋截面精确模拟,采用数控雕刻机自动切割齿板,确保钢筋节段制作精度。使用钢筋节段整体吊装工艺,通过在塔下钢筋整体预制,使用大型动臂吊“一勾吊”工艺,将节段钢筋整体吊装至主塔上进行对接将主塔钢筋安装由4天缩短至1天,同时将大量高空作业转为地面施工,减少高空作业人员60%以上,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在BIM技术及工艺创新的加持下,建设者运用三维施工模拟、智能建造、智慧工地信息化等技术手段逐步实现了项目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可视化,创造了主塔从8天缩短至5天浇筑一节段的“黄茅海速度”。
▲钢筋节段整体吊装现场
▲建设中的黄茅海跨海通道
黄茅海通道项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跨海工程,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关键控制性工程黄茅海大桥与高栏港大桥的塔柱施工全部过半。项目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建成后,将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大湾区早日形成世界级交通枢纽。
【云南】珠江航运云南富宁港建设工程启动
11月17日,珠江航运云南富宁港建设工程项目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剥隘镇启动建设。项目建成后,1000吨级船舶将从这里驶达粤港澳大湾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样也使南亚、东南亚等地货物经珠江水运通道通达我国西南各省区。
富宁港位于右江支流那马河及其支流甲村河上,距富宁县城约70公里,距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66公里;是右江通道珠江上游第一级港口,是交通运输部珠江航运规划的16个区域重要港口之一,也是云南省规划两出省水运通道之一。该项目将与右江百色库区(云南段)高等级航道建设工程和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同步投入使用,未来将实现与广西平陆运河至北部湾港和粤港澳大湾区水运通道全线贯通,打造云南出海又一个黄金水道和黄金港口。
文山州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介绍,富宁港概算总投资32.51亿元,预计到2026年完成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富宁港将致力于打造成为服务“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连接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最直接的重要港口型物流枢纽,沟通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港区,构建服务云南“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和临港产业园开发、实现港城园旅一体融合发展的省级港口型物流枢纽。
【安徽】安徽全省推广道路客运无纸化乘车
近日,安徽省首张电子客票在芜湖试点成功,为全省道路客运迎来无纸化乘车的电子客票时代奠定坚实基础。
安徽电子客票综合运用网络售票、人脸识别自动检票和安康码核验等技术,实现“无纸化”售检票,能够进一步推动无接触客运服务优化升级,极大提升旅客乘车实名制查验和疫情防控登记工作效率,为旅客提供便捷舒心的出行体验。目前,安徽省正在进行省级电子客票管理服务系统升级改造,芜湖、合肥已基本完成调试推广工作,下一步将逐步完成马鞍山、黄山、阜阳、亳州等地的电子客票调试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