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福建贵州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2-11-08 | 来源:[互联网]
北京新版北京交通蓝皮书发布
11月6日,第三届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发展论坛暨北京交通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题,围绕新时代首都发展、首都新城市战略定位、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探讨北京交通发展新思路和新模式。由北京交大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主编的《北京交通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正式发布。该蓝皮书全面系统总结了北京市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人文交通、旅游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分析了公共交通体系、交通融合发展和慢行交通的发展趋势,梳理了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对首都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与自动驾驶相适应的道路交通法规和运营监管政策、北京市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等方面内容,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和具体落实方案,为北京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蓝皮书获得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推荐”栏目重点推荐。来自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等相关部门、中国工程院、企业代表、交通运输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北京交大师生员工等万余人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参加论坛。
上海首批自动驾驶高速公路正式开放
11月7日上午,由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智能交通上海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举办。在论坛开幕环节,上海市首批自动驾驶高速公路,嘉定区域内G1503绕城高速21.5公里、G2京沪高速19.5公里和嘉定区内303条、459.6公里地面道路正式开放。此次嘉定区开放道路里程达500.6公里,实现了嘉定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全域开放,也实现了国内首个“大流量、高动态、高复杂”高速公路场景的重大突破。
截至目前,上海累计开放926条、1800km测试道路、可测场景达到15000个。里程数和可测场景数据均位于全国前列,已打造成场景较为完备、引领国内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环境。可有效支撑自动驾驶示范运营及商业落地,助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融合创新。
在论坛的开幕环节中,上海市交通委员会还发布了《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实施细则》《上海市车路协同创新应用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
到2025年,上海市将建成智慧高速公路和智慧城市道路(含快速路)超过800公里、智慧路口超过500个;针对大型(备案泊位数300个以上)和特大型(备案泊位数1000个以上)公共停车场(库),建成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车场(库)超过100个。其中包括:国内第一个G3级智慧停车场库、国内第一个支持L4级自动驾驶集卡营运的全息道路、国内第一个多元储能快充融合的智能化公交枢纽场站等填补空白类工程,也包括伴随式交通管理信息发布应用和人机共驾交通管理新范式等技术管理创新。福建全国首部船舶交通流分析技术指南
11月7日,福建海事局正式发布《水工项目船舶交通流分析技术指南(试行)》,为海上工程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施工期间船舶交通流分析提供专业指导和详细参考。该指南是国内首部船舶交通流分析技术指南。
据介绍,由于此前国内缺乏相应的交通流分析技术标准规范,而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新兴产业对“精细用海”“精准分析”日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更好的服务产业发展,福建海事局在大量理论研究和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该指南,进一步明确了船舶交通流分析对象的确定、分析方法的选择、选址阶段分析要点以及施工期分析建议等内容,将对防控水工项目通航安全风险、保障水工项目安全顺利推进、维护良好通航环境和通航秩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据了解,船舶交通流分析是一种对区域内船舶航行特点分布情况的定量研究方法,是海上交通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综合分析一段时期目标海域船舶的船位点、船舶航迹、船舶参数分布规律、船舶行为规律等对象,从而找出该海域船舶的航行密集区、事故风险多发区、习惯航路等交通特征,不仅能指导海上建设项目在规划、选址、施工阶段规避船舶交通冲突、减少碰撞风险,还能为航道、锚地、船舶航行定线等海上交通功能区规划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贵州这条高速获全球道路行业“诺贝尔奖”
11月3日,“贵州省德江至习水高速公路(正安至习水段)PPP项目(以下简称‘正习高速’)荣获2022年全球道路联合会(IRF Global)唯一全球道路成就奖(GRAA)环境保护类奖!”此前,该项目还曾斩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NCE国际隧道工程大奖,并作为2022年度中国唯一入选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项目。
国际道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公路学会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杰表示:“这是一次重要突破,也是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理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成功范例。”
正习高速主导投资建设方——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代表在美国华盛顿接受颁奖,并说:“这是一座凝聚着荣誉与使命的奖杯,也是值得每一位中国的道路建设者为之骄傲的荣誉!”
全球道路成就奖被誉为全球道路行业的“诺贝尔奖”,由全球道路联合会(IRF Global)于2000年设立,代表着全球道路行业技术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最高成就,是国际道路行业内最有声望的荣誉之一,包含环境、设计、研发等12个单项奖,每个单项奖全球仅授予一个项目。
正习高速全长130.37公里,起于遵义市正安县,止于习水县,途经桐梓县7个乡镇,实现桐梓北部乡镇与中部的快速连接。设9座互通,桥梁217座(56公里),隧道25座(35公里),桥隧比高达64.12%。
黔北的喀斯特地貌区,溶洞、暗河深积,断层、岩溶、煤与瓦斯突出、涌水突泥等严重地质难题层出不穷。
“它是贵州省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建设任务最艰巨的高速公路之一。”中建国际投资(贵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关瑞士说,项目部就设在著名的长征战斗遗址娄山关,全体职工上下齐心,发扬红军精神,最终取得胜利。
针对这条最艰巨最复杂的高速公路,项目部提出“高山深涧上资源、高难长隧上技术、高墩大跨上水平”的思路。面对“国内罕见的特高压瓦斯突出隧道”天成坝隧道,项目部组织专家团队针对难点逐一攻关,一战功成。隧道穿越的13层煤中,7层具有瓦斯突出风险,单层煤最大垂直厚度11.2米,瓦斯压力达7.4MPa,突出临界值10倍。
据悉,在有着“中建第一高墩”(167米)之誉的道角特大桥墩柱施工中,引进桥梁自行式轨道液压爬模技术,助力大桥提前3个月合龙。项目多项重大控制性工程提前3到6个月完工成为常态,保障全线如期通车运营。
正习高速还创新走出了一条环保为先的“基建路”。为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侵扰,项目尽可能优化线路,减少土方开挖面积约25%,回收利用表土约11万立方米,并将弃渣场改造为公园等公共设施,有效改造土地72.28亩,又通过“补植复绿”植树1.2万株,新增林地和绿化面积约19.33万平方米,最终与公路沿线3个自然保护区、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实现生态共融。
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减少碳排放约2.38万吨,相当于1026亩森林一年的固碳量。建设过程省下约1.0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贵州省居民9天的耗电量。
隧道均采用智能照明,运营时每年可减少用电量约600万度、碳排放3400吨。
依托“科技赋能”推动绿色转型升级,正习高速在此前已从全球近200个参评隧道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2021年度NCE隧道工程大奖,并成为2022年度中国唯一入选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项目。
正习高速作为贵州省首次获此国际性殊荣的项目,对于贵州省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中国基建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个重大奖项的接续突破,不仅充分展示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国际交通建设领域的硬实力,以“正习高速”为代表的成功经验,更在贵州纵横交错的‘高速平原’之上,为全球交通建设项目树立了值得借鉴推广的可持续发展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