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前建立载人无人驾驶航空交通运输系统,你有意见吗?

时间:2022-08-26 | 来源:中国民航局

8月22日,中国民航局就《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路线图V1.0》征求意见,提出了“先载货,后载客;先通用,后运输;先隔离,后融合”的发展路径,设定了一系列无人驾驶航空产业运营和管理的发展目标。

相比欧美等国家,随着我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的成熟完善,以及试运行企业的长期实践,已迭代出更为迫切和实际的运行需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内涵不断丰富,格局不断拓展,成效不断扩大,以行业发展助推智慧民航建设的氛围已经形成,并呈现出特征鲜明的发展趋势。

征求意见稿提出,持续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完善规章标准,建设数字化、自主化为核心的先进无人驾驶航空运行体系,实现集约、高效、绿色运行,促进民用无人驾驶航空服务提质增效,逐步提升民用航空空域容量、效能,降低运行成本,形成先载货后载客、先通用后运输、先隔离后融合的发展路径。将无人驾驶航空打造为智慧民航的重要组成,全方位提升我国在无人驾驶航空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国际民航规则标准话语权和技术创新引领力,实现无人驾驶航空应用及管理全领域向民航强国跨越的目标。

来看具体发展目标

在2025年之前,实现统一的时空基准,提升航空器安全自主飞行能力和航行保障能力,降低运输成本。配备垂直起降功能的起降场广泛出现,在空域、基础设施等资源方面得到结构性改善的前提下,实现低空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灵活使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航路航线划设标准迭代演进。航空器机队管理能力提升,具备自动化的应急响应能力。充分利用现有通信、导航、监视技术实现飞行活动保障。基于运行风险的无人驾驶航空管理体系构建基本完成,配套的无人驾驶航空管理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成。在2030年之前,实现空域信息数字化,建立健全空域共享、数据互联、运行高效、管服一体的平台和机制。进一步拓展航线网络,合理布局起降场,实现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对空域、机场设施等资源的共享。通过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运输能力、飞行活动保障能力和航行服务能力。不断降低行业应用的运行成本,逐步提高运行效率,并加强标准推广和国际化水平,以此加强中国民航新的核心竞争力,助力我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的跨越。在2035年之前,建立载人无人驾驶航空交通运输系统,实现广域的运输范围和灵活高效的网络化布局。实现数字化的飞行活动保障,提供全面的航行服务,按照隔离、过渡、融合三步实现无人驾驶航空融入国家空域体系。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的航空制造、飞行监控、运营服务的龙头企业。持续提升我国在无人驾驶航空国际规则和标准相关组织中的话语权,为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环境。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