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重庆:江跳线的“黑科技”来啦 广东: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东侧全部管节完成沉放对接 上海:如何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升级版”
时间:2022-07-25 | 来源:重庆铁路集团、中国水运网、中国水运报
重庆:揭秘!江跳线的“黑科技”来啦!
一、全国首创双流制技术江跳线将是国内第一条将双流制技术应用在实际的线路,它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引入了多项创新技术,双流制车辆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市郊城区与中心城区不断融合,市郊城区居民对直达中心城区提出“一车直达”、快速便捷的需求。为满足广大人民需求,实现贯通运营,双流制车辆应运而生。
江跳线双流制车辆以重庆既有成熟As型车为技术基础,转向架、牵引、高压、制动、网络、车门、空调等系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应性改进,以满足高速度等级的要求。借鉴双流制市域A型车平台的交直流切换的系统基本原理和设计理念,结合江跳线线路特点,对交直流转换工况进行充分研究论证,在研发过程中攻克了交直流转换技术和车辆运行中自动切换技术等多项技术瓶颈,形成多项专利成果和轨道装备,填补了国内双流制轨道交通的空白。
双流制车辆特点:
一是运行速度高、乘坐舒适性好。
二是不停车全自动交直流切换,以实现市郊铁路与城轨线路的贯通运营需求。
三是载客量大(相对B型车可提高15%的运能)、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
四是故障自救能力强、车辆运行稳定性高。
二、BIM技术应用除了双流制技术创新外,江跳线还开展了BIM技术应用,切实提高了江跳线智慧建设运营水平。
建筑信息化模型,简称BIM,能够将工程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和资源集成在一个模型中,方便被工程各参与方使用。江跳线在两站一区间开展BIM应用试点,以BIM模型为数据载体,以建管平台、数管平台、运维平台三大平台为媒介,保证BIM数字资产全过程无缝传递,打造智能化运维管理数字底座,提高了运维阶段人均劳动效能,提升运营维护品质。
《江跳线BIM技术综合应用》在2021年第三届“联盟杯”铁路工程BIM应用大赛中荣获综合工程项目BIM应用(施工组)一等奖(总分第一)。
△BIM虚拟巡检
三、其他新技术应用1.PIS与站台门结合及乘客拥挤度展示
江跳线在两站一区间开展PIS屏和站台门结合安装的方案,并实时向乘客展示列车拥挤程度,目前该方案在重庆尚无应用先例。拥挤度展示功能便于乘客避开拥挤车厢,自主选择拥挤度低的车厢候车,可有效提升乘车体验。
2.一键开关站
传统轨道交通车站开站及关站过程复杂,涉及设备繁多,且绝大部分设备需要人工启停,导致开关站耗时较长,而江跳线将一键开关站功能应用到全线车站。该功能结合运营实际需求优化了开关站流程和联动项目,通过对CCTV实时画面、广播语音播报、电扶梯、卷帘门等相关专业设备的联控,科技赋能提高客运人员开关站效率,为实现江跳线智能化管理和智慧化运营迈进重要的一步。
广东: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东侧全部管节完成沉放对接
7月22日晚上,我国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个世界级海底隧道工程、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海底隧道东侧(广州打捞局深中通道S08合同段)E24管节完成沉放对接。E24管节是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部分双向推进东侧的最后一节,也是超重超长标准管节,浇筑完成后重量约8万吨,约等于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主体总重的2倍。E24管节浮运需跨越珠江口矾石水道等繁忙航道,同时近期受台风、汛期、潮汐等因素影响,本次浮运窗口期整体水文条件较平潮期差,现场风浪较大,洋流较急,给现场通航安全保障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和压力。为确保深中通道海底隧道东侧管节浮运安装顺利收官,深圳海事局对此次护航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全面分析研判,周密制定通航安全保障方案。在沉管浮运安装期间,强化联动交通组织,指挥中心设置VTS专台,通过雷达、AIS、CCTV和海事监管服务平台对浮运船队保持连续跟踪指挥。深圳海事局“深中卫士”先锋队在辖区现场实时对浮运全过程实施科学精准管控,在有效确保作业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过往社会船舶的通航影响。本次浮运保障深圳海事局共出动船艇6艘次,保障人员80余人次,播发和推送航警信息30余条,组织清理、引导、拦截船舶17艘次,保障E24管节拖带船队于7月21日12时30分顺利抵达隧址位置进行沉管系泊安装作业。自2021年8月份以来,深圳海事局圆满完成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东侧全部9节管节的基槽开挖整平、浮运安装、隧址回填防护等现场通航安全保障工作。
上海:在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中——上海如何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升级版”?
自1996年国务院作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决策以来,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余年位居世界第一,高端港航装备制造产业全球独领潮头,现代航运服务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上海已经成为全球最为知名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之一。
当下,上海需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全球产业数字化变革中,在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中,推动航运要素数字化,航运服务精准化,航运生产绿色化,打造全球一流的绿色低碳智慧型国际航运中心。
壹
变革是新时代必然要求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随着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正成为推动未来国际航运中心大变革的核心力量,并会导致未来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的载体、内容与功能都将发生大的变革。具体来说就是,资源配置的载体向“虚实结合”的方向转变,资源配置的核心由货物、资本向数据转变,服务功能由规模化、标准化向精准化、智慧化转变。
目前,部分航运交易实现去中介化、在线化和规模化,从港口、城市的载体逐渐脱离出来,在虚拟的网络状态下实现航运资源的配置。未来的国际航运中心不仅是以港口城市为载体,也会以虚拟的航运类“淘宝”为载体。
通过数字化过程获取实时的、精准的海量新数据(不同于颗粒度大、滞后期长的传统数据),将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资源,在航运产业链条上的地位甚至超过货物与资本,并据此实现数据的商业化,成为未来国际航运中心新兴产业集群。
在AIS船舶动态数据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支撑下,面向客户提供精准服务、智能服务已经开始出现,并开始引导传统航运生产模式的变革,从而使传统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向精准化、智慧化的方向转变。
可以说,当前全球航运正在面临第三次大的变革,数字化正在重塑整个航运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组织形式与运行秩序,上海与全球主要航运中心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上海需要摒弃传统模仿型的发展思路,提早布局,推进航运要素的数字化改造,抢夺未来国际航运核心资源,在关键时点进行弯道超车。
此外,国际海事组织(IMO)在2018年4月13日通过的初步战略决议中提出了关于减少船舶温室气体(GHG)排放的相关目标,要求与2008年相比,国际航运业的碳排放强度到2030年降低至少40%,力争到2050年降低70%,国际航运业年GHG排放量比2008年至少减少50%,并致力于本世纪内尽快完全消除GHG排放。我国也提出了“双碳”目标,航运绿色低碳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要求。
基于此,上海应该要做全要素数字化、港口生产智能化、航运生态智慧化、绿色低碳型国际航运中心。
贰
转型发展要走新路
上海洋山港码头
上海需要坚持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地位与全球港航装备制造中心地位不动摇,大力推进航运中心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积极参与传统航运产业数字化变革,推动航运服务功能向精准化服务升级,主动构建航运数字化的全球航运新秩序,打造全球具有示范引领的智慧港航生态,最终成为全球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要实现以上目标,笔者认为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思路:
港口枢纽与海事制造绿色智慧引领。借助全球航运数字化革命,立足上海港口枢纽与海事装备制造优势,大力推进上海智慧港口枢纽建设,推动国际一流港口枢纽功能引领,建设生产智能高效、码头零碳排放,航线网络密集通达、集疏运体系高效通畅、区域服务带动能力十分突出,全球最大、最具引领性的低碳绿色智慧型国际集装箱枢纽港。
大力推进海事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升级,支持推动上海港航装备制造智能化发展,打造贯穿整个商业价值链的“数字线程”,实现上海海事科技制造引领。整合长三角海事科技与制造资源,构建全球设计理念最为先进、制造链条最为完善、制造水平最具引领、施工能力最为突出的全球海事科技与制造中心,打造上海海事科技制造创新策源地,引领全球航运技术创先发展。
现代航运服务精准化升级迭代引领。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正由标准化向精准化升级,上海应全力推进航运要素数字化,推动航运数据商业化,将数字化的浪潮注入航运产业;改造航运服务传统标准化服务模式,建立可针对单一客户的精准服务,从而推动高端航运服务产业的再升级,绕过旧有航运服务产业体系壁垒,实现上海高端航运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三位一体”打造绿色智慧航运生态。通过港口枢纽、海事装备制造与航运精准服务(“三位一体”)引领,推进上下游相关服务绿色智慧发展,实现整个航运产业集群的绿色智慧化升级。
完善港航数字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港航数字化治理水平,形成精细高效的数字治理能力。
用足自由贸易新片区进行政策创新,深入探索制定突破性航运政策,支持航运数字化发展的新模式。
牵头共建数字化航运新秩序的“上海规则”,突破传统航运旧有秩序壁垒,打造全球一流的低碳绿色智慧航运生态。
叁
打造全球航运领导地位
上海要打造全球一流的低碳绿色智慧型国际航运中心,需要立足于上海的基础优势,推动低碳绿色智慧港口枢纽建设,推动海事科技与制造发展引领,推动航运精准化服务功能引领,共建数字化航运新秩序的“上海规则”,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全球航运领导地位。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建设绿色智慧港口枢纽门户。大力推动航运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在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运营的基础上,实施传统码头的自动化升级改造,推进物流园区、铁路和机场货运站等数字化升级,推动重要节点的交通感知网络覆盖,打造智慧港航物流体系。
推进内河岸电设施标准化,提升海港岸电设备利用效率,继续推进轮胎吊(RTG)“油改电”,加快推进集卡LNG能源的替代,建造绿色示范化港口枢纽。
推动长三角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长三角港航协调管理能力,打造全球最为知名的港口群。
推动海事科技制造智能发展。在港口航运装备制造全球领先的基础上,加强自动化码头与船舶智能系统总体设计,整合行业内外创新资源,突破智能船舶与港口等关键核心技术,建立我国海事科技的领先优势。
同时,推动数字化新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智能港航装备制造集聚区,推动港航装备制造升级发展。
建立港航装备公共服务产业平台,完善海事科技创新保护机制,集聚海内外海事科技领军人才及团队,全面推动海事科技与制造产业智能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航运业的变革。
推进航运服务精准智慧发展。整合上海港航大数据资源,搭建口岸、海事、工商、税务与企业数据共享机制,建立港航大数据公共服务中心,构建港航大数据基础服务环境,创建大数据应用开发的公共平台,积极推动港航数据商业化。
探索设立航运服务创新基金,鼓励企业精准化服务产品创新,扶持中小航运创新企业的发展。
进一步优化航运服务集聚区布局,引导功能性机构与相关要素资源集聚,以外高桥和洋山临港航运服务集聚区、北外滩和陆家嘴—洋泾航运服务集聚区、吴淞邮轮服务集聚区、虹桥航空服务创新试验区和浦东航空经济集聚区为依托,打造上海航运精准服务产业集群,引领全球国际航运中心功能迭代升级。
加快推进低碳绿色航运发展。上海要继续深化长三角船舶和港口防污染联动工作机制,建设上海港陆域和水域航运业大气污染物排放远程监测体系,推动船舶能耗数据中心建设。
完善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港口闭环监管机制,优化港口污染物接收处置模式。有序推进浦江游船、渡轮等船舶动力系统的清洁化。
强化港口船舶安装和使用岸电的监管,推进内河岸电设施标准化,研究新一轮岸电使用扶持政策,提升岸电使用率。
推进LNG加注码头等项目建设,探索制定保税LNG加注配套政策。
建立全球数字化航运新秩序。在航运数字化变革的浪潮中,在提升港航数字化治理水平的基础上,上海要勇于闯入数字化航运规则制定的无人区,设立全球性的数字化国际航运组织。特别是在全球已经出现争夺未来规则制定权的情况下,上海要积极作为。
例如,马士基牵头的区块链平台Tradelends与中远海牵头的航运区块链联盟GSBN已开始抢夺未来区块链规则制定权。在此情况下,上海应充分利用中远海集团已经进驻的优势,探索将GSBN总部吸引至上海。同时,研究探索整合Tradelends等区块链平台,在上海建立由马士基、中远海集团等国际主要班轮公司参与的数字化航运组织,并发起制定未来航运数字化发展的“上海规则”,积极奠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未来全球领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