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马高速 多种新技术全面提升路面性能
时间:2022-07-01 | 来源:中国交通报
□ 吴强 孟令国
溧马高速公路路面无人碾压施工。江苏宁杭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供图
炎炎夏日,溧(水)马(鞍山)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修工程施工现场热火朝天,1台宽15.5米的加宽型智能摊铺机以每日1公里的施工速度,进行单向4个车道的同步摊铺作业。6台无人驾驶压路机紧随其后,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操控下,精确控制碾压速度和方向,确保碾压质量。对溧马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进行大修,是很有挑战的事。这条高速公路存在早期水损害、横向裂缝密集、纵向裂缝、车辙、积水五大问题,施工难度大。为此,江苏宁杭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江苏现代路桥有限责任公司专门查阅了建设期相关资料,对养护历史进行了分析,同时进行了现场调查及室内试验,分析评估了溧马高速公路面层、基层、土基的结构与材料性能状况。值得注意的是,溧马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修工程应用了多项技术。有了新技术“加持”,受损路面的修复更加高效。
无人化集群施工等新技术首次引入
首次应用三维雷达精细化检测技术,对沥青路面结构内部隐性病害进行精准识别,实现裂缝次生病害的定量化检测;通过“数据精细化处理—图谱对比—定量化分析”,对病害的类型、面积、发展层位、严重程度进行准确评估,现场进行数据的快速化处理,采用定位设备精准放样,精确指导注浆施工。
首次应用高模量沥青混合料HMM-20,可以大幅度提升中面层抗车辙能力,综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和刚度,有效改善路面结构整体性能。
首次引入I-Pave抗车辙技术,通过在柔性大空隙沥青混合料中灌入刚性高性能树脂类灌浆材料的方式,形成“刚柔并济”的新型路面结构,成型后路面美观耐久、安全抗滑。在溧马高速公路匝道桥、收费站广场和服务区贯穿通道应用I-Pave抗车辙技术进行施工,有助于解决高速公路车辙病害问题。
首次引入无人化集群施工技术,采用“3﹢3﹢1”模式——前排与后排各3台无人驾驶压路机同时进退,随环境自动控制段落;1台压路机作为收面车辆,负责两侧碾压到位,确保施工质量。三级制动控制策略和智能压实技术能够保障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和完成质量。施工中还应用了业内独家的沥青连续测厚雷达技术,对摊压过程进行不间断的跟进和控制。
多措并举降低成本能耗
如何对层间不良、层间松散、结构松散等情况进行有效填充修补?施工单位给出回答:首创道路内部隐性病害非开挖注浆技术。
通过“试验段实施、工艺优化、效果验证、确定最终工艺”四步,形成了适用于溧马高速公路面积型注浆的定制化工艺,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隐性病害修补;采用了“整体梅花桩、局部加密”的方案,全方位兼顾面层与基层间的层间不良、基层松散病害,实现隐性病害的快速、高效、绿色、环保处置。
为有效降低成本与能耗,提升设施安全性,实现护栏连接过渡段处理的方便、快速与高效,溧马高速公路首次应用更轻、更韧、更安全的新护栏,首次推出并成功应用高强钢轻量化波形护栏新材料和路基桥梁护栏免翼墙过渡处置方案。
据介绍,高强钢轻量化波形护栏能够实现30%—45%的轻量化率,节约成本,安装效能提高。通过碰撞仿真分析验证,新材料安全性能优于以往。采用路基桥梁护栏免翼墙过渡处置新方案,则从搭接形式、连接方法、导向及支撑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解决了半刚性护栏与刚性护栏连接的灵活和便捷过渡问题,大幅降低施工时间成本与建设成本,并已通过国家交通安全设施质量检验检测中心SB级(四级)实车碰撞试验。
与此同时,溧马高速公路还实施了封、排、疏“三位一体”排水系统改造提升工程。
“封”指上部封水。罩面层与原路面之间增设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提升路面表面封水效果,并针对全线局部中分带渗水问题采取硬化措施,改造了2000米路面。
“排”指路表排水优化。针对超高段、一般挖方段、声屏障路段等不同路段,提出针对性处置方案,优化既有排水设施,确保路面不积水。
“疏”指结构内部积水疏导。在局部铣刨基层加速排水,设置盲沟,开挖边沟,路面结构内部渗水现象得到缓解。
安全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必须守住的底线。未来,江苏宁杭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将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企业安全形势稳定和路网运行畅通,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宁杭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