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临时书记”有点“轴”
时间:2020-09-07 | 来源:交通运输部
有人说,他兢兢业业,查超限、护路桥,是个工作狂;有人说,他勇于担当,防疫情、冲在前,是个“拼命三郎”;如今又有人说,他甘于奉献,到农村、助脱贫,是颗扶贫路上的“铺路石”……他就是江苏省泰兴市公路管理站农村公路管理股股长张峰。2020年4月,泰州市委组织部选派第三批机关干部下沉农村,张峰来到泰兴市新街镇东河村,当起了“第一书记”,开始他的村官之旅。
张峰在村居环境整治现场。
年初,张峰刚在新冠疫情交通管控一线呆了整整40天,组织选派到东河村的时候,他没有提什么要求,也没有任何异议,把手头的工作做了交接,就走马上任了。
东河村全村483户、1889人,青壮劳动力多外出打工,常住人口仅700多人,低保户、五保户56户。村集体收入满打满算20万,常年在全镇排名倒数,是出了名的经济薄弱村……到了东河村,他没有瞎掺和、乱指挥,而是迈开腿、深入一线走访,睁大眼、了解东河实情,端正姿态、请教村里“四老”。
村支书鞠新赛说:“一开始,我们担心张峰坐办公室的,吃不了这苦头。想不到,白白净净的,硬是能跟我们这些农民打成一片,他负责村里的扶贫攻坚、环境整治和文明创建,来的第一个月,就跑完了所有的低保户。前阵子秸秆禁烧,他是吃住在村里,我们一起熬夜巡逻。每天从泰兴到村里,来回70多公里,张峰从来没有迟到早退。”短短四个月,乡亲们都亲切地喊他“我们张书记”。
正说着,村干部喊他们去看黑臭水体复垦项目,乡间小路七转八拐了几分钟,来到了一处空地。刚下过雨,地上还是泥泞一片。张峰比划着说,“原来这一片都是死水塘,水又黑又臭,苍蝇、蚊子、死老鼠……什么脏东西都有,群众们深受其害。我琢磨着村里老人多,缺少休闲活动场所,就提议做了黑臭水体复垦,把这给整治后推平了。”
过阵子做下绿化,再采购些体育器材,这样,既解决了群众的“难言之隐”、整治了居住环境,又提供了休闲场所,丰富了大家的生活。
据说,到东河的时候,张峰还动员家里拿了4万块带在身边,放在村里备用,一家人都很支持他的工作,他也保持“初心”不改,坚定不移地走在“扶贫路”上。
筑梦雏鹰,修好“求学路”
张峰走访93岁的五保户老人。
在东河村村委会门口,有一条乡道叫东河线,是东河、西河两个村3000多村民到新街镇的主要通道,更是近60名孩子去南新街小学上学的必经之路。可由于村集体资金不富裕,这条“求学路”年久失修,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块破损,路面坑洼不平,成了群众的“心腹之患”。张峰到了东河,在走访群众时,大家伙反映最强烈的就是这条路。他下定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把这条路修好。
贴着脸面请来学道路工程的同学,义务测绘,估算施工成本;带上数据,到处询价,找寻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可是,问遍整个泰兴,1980米的水泥路,造价要近三百万!这个数字,让大家伙吃了一惊,也心生退意。
“张峰,要不,就不修了吧,反正还能用。过两年,上面补助资金到位了,咱再修。”
“不行,我们能等,孩子们等不了!实在不行,我们分三段实施吧,先把路况最差的那一段改造了!”
可即使分阶段实施,那也是近一百万的巨资啊。张峰和同志们绞尽脑汁,想着法子降低施工成本。临水护栏要更换,原有不符合技术规范的护栏“以旧换新”,符合技术规范的继续留用;旧路破除,动员组织东河村民进行,适当给予劳动报酬,最大化降低工时费用;路边绿化,委托村办绿化公司以成本价实施……在张峰吹毛求疵的压价下,施工费用从98万降到了63万。
就在8月底,东河线改造项目(第一阶段)进行了招投标,即将进入施工阶段。
“我在东河村大概要三年,我希望能珍惜每一天,服务好大家,把这条路修好,让孩子们上学更安全、更方便。这条路修好了,我还要把其他的连接通道也修好,跟232省道、355省道串联起来,改善乡亲们的出行条件,让大家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营造希望,引领“致富路”
钱能壮人胆,有钱才好办实事。可东河村集体年收入就这么多,村委会干起事来束手束脚。
张峰主动找到村委会书记鞠新赛,“没有项目,我来跑;没有政策,我来要。有村委会和您给我做后盾,我浑身是干劲。”
就这样,张峰开着自己的小四轮,四处奔波,跑起了项目,镇政府、市招商局、市农业农村局,只要有线索,张峰总是第一时间赶到。
引进南京农业大学专业队伍办起高效农田项目,以每亩800元价格流转承包村民230亩土地种植水稻,为村民创收19万元,东河村还与该团队初步达成了合作销售意向;上争项目,与周边六个村共同承办“党建扶贫基地”,整合村集体土地发展“苏翠一号梨”项目,每亩创收1200元,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2020年5月,东河村成立兆平绿化公司,张峰主动帮着联系业务,为村集体创收4万元,张峰说,我们将逐年扩大业务范围,把业务做出村、做到乡镇乃至泰兴市。加上利用省扶贫办专项资金在农产品加工园区修建的标准化厂房出租金,2020年,预计东河村年集体收入将达38万元,是往年的近两倍!
“我们的目标是,3年后,村集体收入能够到50万!”
尽管只有不到五个月的时间,东河村的改变却已肉眼可见,村民们看到村干部的笑容多了起来,村干部为民干事的腰板也硬了起来。于东河村,张峰只是个临时的“第一书记”,微不足道,但他不忘初心,牢记交通人“服务人民”的使命,在不同的战场上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