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交通情 | 大同大不同
时间:2020-09-09 | 来源:交通运输部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是通过这条‘忘忧大道’走进黄花种植基地视察的。”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旅游中心工作人员说,“每年花期,来参观的游客都会排满‘忘忧大道’,黄花丰收后的产值也相当可观。”
近年来,山西省以实现“两通”目标、建好“四好农村路”和三大板块旅游公路为重点,持续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向“进村入户”倾斜,奋力蹚出了一条交通扶贫的新路子。
大同市交通运输部门“十三五”期共投资约64亿元,建设6158公里农村公路,并通过“交通+特色产业”“交通+旅游”等方式,让交通扶贫之路越走越宽。
万亩黄花“忘贫忧”
云州区把黄花作为产业扶贫和“一区一业”的主导产业来抓,黄花种植面积17万亩,盛产期黄花有9万亩,产值达7亿元。2014年以来,云州区结合产业发展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大力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
截至目前,全区共投资5.2亿元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689公里;结合黄花产业发展,投资2.1亿元完成273公里县乡村道改造工程,建成“忘忧大道”,为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强的交通保障。
长城一号“有一号”
随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建设的推进,镇边堡村旅游产业发展再乘东风。
该村党支部书记渠启坦言:“我们深刻感受到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最大,交通建设对旅游业发展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周边旅客一般都是自驾游,所以交通便利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即将建成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连通天镇、阳高、新荣和左云4个县区,串联30多个景点,形成外畅内达的全域旅游公路网,通过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有效释放旅游业发展潜力,实现了“城景通,景景通”,并推动乡村旅游资源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将旅游公路“变现”为公路旅游,完成增值创收,让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好多村民办了农家乐,每年能收入5万至10万元。”渠启说。
天镇县李二口村曾是一个道路破败、房屋凋敝的落后乡村,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后,该村因路而盛,缘路而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6家企业入驻,带动“小杂粮”、黑陶工艺品顺利出销;旅游业蓬勃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也应运而生,村民人均月收入超过2000元,更加坚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村里小伙更抢手
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离不开扶贫干部的倾心帮扶,山西省大同市副市长郝献民表示:“长城沿线群众收入较差,贫困程度较深,我们就要把最强的干部留给扶贫工作。”
近年来,山西交通运输系统根据各地实际调整帮扶队伍,激发当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涌现出了任晓军、李平、谢育斌等一批群众的贴心人、致富的领路人,他们多年扎根扶贫一线,早已在步履匆匆挥汗如雨中,和大山脚下的贫困群众通了悲欢。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镇边堡村的张月文大学毕业后曾在大同市工作,3年前,张月文得知村里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便回到镇边堡村,在“明代一条街”开了一家酿酒铺子售卖自酿的高粱酒,旅游高峰时期,每天的销售额能达到两三千元。
青年回归也为李二口村带来了新的生机,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江乐呵呵地说:“现在村里产业发展好了,不光年轻人愿意回来,外村的姑娘还想嫁到我们村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