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看北京 | 一茬一茬接着干
时间:2020-07-27 | 来源:交通运输部
近年来,北京交通按照交通运输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对交通工作的要求和部署,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三大理念,抢抓“新总规、新格局、新技术”三大机遇,落实“优供、控需、强治”三大举措,努力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下面,我们通过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先忠的对话,来了解北京交通推进“两新一重”建设的规划与探索。
京礼高速。
北京交通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成绩有目共睹。近年来,北京交通的发展情况是什么样的?
李先忠:截至2019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68公里,京津冀互连互通能力得到了增强,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940.6公里,推出国内首个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公共交通舒适度不断提升;累计完成3000多公里慢行系统综合治理工作,建设北京市第一条自行车专用道,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1%,公交出行幸福指数在超大城市中排名第一,荣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交通拥堵势头得到遏制,中心城区交通指数5.48,在高德城市交通拥堵排名中由第1位下降到第4位,城市交通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北京交通在推进“交通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方面,有哪些举措?
李先忠:当前,北京重点推进的交通重大工程,主要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一茬接着干。
一是提高道路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完善运输服务。近年来我们一直努力促进和深化机制协同,统筹谋划京津冀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推进京雄城际、城际铁路联络线等项目建设,提高国铁服务城市交通的能力,逐步实现三省市轨道融合发展。推进新机场北线高速东西延、新机场南北航站楼联络线等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大兴机场综合交通网络;推进国道109新线高速、承平高速公路建设;加强G108三期、G230等重点区域普通公路建设,提升京津冀公路互联互通水平。
二是为冬奥会顺利举办提供全方位交通保障。前期北京已严格按照冬奥组委任务要求和标准,完成京礼高速北京段及阪泉服务区等多项工程建设。作为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赛场联络通道,京礼高速建设伊始就广受社会关注,是交通运输部确定的绿色公路建设第一批典型示范工程和品质工程示范项目、智慧公路试点项目。下一步我们还将深化冬奥会交通场站、枢纽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等工作,有序推进松闫路、国道110大修项目。在首都机场高速、大兴机场高速、京礼高速、阜石路、西北四环路等道路施划奥运专用道,满足赛时各客户群出行需求。
三是构建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体系。稳定轨道交通R1线、规划北线、轨道交通S6线线位并启动前期工作,推进城际铁路联络线、平谷线建设,加强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及东部、南部城市组团交通联系;继续推进东六环改造、京哈高速加宽等干线道路建设,强化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功能。
在交通强国建设方面,北京交通有哪些想法和措施?
李先忠:北京交通行业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抢抓交通强国建设重大战略机遇,这里我想着重介绍一下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思路,这是北京交通强国建设的试点任务,是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和突破口。
一是“四网融合”扩大轨道交通网络服务覆盖。统筹研究区域快线(含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铁、城际铁路等,完善轨道交通多层级网络;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合理发展,加强枢纽出入口与周边城市功能区的衔接,推进轨道站点及周边用地一体化开发,加强接驳交通与枢纽的衔接性,使京津冀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更加顺畅,缩短乘客换乘时间。对新建站点,从规划设计入手,预留轨道交通等城市交通换乘设施,确保顺畅便捷换乘。对已实现与轨道换乘的既有站点,要改进站内设施,提升服务,如在北京西站、清河站等,已深化安检互认等措施,实现了站内一次安检。对尚未与轨道交通实现换乘的既有站点,要加强融合改造,推进连通设施的建设,实现国铁与城市轨道的同站换乘,提升乘客出行服务,方便乘客换乘。
二是多快好省提升轨道运输服务品质。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抓住这个客运量相对低、运力要求高特殊时期的契机,打破常规运营模式,积极探索提升服务水平和运营能力的新模式。实现了多交路运行、双向不平衡运行、低速高密度折返和大站快车、越行快车、库线出车等多形式、灵活智能的运营组织,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在不增加任何资源投入的前提下,突破了线路原有的设计最大运输能力,1号线、5号线、9号线、10号线最小运行间隔达到1分45秒,最大运力提升达到83.3%。通过开行大站快车、越行快车、压缩站停时间等方式,压缩列车全周转时间,如6号线相比慢车,快车全程最多可省7分08秒。13条实施超常超强列车运行图的线路列车年走行公里预计可降低约1000万车公里,节省运营成本约1.35亿元。未来北京交通还要通过灵活运营组织提升轨道运输服务品质和乘客乘坐体验。
三是科技引领提升乘客出行体验。推进北斗技术与轨道交通的融合,构建高精度定位网、高精度时间同步网、高通量通信网和空间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定位、授时、通信服务。实现5G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研究基于5G技术的车车通信列控系统,提高列车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北京交通在推动“新基建”,促进“六稳”“六保”上,是否有新想法、新动向?
李先忠:今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包括“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两新一重”建设重大任务,交通运输部对此也进行了部署。北京交通行业将积极推动“新基建”、全面引领交通快速发展。
一是提升交通大数据中心基础平台能力。北京市交通行业数据中心是国内领先的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可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行业企业和公众的数据需求。北京交通将按“优化提升、协同发展”原则,推进数据中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的流程化、标准化、便捷化,打通交通委系统与部、市级平台的三个高效数据管道,实现信息资源目录与数据资源的协同,最终构建数据资源目录及共享交换体系,打造智能、实时、快速的计算型数据中心。
二是推进交通大数据综合应用。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助力领导科学决策。建设数据驱动、视频联动、现场互动的交通综合决策支持和监测预警示范平台。另一方面,促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出行服务。2019年11月,北京发布国内首个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向市民提供整合多种交通方式的一体化出行服务。发布以来,平台公共交通用户数累计已达2000万人,累计服务了5.85亿人次公交出行。下一步,北京交通将开拓减碳奖励,强化数据开放,将北京MaaS平台打造成引领发展的世界级标杆平台。
三是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延崇高速公路(北京段)智慧公路示范项目。构建延崇高速公路(北京段)交通运行状态的精准感知系统;打造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管控平台,全面提升延崇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在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方面,到目前,北京聚集的自动驾驶企业数量、发放的自动驾驶牌照数量、自动驾驶测试里程均为国内第一,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技术发展、产业需求,积极推进自动驾驶应用场景落地。
总之,北京交通行业将依托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契机,紧抓国家推动“两新一重”建设的重大机遇,切实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奋勇担当,当好先行,努力为首都交通科学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