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减”字当头 放权推动改革

时间:2017-02-15 |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新春伊始,辽宁省政府于2月7日举行的首场发布会公布了简政放权“成绩单”:2015年下半年以来,省政府分4批取消调整行政职权767项。为巩固成果,辽宁还向机构编制“动刀子”,省政府55个部门精减处室85个、领导职数192名。(网易新闻2017年2月8日)

  要使简政放权改革真正取得实效,还必须涌现更多像辽宁省一样的地方政府,敢于向自身“动刀子”,为真正实现全面深化改革伟大目标而付诸行动。

  加强政治教育,转变思想观念。简政放权改革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关键靠各级领导干部。有些人因为“恋权”而不愿改革,有些人因为“恋钱”而不想改革,还有些人因为怕担风险而不敢改革。说到底,就是思想观念出现了偏差。因此,落实好简政放权的各项改革政策,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引导,扭转“简政”就是“减权”的错误思想,切实树立“一盘棋”的大局观,“公权姓公”的权力观。从而真正懂得“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的真谛,真正做到敢于担当,勇于负责。

  探索方式转变,强化责任落实。“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形势下能否落实好简政放权政策,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将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产生“1+1>2”的效果。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积极探索转变管理模式的方式方法,加快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减少繁复审批手续,精简职责重复的部门,真正把权力还给市场。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打造放管结合、张弛有度的新型政府。从而保证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更好的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监督力度,做到内外结合。监督是管理过程持续最长的一种功能。一段时期以来,很多简政放权改革的政策措施主要是靠政府内部监督来推动执行。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自查自纠”式的监督往往缺乏力度。因此,必须要减少政府干预,更多借助外部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的监督,做到内外结合,多管齐下,才能使简政放权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如今中国深化改革的总开关和牛鼻子是“简政放权”。只要我们壮士断腕、冲破阻碍,敢于向自身“动刀子”,就必定能迎来简政放权的广阔天地,最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简政放权之路。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