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4-25 | 来源:中国交通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必须强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面向“卡脖子”领域,高水平推进交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构建新型智库体系,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培养选拨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和改进公务员管理工作。
强化交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行列。交通运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是技术应用性行业,其行业特性决定了必须重视技术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核心地位。人才强国、交通强国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瞄准技术创新这个“主靶心”,凝聚各个学科、各种行业、各具特点的人才,解决交通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的问题,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培育“架构师”队伍。我们需要一支交通战略科学家队伍,他们本身就是交通学科的带头人,负责牵头抓总、确定方向、统筹各方力量,站在国家交通战略的高度,为交通运输产业谋篇布局,从交通基础科学、交通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等层面描绘交通知识体系,并延伸到交通社会科学和其他学科门类,不断地发展人才、培养人才,更快更好地实现人才强国、交通强国战略。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交通领军人才的需求,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修订《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管理办法》,推进交通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建立和完善战略科学家“揭榜领题”以及参与交通运输领域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制度,着力形成交通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培育“工程师”队伍。我们需要一支交通运输领域的高精尖专业复合型领军人才,他们聚焦重大科技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擅长把科技成果转化到工程应用上,擅长把科技成果产业化,善于把“卡脖子清单”转化为“政产学研用”的工作任务清单,这就需要依托著名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创新平台,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加快向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转型,大力培养青年交通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加速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顶尖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断探索“技师+工程师”等团队合作模式,促成交通运输领域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深度融合。
强化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交通劳动者队伍建设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打造素质优良的交通劳动者大军”,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如果说交通领军人才是交通人才队伍金字塔尖中的“关键少数”,那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则是金字塔的基石。
培育高技能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当前产业发展趋势变革的客观要求,也是交通运输专门人才的数量主体。要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较高、综合素质较强、专业水平高和创新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构建以职业技工院校学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行业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尤其发挥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加大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力度,支持职业院校优化职业教育类型、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交通职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培育紧缺技能实用人才。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交通运输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交通领域紧缺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针对公路交通领域紧缺的道路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安全等专业技术人才,水运领域紧缺的高级船员、高级验船师、救助人才、打捞人才,轨道交通专线领域紧缺的运、机、工、电、辆、牵引供电等专业系统专业技术人才,需要扩大精准引才的“朋友圈”,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构建交通运输行业紧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培育在职技能人才。在职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要注重用好在职技能实用人才,鼓励各类企业结合实际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专业能力提升为导向,将技能大师当导师,以产业标准进课堂,通过导师带徒、技术比武、创建“劳模、先进、首席员工(技师)”工作室等途径,依托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等,不断健全和完善技能实用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激励机制体系,紧密结合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扩大人才队伍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交通管理干部队伍
管理人才队伍是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推动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实保障,其重点是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
培育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要把“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作为第一位要求,尤其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建立年轻干部储备库,强化后备力量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加强交通运输干部动态管理,使更多优秀中青年交通运输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管理团队。同时,也要注重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统筹使用各年龄段的干部队伍。对于行政管理干部,应紧密结合聚焦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战略和行业发展对干部队伍提出的新要求,激励领导干部自觉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把干部队伍培养成交通运输行业各领域的“政策通”和本职岗位的行家里手。
培育企业管理干部队伍。交通企业是交通运输领域社会的活细胞,交通企业人才则是活细胞中的活力因子。实施交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抓两头战略,就是要牢牢抓住组织企业生产、经营的高层管理者(企业家),就是要牢牢吸引掌握企业、生产、发展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工(包括专家)。一流的交通企业需要把人才培养和使用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目标,建立科学管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人才选育管用制度,探索推行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创新科技人才持股制度,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以开放心态积极引进急需紧缺的相关人才。政府要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多地关心企业经营者,建立有利于企业家参与创新决策、凝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的新机制。要合理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比例,畅通各类企业人才流动渠道。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长期激励措施,营造让他们放心、放手、放胆干事业的氛围,并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使他们安心工作、干事创业。
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