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火车票”见证铁路服务再升级
时间:2018-08-21 | 来源:
翻阅我国铁路发展史,不难发现作为乘客上下车凭证的火车票已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硬板火车票、软纸火车票、磁介质火车票、“无纸化”火车票。
第一代硬板火车票,浓缩了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人们出行的生活图景。这些“硬纸板儿”长约5厘米、宽约3厘米,一般得提前在印刷厂大批量预制,印后裁成小纸片。那时,售票员上班前需把它分拣出来,放到不同小格子里边,还要当日结算售卖的具体票数。同时,售票用铅字排座、算盘记账,售票和管理效率都十分低,火车站常常人满为患。
第二代软纸火车票于1996年年底在全国推行。这一时期,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但每逢春运等高峰期,“黄牛”涌现。为解决经常出现的排队难、买票难、乘车难现象,软纸车票新添了一维条形码,能很好地提升车票防伪性。
2007年,第三代磁介质车票诞生,紧锣密鼓的服务措施也不断落地。蓝色的磁介质车票,新增了二维码,比起上一代存量大、保密性高、追踪性强,可以快速检票进站,制假售假行为得以有效遏制。
此后,12306网(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开通,车票订购、查询、改签等功能首次实现全线上网、自助操作,火车票进入“拇指时代”。
2、服务改善与运能提升息息相关
有研究表明,经济社会水平发展情况,会对铁路客运产生一定影响。
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铁路运输能力较为薄弱。那时人们出行首先看能否买到票,并且通常需提前一个星期排队订票,购票非常困难。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2017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8800美元,客运需求呈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与此同时,铁路技术不断创新,高铁广泛运用,运输能力大幅释放。
随着运能提升,铁路客运需求正在逐渐转向效率更高、服务更好、更便捷的运输组织方式,相关部门也从制度与技术两方面着手,改变管理与购票方式,优化服务体验。
自客票信息化以来,铁路部门采取了“席位复用”售票方式——对席位进行两次到多次的重复利用,比如列车A站发售了一张A站至中途停靠站B站的卧铺票后,全国铁路客票售票网络就会自动生成一张B站到剩下其他停靠站或终点站的卧铺票,从制度上保证坐席利用率。随后,“席位复用”从手动操作变为计算机自动处理,自动制止已售路段的出票,购票更加高效。
12306网站推出后,经过几次连续技术升级,已经可以承担1500万人次的售票量点击,容纳1500万人同时订票,这一数据目前在世界位居第一。
3、“无纸化”将催生大数据融合服务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发展迅猛,电子支付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铁老大”的形象越来越接地气。12306互联网购票、高铁订外卖、火车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铁路部门在不断创新发展中与市场经济接轨,创新营销方式,使铁路服务在“里子”“面子”方面全面改善。
我国实现火车票实名制管理后,高铁车票“无纸化”举措已逐渐施行,不少乘客也都有过直接刷身份证乘车的经历。对管理者而言,电子客票能降低火车站人群密度,减少滞留乘客人数,有效释放火车站的承载压力,减少庞大的纸源浪费,使铁路出行更加“绿色环保”。对乘客而言,“无纸化”降低了排队取票焦虑感,车票从预定到报销都能“指尖操作”,同时避免了个人信息泄露,免除了后顾之忧。
但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地区仍然需要“票证同验”才能进站乘车,在部分城市开通的“刷证”进站快速服务,也需要“人脸识别功能”和车票配合才能完成进站。
为什么有些车站和车次不支持“无纸化”车票?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纪嘉伦介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车站设施不支持——这些列车的始发站或终点站没有支持刷身份证的自动闸机,并且尚未配备刷身份证检票的设备,无法完成火车运行过程中的检票流程。二是与当地人们的使用习惯和文化层次有关,偏远地区的人们特别是老年人不太会使用手机,对网上购票有着天然的排斥心理,因此部分车站没有及时更新设备。
尽管如此,随着“无纸化”的逐步推行,“刷证”进站将成为主流趋势。纪嘉伦认为,大数据时代,“无纸化”将朝着“联合运输”的方向发展——实行“无纸化”后,人们出行的数据都将上传平台,将来我们坐火车、坐飞机,酒店饮食,市内交通等,都可以通过铁路信息系统把它连接起来。人们出站后,几点谁来接、坐什么公共交通工具甚至住哪个酒店都能在移动终端解决,“一条龙”的服务会让出行更加便利。
“无纸化”的意义不单单在一张纸,它的背后是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融合。在纪嘉伦看来,这样的“一条龙服务”需要通过相应接口将各行业数据联合起来,但是目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对数据联合有一定难度,尚需各相关领域的共同努力。尽管如此,他坚信市场经济和社会需求最终会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促使这一天早日到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