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打到哪里 铁路就铺到哪里——1949年7月,津浦铁路全线修复通车的背后

时间:2025-09-16 | 来源:中国档案报

津浦铁路,又称津浦线,北起天津,南至南京浦口,是贯通中国南北的一条重要交通线。在抗战时期,铁路便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为阻滞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又将位于津浦铁路上的淮河铁路大桥炸毁,导致运输中断。随即,中央军委成立铁道部,统一全国各解放区铁路的修建、管理和运输。最终,在铁道兵团战士及铁路工人的共同努力下,不仅修复了津浦铁路主路,又重建了一座淮河铁路大桥,并于1949年7月1日正式通车。

1949年1月6日至8日,毛泽东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上,他作题为《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报告,强调:“一九四九年必须使各野战军进一步地正规化,这主要地(的)是加强炮兵和工兵,使用铁路、公路和水路的近代运输工具。”“我们区域的主要的铁路和公路均应修复和使用”。同时,要求“几个大的野战军必须休整至少两个月,完成渡江南进的诸项准备工作。然后,有步骤地稳健地向南方进军”。

1月10日,周恩来根据中央会议内容,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成立军委铁道部的决定》,指出:“为争取于本年内迅速修复长江以北的主要铁路,以利我军南进的运输和供应起见,军委即准备成立铁道部,统一全国各解放区铁路的修建管理和运输,并决调滕代远同志任军委铁道部部长。”“即以华北政府交通部所管铁道机构为基础加以扩充”,并从东北抽调“一批行政人员和专门人员来军委铁道部担任工作”。此外,还要求铁道纵队的4个支队全部集中关内,“首先修复滦河铁桥(先修轻便桥),保证于一月底使北宁路全线通车,直达丰台。该纵队应立即组成一个勘察队,不待天津解放,绕道至天津以南,负责勘察杨柳青至济南府全段工程情况,限于本月内提出修复津济全段计划”。

滕代远接到命令后,立即用2天时间处理手头工作,于13日乘车赶往石家庄。这一天,虽然雪后初晴,他却无心观赏沿途景色,而是专心致志地考虑如何组建铁道部领导机关,如何迅速开展修复工作等问题。到达后,他与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部长武竞天见面,具体研究了召开铁路工作会议的筹备事宜。20日,前往西柏坡,向中央军委汇报了组建铁道部机关和准备召开会议的初步意见。同时,与铁道纵队司令员黄逸峰商谈如何开展津浦铁路北段及其他铁路的抢修工作。

1月28日至2月7日,滕代远在石家庄主持召开铁路工作会议。会上,他传达了中央军委的电令,阐明统一全国铁路工作的必要性,着重部署了全国范围内的铁路抢修任务。并强调,当前必须统一铁路的组织与领导,以适应战争和生产的需要;统一材料的调配与使用,以加快铁路修建的进度;统一铁路管理的主要规章制度和铁路修建的规格标准,以实现铁路安全、迅速、成本低的原则。最后,动员铁道纵队的战士及各解放区的铁路工人要积极抢修抢运,支援解放战争,更是喊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铺到哪里”的口号。

会议结束后,军委铁道部机关奉令由石家庄前往北平办公。滕代远带领大家乘车离开,车队沿着残旧的公路颠簸前行。途中,他看到石家庄至高碑店段的钢轨与枕木全无,道床满是疮痍,机车车辆残破不堪,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要打过长江去,要赶快把长江以北的铁路主干线修通,完成党的重托。”

为保障我军顺利向南方进军,铁路抢修工作按照铁路工作会议上作出的部署,迅速而有序地展开。当时,津浦铁路破坏最严重是北段的陈官屯至桑梓店段,铁道纵队要在4月1日前完成该段铁路的抢修任务。

由于这段铁路的路基全部被挖毁,沿线的桥涵、通信、给水等设施也被破坏,加之气候等原因,导致抢修工程进展缓慢。3月12日,滕代远致电中央军委,汇报了津浦铁路工程的进展情况。

最终,铁道纵队的战士们与沿线铁路工人,日夜奋战,克服重重困难,提前7天,于3月24日修复了北段铁路。这段铁路修复完成,津浦线就可以从天津通车到安徽蚌埠的淮河北岸。滕代远为此给铁道纵队发去贺电:“这一任务的完成,对我解放全中国,接通津浦线,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

1949年3月29日,东光县第三支队司令部关于修复津浦铁路桥梁工作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馆藏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后,毛泽东和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当晚,我军首先渡江,并迅速突破安庆、芜湖间防线。23日,南京解放。为了保证我军渡江后对铁路运输的需要,铁道部召开全路工程会议,总结铁路修复经验,布置了抢修津浦铁路南段的浦口至蚌埠段及淮河铁路大桥等任务。滕代远在会上要求各单位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抢修铁路,要“争分夺秒,快中求好,好中求快,快省结合”,力争达到速度快、质量好、成本低。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正式组建。他们作为抢修铁路的突击力量,加快了抢修速度。在铁道部统一部署组织下,铁道兵团的战士们和广大铁路工人艰苦奋战,修通津浦铁路南段、沪宁、沪杭、宁芜各线,有力支援了解放东南地区的斗争;修通平汉铁路郑州至汉口段、粤汉路北段,有力支援了解放中南、华南地区的斗争;修通陇海西段,有力支援了解放西南、西北地区的斗争。

火车载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榴弹炮,从津浦铁路向南开进。

5月17日,津浦铁路南段通车。次日,《人民日报》刊发通车消息:“津浦铁路浦口到蚌埠段,由于全体工人积极抢修,预定二十天的工程已经提前五天在十五号完成。十五号早晨试车情形良好。”此后,“其他地区的煤炭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南京了”。

在抢修工作中,淮河铁路大桥的修复工程难度最大。该桥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郊,桥墩有3个被炸毁,钢梁五孔被炸落。由于河宽有三四百米,河水最深处达14米,而且河床坡度大,北端河底为薄层细砂,南端为岩层,给修桥增加了很大困难。为此,滕代远多次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探讨多种技术方案。最终,经过缜密考虑,果断决定采用修建轻便桥的方案。确定后,他立即电召铁道兵团三支队队长彭敏到北平布置任务,并限令7月1日前大桥必须通车。为保证修建大桥的后勤供应,还专门写信给第三野战军华东支前司令部司令员傅秋涛,请其全力支援。

由于修建大桥时赶上淮河汛期,这也给施工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当时,为保证每一个沉箱能准确沉放到指定墩位,铁道兵团抽调所有会潜水的战士组成潜水队,任命战士王吉珍担任队长。他们承担起为沉箱拴挂钩、钢丝绳、水下正位的重任。一天,正当机动艇拖着载运沉箱的趸船向大桥7号桥墩位置运行时,一阵风浪袭来,沉箱掉进河中。在这一紧急时刻,王吉珍不顾个人安危,穿上潜水服就跳入水中为沉箱重新拴挂钩、钢丝绳。这天,他连续5次潜入激流,才拴好2个挂钩。队员们担心王吉珍体力不支,便主动申请轮换下水作业。他却怎么也不肯,没等体力完全恢复,就再次潜入水中。在拴第3个挂钩时,被河底突然涌来的暗流冲入沉箱的空格里,提供氧气的潜水帽不幸被撞坏,壮烈牺牲。队员们化悲痛为力量,经过连续奋战,才把沉箱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上。最终,在铁道兵团战士、铁路工人及当地军民的共同努力下,这座大桥按期修建完成。

194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关于淮河铁路大桥“七一”正式通车的消息。

6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淮河铁路大桥“七一”正式通车的消息。

7月1日,新修建的淮河铁路大桥正式通车。滕代远在获悉第一列满载煤、粮的列车已通过大桥开往上海的消息后,十分高兴,立即派代表赶赴大桥工地慰问。至此,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南北客货运输全面恢复,有力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和经济建设。

(文中所示档案资料除标注外均选自《共和国脚步——1949年档案》)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