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广东江苏陕西河南湖北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5-09-04 | 来源:综合自江苏交通、豫见交通、湖北交通、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广东】大型航空公司国产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启动
8月29日,由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航”)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航空公司国产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的启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航材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课题参研单位代表及子课题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项目推进路径与民航运控技术升级大计。
启动会上,五大课题负责人介绍了研究目标与技术路径,项目负责人向各课题负责人交付任务书并授牌,标志着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会议倡议各参研单位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层次,积极探索空地互联、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运控领域的深度应用,书写中国民航运控技术创新升级与跨越发展新篇章。
运行控制系统是航空公司生产运行的“最强大脑”,承担着风险防控、生产调度、资源协同和应急管理等关键功能。自上世纪末引进中国民航首套运控系统以来,南航持续推进技术迭代,在飞行签派、资源调度、航行情报等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储备,2020年引进首架国产客机C909时,同步启动“天极”系统关键技术研发,这一系列布局不仅奠定了南航在运控系统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后续推进国家重点项目打下基础。
据悉,这是南航首次作为牵头单位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采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的“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模式,联合国内优势力量突破运控体系重构难题,结合未来航班运行场景设计业务体系,最终构建覆盖航班全生命周期的运控体系。
根据规划,系统建成后将实现南航全机型飞行计划自动生成、空地数字化协同运行、不正常航班全局恢复优化、全球航行情报实时处理等四大核心场景功能。这些功能不仅能强化飞机驾驶舱与地面的沟通协同、提升航班延误后的恢复速度,更能在保障飞行安全、提升航班正常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旅客出行体验。
【江苏】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全线沥青上面层首件摊铺完成
8月31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南引线沥青上面层首件摊铺完成,标志着全线路面上面层施工启动。
(供图 省交建局)
本次首件施工段位于南引线左幅,全长420米,路面宽15.05米,设计厚度为4厘米,消耗沥青混合料约630吨。为确保此次沥青首件摊铺优质高效完成,施工过程中,采用2台摊铺机摊铺,6台双钢轮压路机协同作业,对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各环节进行全流程管控,确保路面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和平整度。
【陕西】宝鸡网约公交上线
日前,陕西省宝鸡市网约公交在高新核心区正式启动试运营。这款打破传统公交“固定线路、固定站点”局限的智慧出行服务,首日便以灵活高效、性价比高的优势获市民点赞,成为破解“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新选择。
据宝鸡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管理部副部长张超介绍,此次推出网约公交,旨在加快“智慧公交”服务体系建设,更好满足市民多元化出行需求,相关模式借鉴了其他城市先进经验。首批运行区域聚焦高新核心区,范围西起人防隧道辅道,东至新苑路,南起站南大道,北至滨河路,同时涵盖高端装备产业园,总覆盖面积约8.8平方公里。站点设置采用“常规站点+虚拟站点”结合模式,串联区域内居民小区、商业区、医院及主要交通枢纽,乘客可通过“宝鸡行”APP导航,在指定站点候车。
与传统公交相比,网约公交的核心优势在于“按需定制”。系统会结合实时路况与同方向乘客订单,通过算法生成最优合乘路线,全程无固定行驶路线,仅在有订单的站点停靠,兼顾灵活性与高效性。试运营期间,票价仅1元/人次,市民只需在应用商店下载或更新“宝鸡行”App,即可完成预约乘车。
市民李俊梅从抖音上了解到网约公交,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完成下单后仅等待2分钟车辆便抵达。“同行3人才花3元,比开车划算多了,停车难题也不用愁。”她直言,希望这项服务能尽快在宝鸡全市推广,让更多人享受便利。笔者也亲身体验了预约流程,从下单到车辆抵达全程顺畅,跟车过程中发现,小巧灵动的迷你公交行驶高效,站点停靠有序。
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管理部副部长张超表示,目前网约公交处于试运行阶段,后续将持续关注运营效果,根据市民反馈优化系统功能与车辆调度。“欢迎市民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会不断完善服务,力争让网约公交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切实改变出行习惯,让智慧出行惠及更多人。”
【河南】通车在望!沈卢高速沈遂段施工进度达95%
9月4日,记者从河南省公路工程局集团获悉,今年三季度以来,该集团承建的沈卢高速沈遂段项目全线7个标段全面发力,全力冲刺年底通车目标。
据了解,沈卢高速沈遂段项目全线各标段紧密协作,多个关键工程节点相继取得突破,沥青路面摊铺工作正有序推进。截至目前,项目全线施工产值完成率已达95%。
沈遂各标段始终坚持“技术先行、安全护航”的理念,积极推动微工艺创新,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其中,项目自主创新的大体积预制门式箱涵施工工法、大直径装配式混凝土管墩施工工法等三项工法获省级工法,钢筋直螺纹套筒一次合格率提升工艺获得国家级QC三等奖;另外,项目在原材料与施工配合比方面首创“六仓法”,严格把控出料、运输及摊铺全过程,并创新应用边部立模、钢丝拉线调节器和边部密实等技术,显著提升水稳层施工质量,实现了绿色、安全、高效的项目推进。
沈卢高速沈遂段项目路线全长105.96公里。其中沈遂段二标全长27.167公里,全部位于项城市境内。项目共设置三处互通区及一座服务区,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20公里,预计今年年底建成通车。
【湖北】密织现代综合交通网 迈向新时代“九州通衢” 湖北公路水路投资连续两年中部第一
整体提升支点的开放辐射力,离不开综合交通的强大硬支撑。
9月3日,在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钟芝清介绍,“十四五”前四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97亿元,同比增长43%,公路水路投资连续两年居中部第一。20项规划指标中高速公路里程、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等9项指标已于2024年提前完成。湖北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承东启西、接南纳北的枢纽地位更加突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在荆楚大地上加快实现。
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湖北得中独厚,有“九省通衢”之称。进入新时代,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完善,切实把区位优势转化为“九州通衢”的发展优势。
铁路网络加快重塑。8月底,襄荆高铁、沿江高铁武宜段先后进入运行试验,这也是正式开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截至目前,全省高铁总里程达到2155公里,预计今年底将超过2500公里,从现在全国第13位跃升至全国前5。
水运设施能力不断提升。8月22日,汉江雅口枢纽二线船闸工程初步设计获批,这是“三船闸一航道”项目的首个初步设计批复,也是汉湘桂内河航运大通道湖北段关键性项目。长江武汉至安庆段6米深水航道工程正式投入运行,万吨级船舶可常年直达武汉,汉江实现襄阳以下千吨级航道贯通。全省高等级航道总里程达到2213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超过610万标箱。
公路主骨架基本成型。8月8日,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建设的武汉至松滋高速公路仙洪段通车运营,武汉至洪湖的车程由两小时缩短为1小时。眼下,省域内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已全线贯通,“两纵两横”国家高速主通道改扩建工程加快启动实施,9座高速公路长江大桥同时在建,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184公里。
航空发展迈入新阶段。“十四五”期间,世界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投入运营,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正式投用,全省运输机场数量达到8个。
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持续提升,湖北多项数据“跑”进全国前列。上半年,湖北交通投资总量持续保持全国第3、中部第1的高位水平。目前汉湘桂内河航运大通道、高速公路改扩建、长江干线过江通道等多个重大项目已纳入国家规划,助力湖北打造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三条“丝绸之路”重塑枢纽优势
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湖北通过加强交通重大项目的建设和谋划,战略支撑更加有力。
“轨道上的湖北”列车飞驰。高速铁路织密成网,超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加快形成,4小时可达全国80%的重要城市。中欧班列(武汉)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20个城市和地区,连续两年开行量突破千列。
“水运上的湖北”千帆竞发。阳逻港开通至韩国、俄罗斯等5条国际近洋直航航线,武汉经上海至全球的江海联运网络不断拓展。
“航线上的湖北”畅达全球。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累计开通104条货运航线,初步形成辐射五大洲、服务全世界的“123快货物流圈”,今年1-7月花湖枢纽货邮吞吐量达到83.1万吨,同比增长56%,稳居全国第五。
鄂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卢辉介绍,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已引入货运航司23家(含外籍航司16家),全省首家本土国际货运航空公司——湖北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在鄂州注册成立。拓展日间航班,推动货运航班“一天两波次”运转。意大利米兰、阿联酋阿布扎比等多个海外仓揭牌投用,开通国际“空空中转”产品线路56条,中转货量增至每周1200吨,较去年增长361%,“E转全球”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省内联通、省际联通、世界联通,加速重塑陆海空三条“丝绸之路”的枢纽优势,链接更多发展要素,激活区域经济新活力。
钟芝清介绍,目前武汉“超米字型”、襄阳和宜昌多通向的高铁网加速成型,市市通高铁顺利实现,汉襄宜“金三角”高铁环线即将贯通。连接汉襄宜“金三角”的“两纵三横”主通道中,一级及以上公路占比84.7%。
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数量居全国第一
随着全国交通立体网络的快速铺展,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物流成本持续降低,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手段。在这种形势下,湖北仅靠“得中”无法实现“独厚”,必须要加快推进铁水公空互联互通,打通条条“经络”,为交通物流提质增效。
据测算,多式联运占全社会货运量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降低物流总费用约0.9个百分点,节约成本千亿元。在实体经济承压的当下,这样的降本空间就是竞争力。
放眼江河,鼓角声声,多式联运建设在湖北江段“千帆竞发”。钟芝清介绍,随着宜昌三峡枢纽多式联运等4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验收,湖北共申报创建武汉等8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已有4个示范项目获命名,湖北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数量、命名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更好发挥全国重要物流枢纽作用。目前,武汉已创建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并集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十堰、襄阳、鄂州、荆州等地入列建设名单。
多式联运网络不断拓展。形成了一批以武汉港、黄石新港等为始发港或中转港,上至重庆、成都,下至洋山港、宁波港,远达日韩、东盟的多式联运品牌线路。
2020—2024年,全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49.5%,远超国家年均增长15%的指标要求。
2024年,我省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2.82%,比全国低1.28个百分点。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完善。湖北省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成运行,初步实现“铁水公空仓邮”六网融合。
钟芝清说,“十五五”时期,将锚定“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目标任务,着力畅通大通道、构建大枢纽、强化大联运,推进铁水公空等运输方式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发挥好全国重要物流枢纽作用,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为支点建设当好开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