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丰碑中的山东独特贡献
时间:2025-09-02 | 来源:大众日报
山东是全民族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山东党组织带领全省军民浴血奋战,取得了山东抗战的伟大胜利,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山东成为党发展革命事业的重要基地、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区之一。
重要战略基地
山东建起全国唯一的基本以一省为范围的抗日根据地,成为党领导革命事业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9月30日,日军侵入山东。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率十万大军南逃,日军不战而得济南、青岛。1938年5月,随着徐州沦陷,山东全省沦为敌后。日军侵入山东的八年间,因战争因素造成的山东境内人口伤亡至少在六百万至六百五十三万之间。
在生死存亡关头,中共山东地方党组织毅然担负起领导抗战的重任。山东在党的抗战大局中有着重要地位,党中央不断强化山东的战略使命。1938年5月,中央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制订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创建以鲁中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中央决定将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1940年8月,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在党创立的所有抗日根据地中,山东是唯一一块以完整行政省份名称命名的抗日根据地。
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敌后抗战总的部署是“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山东是联系华北和华中的枢纽,山东在苏鲁豫皖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苏皖边区等抗日游击根据地,为开创华中抗日根据地奠定基础。1940年至1942年,山东先后将鲁西南、鲁西、湖西四十四个县约一千万人口划归冀鲁豫边区,为华北抗战作出重要贡献。到抗战胜利时,山东抗日根据地面积达到十二点五万平方公里,占党领导抗日根据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二点五。所辖人口两千八百万人,占党领导抗日根据地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八。党的七大会场主席台两侧悬挂着来自陕甘宁边区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贺幛,正是山东军民抗战地位的历史见证。
战略军事力量
山东建起强大的武装力量,与中央派到山东的主力部队并肩作战,成为山东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更是党争取革命胜利的战略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前,山东党组织并未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日军侵入山东后,在没有红色武装和红色政权为后盾的情况下,山东省委毅然决定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到1938年6月,山东党组织领导发动数十起抗日武装起义,抗日烽火燃遍山东全省。党领导下的山东抗日武装很快发展到四万余人,但要建立稳固的根据地,需要有主力部队作为骨干。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派兵去山东”。为贯彻“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战略决策,中央决定派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挺进山东。除主力部队入鲁作战外,山东人民抗日武装也由分散的游击队转变为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毛泽东曾在电报中指出,“它将成为坚持山东抗战的主力军。”1943年7月,山东境内再无国民党主力部队,山东党组织领导全省军民独立支撑抗战大局,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仅1945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就牵制日、伪军三十余万人,大大减轻了全国抗日战场的压力。到抗战胜利时,山东八路军数量达到二十七万人,占党领导人民军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点五。民兵发展到五十万人,占党领导民兵总数的百分之十九点二。累计毙伤俘日、伪军五十三万人,占党领导人民军队歼敌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一。
山东是重要的战略支点,毛泽东曾在1942年7月给刘少奇的电报中强调,“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抗战胜利后,为实施“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中央先后派往东北两万名干部、主力部队十一万人,其中六千余名干部、主力部队七万人来自山东。山东还为东北配备三套省级领导班子,四万余名干部南下工作,为东北解放、全国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可靠经济支撑
山东建起稳固的抗日根据地经济体系,在全国较早建立独立自主的本币市场,并为中央财政巩固作出重要贡献。
经济建设是抗日根据地赖以存在的重要保障,是坚持长期抗战的“生命线”。毛泽东等曾指示山东,“对山东抗战作长期打算,因此必须实行正确政策,尤其是财政经济政策”。根据中央指示,山东初步建立抗日根据地统一的财政制度。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提出,经济抗战与军事政治抗战在敌后的山东省有同等的重要意义,要从努力生产建设中来打破敌寇的经济侵略与经济封锁。全民族抗战期间,山东抗日根据地形成一套运行有效的经济体系,为山东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上的重要保障。仅通过大生产运动,山东就开荒和扩大耕地七十余万亩。
货币斗争是对敌经济斗争的首要任务,只有争取货币斗争的胜利,克服经济危机,才能真正发展经济、保障供给。1943年,至少有六亿元法币被排挤出山东抗日根据地市场。到1945年,又将几十亿元伪钞从新解放区排挤出去,基本完成排法禁伪任务。1945年8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各战略区发行的本币开始不分地区统一流通,独立自主的本币市场完全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办的北海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三大前身之一,为组建国家中央银行作出重要贡献。
山东抗日根据地除努力发展自身经济、为山东抗战提供经济支撑外,还不惜一切代价,筹集黄金支援党中央。山东运送到中央的黄金,有力维持了陕甘宁边区货币币值稳定,帮助中央渡过财政难关,支援和保障了党领导的革命事业。
宝贵精神财富
山东抗日根据地孕育的沂蒙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山东是国内最早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六个地区之一,山东党组织创始人王尽美、邓恩铭参加党的一大,伟大建党精神在山东共产党人中接续传承。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誓死抗争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山东抗日根据地也孕育出沂蒙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山东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到抗战胜利时,山东中共党员数量由抗战初期的约两百人发展到二十余万人,占全国中共党员总数的百分之十七。
沂蒙精神不仅是山东的精神财富,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参观了沂蒙精神展,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有益执政探索
山东成立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唯一一个省政府,进行了以一省为基本范围的执政探索,为党在全国执政积累了宝贵经验。
民主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到1940年7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已具备建立省级抗日民主政权的条件。1940年8月,在联合大会上选举产生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这是党领导下的全省统一行政权力机关,各根据地的政权系统、政策法令得到统一。联合大会上成立的山东省临时参议会,是全省统一的民意机关。9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审议通过《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根据地建设有了总章程。
1943年,随着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再次撤离山东,为更有力地领导全省战时行政工作,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称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党在山东的执政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到1945年8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共有五个行政公署、二十二个专员公署、一百二十七个县级政府。8月13日,山东省政府成立,这是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唯一一个省政府。与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等边区政府不同,山东党组织的执政探索基本以一省为范围,为党在全国执政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