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坚持十四年抗战的双重国际意义
时间:2025-08-26 | 来源:《新长征》2025年第8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联坚持十四年抗战的双重国际意义具有非凡的国际政治价值。
东北抗联坚持十四年抗战的双重国际意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抗联同东北抗日义勇军一起,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东北抗联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1935年七八月间,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联最早参加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5年配合苏军打败日本关东军,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其二,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联在十四年抗战中,自始至终高举国际主义旗帜,在道义、物资、军事和情报等多方面支持苏军,铸就了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和序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以英法为首,成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和平组织——国际联盟。另一方面,以苏联为首,成立了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第三国际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根本宗旨,倡导世界和平。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美、英、法、日、意等战胜国在法国召开巴黎和会,经过复杂的斗争,签订了《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共分十五部分,四百三十二条。第一部分二十六条,为国联盟约,其余四百零六条是对德和约。巴黎和会的最大政治成果是成立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的成立、《国际联盟盟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诞生,日本和当时的中国都是国际联盟的成员国。
尽管有缺陷,但国际联盟毕竟是倡导和平与“非战”的国际和平组织。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破坏和改变了“一战”后国际政治的“非战”格局和世界历史的和平方向。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际联盟向中国东北派出了李顿调查团。当国际联盟批准《李顿调查团调查报告》,确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性质为侵略,不承认日本蓄意炮制的伪满洲国时,日本则宣布退出国际联盟。日本退出国际联盟的行为,说明日本已决心同当时的国际社会对抗到底。此后,日本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恶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发动太平洋战争。
日本的侵略行为又启发了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国侵占莱茵河西岸不设防区。1936年9月27日,日本同德国和意大利结成法西斯轴心国家,即“三国同盟”。1936年11月25日,日本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结成。此后,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对共产国际的幌子,连续在亚、非、欧三大洲挑起侵略事端,发动侵略战争,全面挑战国际联盟,反对共产国际。
从国际法的角度和德意日发动侵略战争的具体史实,都可以证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就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发出一系列宣言、作出一系列反对日本侵略的决议,都认为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中指出:“满洲事变是瓜分中国为各个帝国主义者的殖民地的开始,是反苏战争的序幕,是世界新的帝国主义强盗战争的初步。”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侵略波兰,当时和现在都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但是,毛泽东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9月14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大会上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并断定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毛泽东指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早已开始了,已经打了好几年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从一九三一年开始的,它首先占领东三省,然后又于一九三七年大规模侵略中国。意大利帝国主义则于一九三五年侵略阿比西尼亚。一九三六年德意两国联合侵略西班牙。一九三八年德国占领奥捷两国。在这一时期中,东方与西方,共有五万万以上人口卷入了战争,而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却没有参加。因此,我们称这一时期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的第一阶段。而从现在开始,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战争的现在开始,则称之为第二阶段。”
毛泽东关于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论述,至今仍然闪烁着远见卓识的理论光芒。
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联首先加入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联不仅打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枪,而且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由于东北抗日义勇军在1933年初大部溃败,在当时世界上,只有东北抗联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
东北抗联不但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并最终取得胜利,而且率先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935年7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提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中国共产党积极响应,建立以东北抗联为标志的全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早在一年前就开始酝酿、筹备。所以,在1935年7月正式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根据这次大会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给东北发来了《六三指示信》,要求在东北建立全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北各地党组织在接到这一指示后,开始贯彻落实。1935年6月30日,东北反日总会、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发表《为华北事变告东北同胞书》,主张:“要联合世界上对我们中国人民抗日革命战争表善意中立和同情的国家和民族,以结成国际上抗日的联合战线。”1936年2月20日,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中,东北抗日联军宣布:“愿与反帝国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友好提携,同时与目前在国际政策上对日寇立于反对地位,例如英、美、法等及其他反日国家均为我联军所同情,互为赞助。”这两个宣言表明东北抗联已经事实上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东北抗日战争已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强调,东北抗联是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包括中国在内,共有越南、法国、菲律宾、意大利、保加利亚和希腊等十二个国家的共产党组织了游击队,进行反法西斯战争。虽然各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时间受限于法西斯国家的入侵时间,但是,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的无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联在道义、物资、军事和情报等多方面履行国际主义义务
1931年至1939年的八年里,东北抗联一直是孤军奋战,单独进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单独进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孤军奋战的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联还以弱势的实力,主动支援苏联、苏军和外蒙军,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这在国际共运史上是罕见的逆向国际主义援助。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发出《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向全国发出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伟大号召。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份宣言里,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反对进攻苏联、拥护苏联”的口号。
此后,中共中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和中共满洲省委、共青团满洲省委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决定,如《一二六指示信》《五一五决议》《六三指示信》《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和《新提纲草案》等,都有“武装保卫苏联”的国际主义内容。
在十四年抗战中,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联共作出了二十四个方面的国际主义贡献,可以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道义声援。包括自始至终提出“武装拥护苏联”的口号,作出成立“苏联之友”“拥护苏联委员会”“反对大战委员会”等群众组织的决议。发动各地党团组织和群众参与反对日本和伪满洲国吞并北满铁路的斗争。反对日本关东军利用反动白俄团体和分子从事反苏活动。对苏联与法西斯德国于1939年8月23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条款给予理论上的、政治上的理解与支持。最新发现的杨靖宇工作笔记对这一条约予以积极评价。
第二类是物资支援。向苏联捐款。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由特委委员纪儒林提议,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缴获的两张德国纸币(一张是一千马克,另一张是十万马克)通过中共南满特委交通送到中共满洲省委,捐赠给苏联。救助苏军飞行员。1935年9月7日上午,一架苏军战斗机因为大雾迷航,迫降在黑龙江饶河东北抗联七军前身饶河反日游击大队驻地附近的农田里。两名苏军飞行员通过当地农民找到游击队,请求帮助。大队长李学福和政委崔石泉马上派出两个连七十余人赶往事发现场,帮助两名苏军飞行员卸下两门机关炮;然后又发动群众砍木柴,将飞机烧掉。1936年1月17日,李学福和崔石泉派8名指战员送苏联飞行员回国。提供战略物资。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向苏联远东军提供日本军用地图、探照灯、镜泊湖水电站测量镜和器材、图书等。1939年6月,赵尚志率队在汤原北部袭击了日本关东军武装测量队,俘虏了日本技师,缴获了测绘报告、测绘仪器、新式瞄准器、测距仪和测绘地图,派人送往苏联。
第三类是军事支援。1939年5月,诺门罕事件爆发后,东北抗联第一、第三路军在各自游击区向日军展开进攻,直接在军事上支援、配合苏军。中共北满省委和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把支援配合诺门罕事件,写入了三路军的历史,并特设“日蒙战争中的第三路军部队的英勇活动”“在群众中给日寇进攻外蒙古共和国的回答”两个小目。东北抗联战略转移至苏联远东地区后,派多支小部队返回东北为苏军作战略侦察活动,向苏联提供了大量军事情报。据不完全统计,从1941年春到1943年夏,东北抗联派遣的小部队三十余支,累计人数在三百人以上。以张中孚为代表的近三十名抗联指战员在搜集情报中光荣牺牲。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东北抗联指战员为苏军当向导,对苏联迅速打败日本关东军发挥特殊作用、作出重大贡献。
第四类是为苏联、苏军做情报工作。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党组织所属党员及其家属就为苏联和苏军做情报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为满足苏联、苏军对日情报需求,东北党组织把一批党员干部和爱国青年派往苏联接受半年左右的情报工作训练。然后派回东北或关内,加入或组成新的情报小组,大量收集日军和伪满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情报;或组成破坏小组,破坏日军的后方战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