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文化—人才三维驱动:党建引领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转型创新的灵山实践”获2025年度交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创新案例
时间:2025-07-31 | 来源:
2025年7月29日,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灵山高速公路运营分公司申报的“产业—文化—人才三维驱动:党建引领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转型创新的灵山实践”案例,经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组织征集,被收录于2025年度交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创新案例。
该案例以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产业—文化—人才”三维联动模式,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引领发展” 理念,契合交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创新的实践方向。
在科技革命和高速公路行业变革背景下,该案例依托地方荔枝产业优势,积极解决智能设备应用带来的人员转岗再就业问题,在人才引进、使用、培养、激励等方面探索创新举措,展现了高速公路国有企业在推动产业变革与促进就业中的责任担当。
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会长杨咏向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灵山高速公路运营分公司代表颁发了案例相关牌匾和证书。
“产业—文化—人才”三维驱动:党建引领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转型创新的灵山实践
前 言
本案例是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灵山高速公路运营分公司《2025年党建“举旗·奋进”五项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中“育人工程”的研究项目,以广西灵山荔枝主题服务区为研究范本,以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2025年“1245”工作思路为研究依据,试图将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与服务区经营管理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理论支撑
(一)应对就业替代:探索人力资源转型新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高速公路领域的深度应用,传统收费、养护等岗位面临被替代压力,如ETC的普及导致收费员转岗。灵山服务区通过创新人力资源开发路径,为被替代人员提供转岗通道,化解结构性失业风险,构建人力资源转型缓冲带,确保在产业变革中实现平稳过渡,保障就业稳定。
(二)深化就业促进:打造地方特色创业新平台
在消费者对特色化、体验式服务需求升级的背景下,服务区转型为“交通+文旅+商业”综合体,催生了文化体验类、数字商业类、产教融合类等一系列新岗位。灵山服务区依托主题化转型,创造荔枝文化讲解员、IP运营师、直播电商团队、数据分析师、荔枝种植培训师、研学活动策划等新职业,打造新职业孵化平台,为就业市场注入新活力,满足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
(三)强化党建引领:挖掘人力资源开发金点子
高速公路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产业变革与就业促进方面发挥着关键的引领作用。国有企业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资金支持,能够为服务区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优势,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吸引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服务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此外,高速公路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通过推动服务区的产业变革与就业促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二、实施路径
(一)人才结构重构:从“操作型”到“价值创造型”
稳就业:承接技术替代产生的富余劳动力,创造文化讲解、电商运营等新岗位。灵山服务区承接技术替代产生的富余劳动力,通过岗位转化,从一线收费员中遴选人员,经直播营销、客户服务培训后,转型为“荔枝文化推广员”“电商主播”“微型服务站销售员”;同时,联合地方农业部门开发“荔枝种植+文旅服务”课程,帮助员工掌握产业链多环节技能,增强就业韧性,创造文化讲解、电商运营等新岗位,实现稳就业目标。
提效能: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撑服务区业态创新与价值重塑。灵山服务区通过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服务区—地方院校—农户”三方人才库,定向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组建“荔枝直播团队”,采用项目制用工,探索共享经济下的就业新模式。同时,开发“灵荔云”平台,实现岗位需求—技能培训—绩效管理全流程数字化,提升人才效能,支撑服务区业态创新与价值重塑。
促融合:以人力资源为纽带,推动“交通+农业+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灵山服务区以人力资源为纽带,通过人才结构重构,推动“交通+农业+文旅”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创建多元业态,为被替代人员提供转岗通道,化解结构性失业风险;依托主题化转型,创造新岗位,满足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通过“产业赋能人才、人才反哺产业”的闭环机制,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协同发展。
(二)培养机制创新:三元融合赋能体系
灵山服务区创新培养机制,构建“产教融合+文化赋能+数字赋能”三元融合赋能体系。
一是产教融合。探索与灵山县荔枝协会共建“荔枝产业学院”“荔枝微型服务站”,定制《服务区经营管理》《农产品电商》课程;推行“1周课堂+2周实践”工学交替模式,强化实操能力,为服务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文化赋能。开发“千年荔乡”文化认证课程,提升员工地域文化认同感;依托灵山荔枝品种示范园,设立“荔枝工匠工作室”,传承古树养护等非遗技艺,以文化赋能人才,提升人才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
三是数字赋能。引入VR技术模拟客流量高峰服务场景,开展应急演练;通过“灵荔直播”实战平台,孵化员工创新创业能力,以数字赋能人才,提升人才的数字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激励机制突破:共享发展成果
灵山服务区突破传统激励机制,构建共享发展成果的激励机制。
绩效捆绑。将服务区营收增长与团队绩效挂钩,设立“荔枝销售创新奖”,激励员工积极参与服务区的经营和发展,提升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长期激励。核心骨干参与荔枝衍生品IP分红,激发持续创新动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职业通道。建立“微型服务站负责人—服务区经理—片区经理—集团文旅板块负责人”晋升路径,为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促进服务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成效
首先从降本增效来看。传统服务区一般有单一岗位约10至15人,而推行灵山模式可以带来显著成效,新增岗位30至40个,直接吸收了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富余一线人员,分流了部分运营企业人员,为企业的降本增效贡献了力量。
其次从人才结构来看。传统服务区人才结构中高中以下学历占85%,而推行灵山模式可以带来显著成效,大专以上人才占比可以提升至80%,人才结构得到优化,为服务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再次从经济价值来看。传统服务区年营收一般不超过500万元,而推行灵山模式可以带来显著成效,荔枝主题营收有望突破800万元,经济价值大幅提升,为服务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最后从社会效益来看。传统服务区同质化服务严重,而推行灵山模式可以带来显著成效,以此申报“全国交旅融合示范点”及缪斯设计奖(国际奖项协会(IAA)创立,是全球设计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素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铂金奖是其最高级别荣誉。),社会效益显著提升,为服务区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理论启示与实践价值
灵山服务区的“产业—文化—人才”三维驱动实践,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转型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启示。通过构建人力资源转型缓冲带、打造新职业孵化平台、强化国企党建引领,实现了产业变革与就业促进的双轮驱动;通过人才结构重构、培养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突破,实现了人力资源驱动的服务区创新模型;通过就业提质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实现了服务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实践证明:人力资源创新是交通服务区从“功能载体”升级为“经济引擎”的核心驱动力。
党建引领下灵山服务区的“产业—文化—人才”三维驱动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探索价值。
一是为交通行业提供就业转型样本。探索出“技术替代岗位—业态创新吸纳—技能升级适配”的可持续路径,呼应习近平总书记“把握科技创新与稳定就业平衡点”的指示,为交通行业的就业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二是创新国企人力资源开发范式。通过“产业赋能人才、人才反哺产业”的闭环机制,实现李克强总理“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的政策要求,创新了国企人力资源开发范式,为国企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是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引擎。以服务区为枢纽,将高速公路客流转化为农产品消费力,将地方资源转化为人才吸引力,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引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五、总结
广西灵山荔枝主题服务区的“产业—文化—人才”三维驱动实践,是一次有益的转型创新实践。通过构建人力资源转型缓冲带、打造新职业孵化平台、强化国企党建引领,力求产业变革与就业促进的双轮驱动;通过人才结构重构、培养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突破,实现人力资源驱动的服务区创新模型;通过就业提质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实现服务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实践探索不仅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转型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启示和实践价值,也为交通行业的就业转型、国企的人力资源开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中共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灵山高速公路运营分公司委员会
2025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