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成功开展敌后游击战

时间:2025-07-17 | 来源:河北共产党员网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是华北敌后抗战主战场之一。河北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运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和游击战思想,灵活采用伏击、围歼、袭扰、破交等战术在广袤的太行山区和华北平原开展敌后游击战,还创造性发明了独具特色的游击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在毛泽东的提议下,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同时确立了“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标志着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正式形成。

白洋淀雁翎队里的“土坦克手”在冰上出击

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八路军3个师向太行山区挺进,依靠广大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建立、巩固和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9月,115师首战便取得平型关大捷,打破侵华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1937年10月,120师取得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同月,129师夜袭阳明堡机场,毁伤敌机20余架,消灭敌守备队100余人,有力地配合了正在进行的忻口会战。此后,八路军在开辟晋察冀、太行山根据地的过程中,延续游击战法,一仗比一仗打得漂亮。

1938年3月31日,129师在河北涉县至山西黎城间的邯长公路上对日军发动了一次伏击战。此战由129师副师长徐向前指挥,战场位于地形险要的响堂铺河谷地带,公路南北两侧分别为悬崖与起伏高地,利于隐蔽夹击。

当日凌晨,129师冒雨赶到响堂铺,伏击部队和打援部队提前埋伏好。上午9时许,日军第14师团森本、山田两个汽车中队180余辆汽车进入伏击圈,徐向前下达攻击命令,八路军以密集火力压制日军,随后发起冲锋展开白刃战。经两小时激战,毙伤日军400余人,击毁汽车181辆,缴获大批武器物资,黎城、涉县援敌亦被成功击退。

至此,129师在游击队配合下先后取得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三次大捷,共歼灭日军2000余人,粉碎了日军打通邯长大道的计划,对开创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起了关键作用。

1939年10月,日军调集2万余人,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冬季大“扫荡”。11月3日,晋察冀军区集中3个团在涞源雁宿崖设伏,歼灭日军辻村宪吉大佐所部500余人。4日,日军旅团长阿部规秀亲率1500余人,前往雁宿崖“报仇雪恨”。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利用日军求战心切、孤军深入的有利时机,以小股部队袭扰迷惑日军,引诱日军进入黄土岭以东的狭谷内,然后集中6个团的兵力发起攻击,日军伤亡惨重。黄土岭战斗共歼灭日伪军900余人,并击毙所谓“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这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日军被击毙的级别最高的指挥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决心。

八路军开展的山地游击战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山区扎根,平原游击”的防御体系,为平原地区抗战提供了稳定的后方依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造性地开展平原游击战

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方针时,明确强调此方针包含平原地区发展游击战的可能性。他认为,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资源丰富,若能依托群众支持,同样具备开展游击战争的条件。

基于这种认识,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毛泽东便派遣红军团长孟庆山到冀中平原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不到一年时间就组建了号称“十万大军”的河北游击军。1937年10月,吕正操(中共地下党员)率东北军691团脱离了国民党53军,在晋县小樵镇宣布改称“人民自卫军”,坚决北上抗日。河北游击军和人民自卫军与地方党组织合作发动群众,消灭土匪武装,先后建立了深泽、安国、安平等18个抗日县政府,并于1938年5月正式成立冀中区政治主任公署,开辟了首个平原抗日根据地,证明了毛泽东平原游击战思想的可行性,为其它地区开展平原游击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自1937年11月起,八路军129师先后派出先遣支队、东进纵队和骑兵团进入冀南地区,协同中共冀南特委发动人民群众,探索开展平原游击战争。1938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令八路军三大主力分别向河北和山东的平原地区挺进。129师主力在徐向前、陈赓的率领下,相继进入冀南地区。经过数百次战斗,消灭日伪军7万余人。到1938年8月,冀南地区有51个县建立了抗日政权,冀南政治主任公署宣告成立,冀南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八路军在巩固冀南、冀中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通过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打出了八路军游击战的威风。

1939年1月,日军出兵3万对冀南地区进行大“扫荡”,企图消灭129师主力,摧毁冀南抗日根据地。129师各部采用灵活的游击战术,先后取得了邢家湾阻击战、大杨庄突袭战的胜利。

2月10日,129师386旅在陈赓的指挥下,在邱县香城固村成功实施了一场平原伏击战。陈赓先派骑兵连夜袭威县诱敌,将日军安田中队200余人引入天然洼地形成的伏击圈。经8小时激战,击毙日军250人、俘虏8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此战创造了平原反“扫荡”作战的光辉战例,被刘伯承誉为“模范诱伏战”,极大鼓舞了冀南军民的抗战士气。此后,129师在冀南地区机动作战20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计划。

在冀南进行反“扫荡”作战的同时,贺龙率120师主力于1939年1月25日到达冀中地区,同冀中部队并肩开展游击战争。2月2日,120师716团在曹家庄毙伤日伪军150余人。2月4日,在大曹庄战斗中,又毙伤日伪军300余人,缴获物资80余车。3月18日,日军集中9000余兵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对肃宁、任丘、文安、大城发起围攻,企图歼灭120师主力。120师和冀中部队跳出敌军合击圈后,相机打击敌人,作战35次,毙伤日伪军900余人。4月23日,120师主力在冀中部队配合下,由贺龙亲自指挥,在河间县齐会村,将日军吉田大队800余人包围,激战两昼夜,毙伤日军700余人,缴获大量军械物资,创造了平原歼灭战的光辉范例。

八路军通过开展平原游击战,在华北平原创建了抗日根据地,成功地牵制并有效地耗损了大量日军,迫使日军陷入“处处设防、兵力分散”的被动局面,为持久抗战赢得了广阔的战略空间。

独特游击战法创造战争奇迹

华北人民在配合八路军开展游击战过程中,灵活运用毛泽东游击战思想,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发明了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独特的游击战法,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冀中军民通过地道构筑了巩固的“地下堡垒”。从1939年起,冀中根据地挖掘出总长超1.2万公里的地下网络,许多地方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地下立体工事体系。地道内设卡口、翻板、防水门,洞口隐蔽于锅台、水井等生活设施,配合地面射击孔形成“地下长城”。1942年北疃村战斗中,游击队依托地道击毙日伪军300余人。1945年冉庄军民以地道为依托,击退日伪军三次大规模进攻,毙敌57人。地道战迫使日军陷入“地下冀中”的泥潭,华北日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也哀叹其“难以剿灭”。

威震敌胆的地雷战,发源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民兵们就地取材,利用铁器、玻璃瓶、陶器等装填炸药土法制造地雷。地雷埋放的地方也是无处不在,只要日军能到哪里,地雷就埋在哪里、炸在哪里。新乐爆炸英雄李混子就是用地雷炸铁轨、炸火车,让日军人仰车翻。阜平爆炸英雄李勇发明了“枪雷结合战法”,把敌人引入雷区,然后开枪射击,使敌人惊慌乱窜,纷纷踩响地雷。1943年北岳区反“扫荡”作战中,李勇爆炸组通过灵活埋雷,创下了单次歼敌36人的记录。冀中军民还大力推广“爆炸运动”,仅在1943年上半年便用地雷毙伤日伪军千余人,日军惊呼“进村如临深渊”。

操练中的晋察冀边区民兵自卫队

针对日军的“囚笼政策”,华北军民发动了大规模交通破袭战。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晋察冀军区动员几十万群众破坏铁路78公里、公路1894.5公里,使日军机械化部队的交通陷于瘫痪。冀中军民还开展了拆城破路、改造平原地形的群众运动,拆除了蠡县等24县的城墙。同时,平毁平大、津保公路,将贯通各村的大道挖成宽约2米、深约1米,只能走大车、不能走汽车的道沟。这些道沟不仅削弱了日军机动性,还可作为战壕,掩护游击队打击日军,成为牵制日军兵力、消耗其资源的关键手段。

水上游击战主要是在水域广阔、河渠纵横的白洋淀地区开展的。水上游击队(也称雁翎队)的队员都是白洋淀一带的渔民猎户,他们水性好、善驾船、枪法准,依托芦苇荡、荷花淀及沟渠河叉,打击日军的水上运输。从1939年秋雁翎队成立到抗战胜利,队员从3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他们在水面上打鬼子、端岗楼、除汉奸,历经大小战斗7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千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而自身伤亡却很少,被认为是游击战中的奇迹。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创新,正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实践。这些游击战以弱胜强,积小胜为大胜,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不仅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了中国智慧。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