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广东山东江西云南广西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5-07-11 | 来源:综合自深圳交通、江西交通、广西交通、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广东】进展+1!这条城际铁路首条隧道贯通

城际铁路的站台像地铁

但速度却像高铁!

是许多有跨城出行需求的宝子

必不可缺的交通方式之一

最近,大湾区的重要城际铁路

穗莞深城际前皇段

有好消息传来,速速查看

☟☟☟

日前,穗莞深城际前皇段项目二工区右线盾构区间顺利贯通,这是穗莞深城际前皇段首条贯通的盾构隧道。

施工期间,为保障盾构机安全高效掘进,项目根据地质勘探结果,提前对不良地层进行加固处理,掘进过程中通过超前地质雷达扫描预知地质情况,复杂地层采用“地面+洞内”超前注浆,实时监测分析地层数据及推进参数变化,以信息化手段动态优化掘进参数。

知多D

穗莞深城际前皇段线路起于穗深城际前海站(不含),止于皇岗口岸站,正线全长约21.2公里,动走线长约3.2单线公里。全线地下敷设,设超级总部站、皇岗口岸站2座地下站及中心公园存车场1处,线路设计速度160公里/小时。

穗莞深城际前皇段是大湾区城际铁路网广深主轴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建成后,将有利于促进城际客流与市内通勤客流“公交化”,对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轨道骨干网络、助力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东莞滨海新城等重点发展片区快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等到穗莞深城际前皇段建成

深莞惠三市之间的出行

将会更方便

狠狠期待住了!!

【山东】董梁高速公路临沂段天马山隧道双线贯通


7月9日,董梁高速公路临沂段重点控制性工程——天马山隧道左洞顺利贯通,标志着天马山隧道双线实现贯通。这是董梁高速公路全线第一条实现双线贯通的隧道,为董梁高速复杂地质隧道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标志着董梁高速公路临沂段建设全面“提速”。

据悉,董梁高速公路临沂段是山东省“十二纵八横十一射”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全长94.3公里,投资概算147亿元,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途经沂水县、蒙阴县、沂南县。项目建成后,临沂北部地区到青岛的通行时间缩短1小时以上。该项目的建设,对完善全省高速公路路网布局、构建临沂“五纵五横”高速公路网、发挥路网整体效益、适应交通量增长、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安全抵达!628吨“巨无霸”现身江西高速

7月10日

在省交通运输执法局的统筹协调和

该局一支队、四支队全力护航下

一辆车货总重628吨的

“巨无霸”运输车

从进贤县军山湖收费站出发

安全抵达上饶新投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据了解,此次运输的货物为发电机定子,车货宽5.9米、高4.95米、长98米。护送中,交通运输执法部门采用“安全领驶+跟车护航+重点预警”的模式进行接力领航和护送保障,在各高速公路枢纽、服务区、收费站匝道等重点路段部署预警管控和车辆救援力量,累计投入交通运输执法车辆及车辆救援装备18台,人员60余人次,全程保障大件运输车辆的通行安全。

此次超大型设备护送任务圆满完成

实现了“零事故、零滞留”目标

有力保障了国家重点能源项目建设

为全省重大装备运输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云南】向“新”而行 以“智”提质 云南首个高原山区智慧梁场投产

近日,云南省首个高原山区智慧梁场示范项目——云南交投集团云岭建设有限公司师丘高速第二总承包部智慧梁场建成投产,标志着高原山区公路梁场智能化迈入新阶段,为山区桥梁建设开辟了一条科技赋能的新路径。

因地制宜:创新突破的云南方案

师宗至丘北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路线长约30.476公里,沿线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红线分布范围广,桥隧比高,不具备线外梁场选址条件。尤其是控制性工程10公里桥梁群,沿河谷分布,桥梁间多以短路基衔接,场地空间局促,总设计梁板2261片,其中岭黑大桥至纳达大桥段设计桥梁21座(单幅计),989片箱梁更是需要在9个月的工期内全部预制完成。按照传统的建设方式,需要三个梁场才能完成箱梁预制,而现场仅有440米长的路基可用于一个梁场的建设,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引进和应用新质生产力,成为了唯一破局之道。

传统的梁场占地面积大、投资规模大、复垦难度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降低生产质量和效率等问题。为突破困局,云南交投集团云岭建设有限公司师丘高速第二总承包部的建设者们在“巴掌大”的工作面上开展技术攻关,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在唯一具备条件的17.2亩路基挖方处建设智慧梁场,并采取多项措施,确保智慧梁场满足“零纵坡、全直线、快运输、高耐久”的场地建设需求。建设者们不惧挑战、日夜奋战,仅耗时3个月的时间,智慧梁场从无到有、拔地而起,打破了智慧梁场对大面积平整场地的依赖。

智慧梁场:技术驱动的效率革新

师丘高速第二总承包部智慧梁场,如 “超级工厂”一般,正改写着传统桥梁的建设模式。梁场内部,钢筋加工、移动箱梁模板台车、混凝土浇筑、智能蒸养等多个功能区有序排列,工序衔接“一气呵成”。整个制梁过程无人运输、上料,只需工人简单操作设备、发布指令。

师丘高速第二总承包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梁场钢筋加工采用立式钢筋弯曲中心,相较于传统钢筋加工,高度自动化的操作将需要的7人作业缩至3人,减员57%;在毫米级精度下,制筋效率提升3至5倍。同时,运用自制焊机移动桁架,在满足自由加装挂钩、线槽等配件的同时,还具备收纳焊枪、电缆线或其他常用辅助工具的功能,极大提升了日常操作的便利性。固定的焊机位置,能有效避免焊机违规放置,并同时减少电缆线缠绕拖地引发的安全隐患,焊工操作效率提升40%以上。

作为国内智慧梁场领域的首创应用,师丘项目智慧梁场的7套整体移动箱梁模板台车,搭载磷酸铁锂电池,台车整体摆脱传统电缆束缚,消除了现场漏电隐患,实现了无间断自由移动,转场效率翻倍;60个附着式高频振动器支持远程分组独立控制,IP65级防水防尘设计使设备损坏率降低80%,可最大程度确保混凝土密实度与施工连续性。模板内侧采用铝合金面板,轻量化特质使模板整备时间缩短一半,高精度的加工工艺使混凝土成型后外观平整、光滑,避免后期修补。模板台车还具备红外线探测系统,实现“遇障即停”,安全系数全面升级,有效保护了施工人员及设备的安全。

据介绍,在同等规模下,传统梁场一个月只能生产约43片预制箱梁,而智慧梁场可以月均生产100至120片左右,制梁效率提高至少45%。与效率同步提高的还有梁板的外观质量,每一片梁基本都能达到“镜面效果”,且钢筋保护层合格率稳定在98%左右。此外,智慧梁场的室内作业模式,有效克服了天气对施工的影响,保障了施工进度的稳定性,助力高速公路建设“加速度”。

绿色建造:生态与效益的双赢

智慧梁场内,地上交错布局的“火车轨道”清晰可见,浇筑成型后的箱梁坐上“小火车”进入“桑拿房”,中控系统根据电脑设定的温度、湿度、时间自动对箱梁表面进行蒸养。

在“桑拿房”内,无论外界天气如何,箱梁都能享受到适宜的养护条件。作为“桑拿房”的生物质智能蒸养窑,其搭载的PLC控制系统将温湿度误差控制在±2℃与90%以上,14-16小时即可达到传统工艺7-14天的养护效果;蒸养窑采用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作燃料,配合蒸养窑的循环热流设计,热能利用率提升30%以上,能耗较传统蒸汽锅炉降低约40%、用电成本减少约50%、碳排放减少约70%,绿色与效率兼备。其生物质能源利用模式每年可消耗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约9000余吨,年碳减排约13000余吨,相当于种植1063.37棵树的碳减排量。蒸养窑一键启动全流程养护,自动恒温,无需人工值守;搭配窑门自动启闭装置与轨式台车运输系统,实现梁体进出窑的无人化操作,全流程无人化操作减少60%人工,养护数据实时上云,质量追溯一目了然。

在智能开模区,通过智能液压系统控制开模动作,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可以精确地控制开模速度、行程,均匀分布开模力量,避免模板因受力不均导致的模板变形或损坏,规避传统人工暴力拆模的弊端,极大保证了模板的使用寿命和箱梁的成型质量。高度自动化的开模能显著减少人工需求,降低人工作业强度,最大程度减少安全生产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梁场搭载了数字孪生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BIM技术、大数据分析三大技术的深度融合,1:1构建梁场数字虚拟模型,实现原材料进场到箱梁生产架设全流程数据记录与智能管控。管理人员可远程监控设备状态、生产进度、质量数据,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通过模拟仿真功能,对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仿真预演,优化决策;基于历史数据与算法模型,可实现设备故障预测开展预防性维护,进而减少停机损失,通过材料消耗趋势提供调配参考,合理匹配生产要素,让管理效率呈指数级提升。

创新引领:山区公路建设的新标杆

师丘高速项目智慧梁场的建设,不仅是一座梁场的技术升级与创新实践,更是对山区公路建设行业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与引领,为山区桥梁建设开辟了一条科技赋能的新路径。

在智慧梁场里,989片箱梁正以每天4片的速度高效产出,向着256天工期目标稳步推进。与传统模式相比,这里实现了“三降三升”,即“安全事故率降、生产能耗降、人力成本降;生产效率升、质量合格率升、管理效能升”。作为高原山区公路智慧梁场新标杆,它为传统交通建设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与示范,推动山区公路建设行业朝着更高效、智能、绿色的方向迈进。

有了智慧梁场等“四新技术”的“加持”,师丘高速的建设“进度条”持续刷新。截至6月27日,师宗至丘北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路基工程完成81%;桥梁工程完成58%;隧道单洞长21.79公里,完成92%,累计完成产值44.2亿元,占比总造价的77%。师丘高速这条滇东的南北纵向运输大通道,是云南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对加快沿线旅游开发、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广西高速公路无人机巡飞集群基地建成并试运行

崇山峻岭间,无人机如灵巧的“空中医生”,为跨江大桥进行毫米级精密“体检”;夜幕降临时,它们化身不知疲倦的“哨兵”,穿透黑夜紧盯滑坡险情;繁忙工地上,秒级回传的安全信息成为施工人员的“护身符”……近日,广西高速公路无人机巡飞集群基地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这一幕幕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在广西57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上演。

车载无人机在高速公路上巡检边坡桥梁。

该基地的试运行

标志着广西正在编织起一张

覆盖全域高速公路的“低空天网”

开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的新篇章

部署在建设项目现场的无人机。

该基地由广西交通投资集团下属广西计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创新应用“集群化部署+AI智能管控”模式,依托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及沿线设施,系统布设固定式智能起降场站和车载机动式响应平台。而指挥这一切的“空中大脑”——无人机综合管控平台,则运用人工智能的力量,对庞大的无人机集群进行统一调度、智能规划,可开展自动巡检、抛洒物识别、施工管理、拥堵治理、交通事故识别、边坡灾害监测等六大场景的智能化应用。

无人机综合管控平台。

在这张“天网”的守护下,高速公路的日常管理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与智能:

自动巡航中,AI算法能瞬间识别路面抛洒物,精准定位交通事故现场,让隐患无处遁形;

搭载红外夜视、50倍高清变焦的无人机,无惧黑夜,可飞越固定摄像头盲区,沿桥墩捕捉裂缝,紧盯易滑坡边坡,成为灾害预警的“前哨”;

在施工路段,无人机化身“空中监理”,实时回传画面,确保安全规范;

面对交通拥堵,高空视角提供全局态势,助力疏导决策。

目前,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已在南宁、钦州、崇左、桂林、百色、玉林等8个地市部署固定式机场和车载无人机。硬件基础结合集成了AI路径规划、自动避障等尖端技术的管控平台,共同构建起覆盖高速公路“建、管、养、运”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应用体系。

无人机应用在高速公路应急演练现场。

未来,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将围绕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试点任务,充分发挥广西计算中心低空智能装备以及平台研发技术优势,以服务高速公路为核心,依托路网、服务区、物流园等资源,持续深耕低空经济产业,建设中转枢纽、开通低空航线,将应用场景拓展至农林植保、国土监测、低空快速物流、智慧城市配送、森林防火、大型活动保障等广阔领域,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