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来自1958年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5-07-01 | 来源:辽宁日报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仿佛是近年才因考古发掘走入大众视野的“新发现”。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58年,吉林大学历史系师生便组成调查队,深入这片密林,开启了系统勘探。

1958年7月,正值暑假,吉林大学历史系25名师生奔赴磐石县,开展为期26天的文物普查工作。彼时,距离抗战胜利仅过去十余年,众多历史亲历者和见证者仍健在,他们口述的鲜活记忆与实地考古发现相互补充、彼此印证,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红石砬山北沟一处向阳的山腰上,邵鹏文、陈铁健、段景轩、刘于孟、田居俭等师生,在老乡的带领下,发现了一处戗子遗址,这正是当年红军的一处居住地。遗址四周沟壑纵横,林木茂密,天然形成了绝佳的隐蔽环境。而在戗子遗址右前方,有一处山泉,清澈的泉水为红军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障。

遗址被发现时,戗子已颓塌,屋顶被杂草灌木层层覆盖。屋内可见一铺石炕,灶膛及炕洞内仍留存着灰烬痕迹。关于这处戗子的建造与毁弃时间,已无从考证。但其残存的结构与遗迹,为后人清晰还原了抗联艰苦的居住条件。

在对戗子遗址的调查过程中,出土了30余种文物,涵盖战斗器械和生活用具等多个方面。洋炮筒与土枪铁箍的出现,直观地表明抗战初期红军使用的武器极为简陋。为了坚持抗日,战士们不得不依靠缴获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遗址中出土的军用刺刀、步枪零件以及牛皮子弹盒残片,便是有力的证明。面对子弹供应不足的难题,红军制定了“三不打”原则:看不见不打、够不上不打、打不着不打。每次战斗结束后,战士们还必须将用完的子弹壳全部捡回,以便重新制造使用。

出土的生活用品同样耐人寻味,在锅、碗、水壶、牙刷、破布棉絮等日常用品之外,还发现胶鞋底与印有“生发油”字样的破瓶。据当地老乡回忆,胶鞋作为当年“配给”的物资,抗联战士根本无法获得,全靠老百姓代买,然后通过其他途径交给抗联。这说明了抗联因为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够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