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冯江华:推动“AI+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中国高铁装上“超强心脏”

时间:2025-03-12 | 来源: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湖南日报、美丽株所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冯江华带着精心准备的提案步入人民大会堂,秉持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履行职责、建言献策,既以匠心精神勇攀科研高峰,又以委员担当践行履职初心,在双重角色中展现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追求。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湖南日报等媒体均刊发报道了冯江华委员的履职实践。

冯江华委员——

“提建议要有可行性分析”

人民日报记者 孙超

夜深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冯江华仍在字斟句酌,完善提案。他反复念叨一个词——“可行性”。

投身科研一线30余年,他主持或参与了“和谐号”“复兴号”等高速动车组的科研攻关。2024年12月,运营时速400公里的CR450动车组样车正式发布。负责其中牵引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研发的,正是冯江华委员带领的团队。在他看来,“创新是大胆想象与严谨思维的完美结合,只有在坚实的逻辑基石上,才能筑起通往未来的桥梁。”

做科研十分严谨,委员履职亦是如此。冯江华委员说:“提建议要有可行性分析。唯有充分论证,才能真正推动解决问题,实现‘纸面’走向‘地面’、‘建议’变成‘满意’。”

为此,他总是与调研对象充分沟通,反复推敲每一条提案、建议内容。他精心撰写的多份提案、建议,均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

冯江华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对于既懂工业、又懂信息技术的数字工匠,技能培养和成长路径还不明确。他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企业试点建立层次分明的岗位能力评价、认证体系。为验证可行性,他观摩研究了一些地方举办的数字工匠竞赛,并组织同事进行“头脑风暴”,给他的建议找“破绽”。

“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委员履职,都要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经得起检验。”冯江华委员说。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

冯江华委员——

AI挺进智造深水区,打造产业发展新范式

科技日报记者 薛岩

“您用DeepSeek吗?”“DeepSeek这样的中国大模型能摆脱算力‘卡脖子’难题吗?”“如何进一步规范大模型应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DeepSeek火爆出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可以说,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和社会创新的强大引擎。

然而,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并非坦途。算力成本不断攀升、模型的可解释性与可信度不足、数据泄露、数据污染与投毒等都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议题也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广泛热议。

推动技术与工业场景高度适配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制造业、零售业、电信行业和医疗健康等四大行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采用率均取得较快增长。

然而,尽管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各行各业中展现强大动力,其在深度应用中却面临诸多挑战。

“传统制造业对人工智能的可靠性、安全性、准确性有较高要求,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可解释性与安全性方面还有待提高。”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冯江华委员说。

作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领军企业,近年来,中国中车持续推动数智转型,使得研发制造迈上了新台阶。

“为了更好地提高作业效率,提升运维质量,我们在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场景下应用了一款基于视觉的列车巡检机器人。”冯江华说。不过,现有视觉算法对复杂工况的适应性不足,这造成机器人的检测准确率仅维持在95%—99%。冯江华表示,因为涉及列车运行安全,目前在关键部件检测环节仍然保留人工介入机制。

“制造业细分领域较广,具有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流程,以及较强的专业性。这要求大模型必须首先完成垂直类别的训练,实现与应用场景的紧密融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委员认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制造业领域中的应用,首要任务是实现技术与工业场景的高度适配。

在冯江华看来,构建自主的技术生态是促进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深度融合的关键。他认为,一方面,要持续推进国产基础大模型、自主算力集群及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核心技术发展;另一方面,要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垂直行业大模型及智能工厂、数字孪生等全场景应用,推动基础大模型与行业需求双向赋能,形成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的闭环生态。

搭建行业数据共享平台

目前,我国国产大模型数量已超200个,覆盖广泛行业领域,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3月,我国已有117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

数据是大模型的重要“食材”。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会产生多种类型的数据,包括研发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生产制造数据、售后维护数据、质量检测数据等。“但由于数据分布在不同的系统和设备中,导致行业大模型推广困难,难以部署。”冯江华说。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佛山市政协副主席唐冬生委员也表示,制造业的数据来源多样、数据标准化程度低,导致大量优质工业数据无法有效流通和利用,正在制约制造业垂直类大模型的发展。

“AI赋能数智化,还需要解决数据数量和质量问题。”赵晓光说,要在制造业场景中积累高质量数据,并不断优化大模型技术,让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冯江华还建议,要构建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从技术、制度、人员等多方面保障数据安全,消除企业数据隐私顾虑。

“搭建行业数据共享平台也很重要。”冯江华说,要鼓励企业打通内部数据链路,提升运营效率,引导上下游企业安全共享数据,为行业大模型提供数据支持。

事实上,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瓶颈,国家已经陆续采取行动。例如,3月1日,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开放登记首日,已有医保、气象、自然资源等多类国家级公共数据上线。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广东等地依托国家平台也开展了登记工作。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科技日报》AI两会大家谈

冯江华委员——

为中国高铁装上“超强心脏”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佳俊 黄欣然

王为薇 黄晗 张璐 通讯员 刘星星

“时速可达400公里!在世界又树立一个新标杆!”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冯江华接受采访时骄傲地向记者介绍,2024年12月29日,CR450动车组样车在北京发布,首次实现了大功率永磁牵引等技术在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上的创新应用,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国际领先。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CR450动车组的成功研发,正是得益于全方位的技术创新。

为了让CR450动车组拥有更强劲“心脏”,冯江华和团队反复试验,最终决定采用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然而,这并非易事——永磁牵引传动系统在高速牵引领域存在反电势超压限速、系统强电磁干扰、动力盲启冲击等难以逾越的挑战。

如何破局?冯江华带领研发团队在40多摄氏度的实验室里,进行了数百次模拟试验,发明了高速主动弱磁控制技术。“这就好比是给列车的‘心脏’,即永磁电机装上智能调节器,确保电机高效运转。”冯江华进一步解释道,“也就是说,如果把高速列车比作运动员,它可以让运动员在冲刺时依然保持呼吸平稳。”

冯江华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他们就组建了国内首个永磁牵引系统研发团队,提前布局打造极致效率和力能密度的新一代高速牵引动力,与国际同行同步竞争抢占制高点。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冯江华十分关注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的融合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下的职业重构问题:“希望加快开展‘人工智能+制造’的行动,在新一轮智能产业革命中占据主动,同时也需构建有效的就业保障体系,缓解技术替代短期冲击。”

△《湖南日报》2025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