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再到东北,作出新部署并首次提到一个关键词
时间:2023-09-11 | 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到东北。
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考察。9月7日下午,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在考察调研期间,总书记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在9月7日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本次考察调研有何深意?首次提出的“新质生产力”释放什么信号?总书记对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又作了哪些新的部署?
一场意义重大的座谈会
党的二十大作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主持召开的这场座谈会,也由五年前的“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演进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
9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东北地区,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亿多人口,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也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在国家发展全局中至关重要。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期间,专门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发言。总书记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2018年金秋时节,总书记再次专程来到东北,从黑龙江、吉林到辽宁,四天时间里,展开“大跨度”“跳跃式”考察。9月28日下午,他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总书记不回避问题,明确指出东北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对外开放、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四大短板”;又寄语东北广大干部群众32个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深化改革、破解矛盾,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023年9月7日,总书记赴黑龙江考察期间,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了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他指出,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要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八年间,三场座谈会都开在东北振兴的关键节点。
从长春座谈会提出推动东北振兴“四个着力”,到沈阳座谈会提出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六方面要求,再到这次哈尔滨座谈会强调五项重点工作,总书记在每场座谈会上都作出关键部署。最近这场座谈会谈到的一些关键词,更是折射了总书记对东北振兴的深邃思考和长远谋划。
一个耳目一新的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
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相互关联,信号鲜明、意涵丰富——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总书记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依托科技,依托创新。
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新生产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
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
经济发展从来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持续迭代优化。光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这些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都是从曾经的“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来。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推进布局前沿技术、培育未来产业的动作不断加快。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培育一批新产业集群,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
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一些新的重要部署
这次座谈会的召开,距离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20年,距离上一次座谈会召开5年。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向着中国式现代化进发,总书记对东北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强调。
从发展全局看
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意义在于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要从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的高度来把握。
从空间格局看
“跳出东北看东北”,东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定位,如何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与其他区域板块和区域重大战略对接和交流,推动南北互动、东西交融,是需要重点谋划的发力点。
从自身条件看
东北地区拥有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如何破解矛盾、激发内生动力,如何锻长板、补短板,把优势条件转化为发展新优势新动能,是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方法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针对新挑战新困难,总书记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谋定方向、指明重点。
围绕三个领域的“现代化”,系统谋划、全面布局——
第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但一直以来面临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业转型难、新动能成长不足等问题。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在“创新”二字上下功夫,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用好生态优势,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抓重点、攻难点,“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脉络更加清晰。
第二,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东北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以上。
粮食安全,是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是东北之于全国的首要担当。
这次座谈会,总书记专门强调了“现代化大农业”这一主攻方向,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化良田、把农业建成大产业等方面作出部署,在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站在更大的格局中审视东北振兴、定位东北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聚焦两个突出问题,精准把脉、开出药方——
针对东北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针对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根源入手,强调要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东北全面振兴这篇大文章绝不是轻轻松松一挥而就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根本保证。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机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