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企改革盘点:专业化整合“大年”、“管资本”迎来重要节点

时间:2022-12-27 | 来源:上海证券报、经济参考报

导 读

2022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有企业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的任务要求。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将成为国有企业2023年改革发展的核心。

这将是国企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回首2022年国企发展脉络,有几个重要的变化或突破值得重视:通过持续不断地调整和改革,国资央企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围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这条主线,通过专业化整合,优质资源不断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通过大力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央企市场化用人制度不断完善;通过持续向“管资本”转变,央企的资本运作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也得到持续提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说明目前的经营方面还不够市场化。”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央企应在结构调整和专业化重组、激励约束长效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不断向“真正”市场化经营机制靠拢。

01央企专业化整合“大年”

2022年,央企专业化整合此起彼伏,甚至深化到钢企和粮食央企之间。

2022年10月,中国宝武与中粮集团完成了专业化整合项目的签约。中国宝武是全球领先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粗钢产量位列全球第一。中粮集团则是我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旗下拥有16家上市公司,以及数十个家喻户晓的粮油食品品牌。

“双方在产业生态圈、资本运营、绿色低碳、产业金融、国际业务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能够通过专业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格局。”宝武钢铁董事长陈德荣在双方的签约仪式上表示。

2022年是近年来央企数量变化最小的一年,加上7月新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减去12月被吸并的中钢集团,央企数量仍保持在97家。从表面看,今年央企整合力度不及往年,事实上,以内部资源整合和央企之间的专业化整合为目标,今年的央企专业化整合力度可谓空前。

年内,国资委集中组织了两轮,共24组央企专业化整合项目集体签约,累计涉及央企45家,前述中国宝武与中粮集团的专业整合就是代表项目之一。中国电子与中国国新、航天科技与中国电信、中国电子与中国物流等多组央企也分别进行了专业化整合项目签约。

今年央企间的专业化整合还涉及粮食、水泥以及检验认证等领域。今年8月,中储粮集团、中粮集团分别持股51%、49%的中企联合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宣布成立;5月,通用技术集团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的检验检测业务整合事宜正式官宣。中国交建与中国建材也围绕上市公司平台,进行了水泥和设计院资产的整合和置换。

“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围绕‘突出实业、聚焦主业、做精一业’的目标,从‘进、退、整、合’四个方面加大力度推进有关工作。”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今年10月,对未来央企推进企业资源专业化整合的主要任务作出如是布置。

这些整合为相关企业以及其所在行业的即将爆发铺平了道路。

02更多央企加入股权激励阵营

铺平了道路,还需要驰骋的动力。对国企而言,股权激励就是极好的引擎。

“我们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暂行办法,精选8个优质科研成果实施项目分红激励,项目合同额、收入、净利润年均增幅均达到30%以上。”中国华能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了解,中国华能旗下的科技型企业同级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差距最高拉大到4倍,研发人员平均工资增长超过50%,科技型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了17%。

“要杜绝‘平均主义’,强化创新成效与薪酬双对标,将激励资源特别是增量资源,向稀缺、关键岗位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翁杰明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2年第五次月例会中强调。

经过前期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央企员工创新活力和动能得到有效激发,2022年也成为薪酬分配机制的“收获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已开展过中长期激励子企业占具备条件子企业的85.9%,惠及27.6万人。

2022年,有45家央企所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比2021年增加61%,披露股权激励预案的公司数为22家,其中,中国中铁、中国化学等大型央企上市公司还实现了股权激励“零的突破”,年内完成了首期股权激励的授予。

“效率和活力问题是市场长期对央企上市公司价值低估的重要原因之一,股权激励在提升央企内部活力,以及提升市场对于央企发展的认知等层面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接受采访时表示。

中国电子所属上市公司中国软件也在今年完成了公司第一批核心骨干员工股权激励的正式签约,530名核心骨干人员被授予1312.5万股限制性股票,缴纳的3.43亿元募集股款已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中国软件董事长陈锡明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未来将作为常态化机制每两年滚动实施,覆盖更多的核心骨干员工,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共享企业成长的红利。”

李锦认为,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国资央企应加快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依法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国企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加大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的建立和推行。

03“管资本”迎来重要节点

2022年,对国资监管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突破。

2022年6月,中国宝武、国投、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和中国建材被国务院国资委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作为央企资本运作的顶级高手,5家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更清晰准确的功能定位,和成效显著的布局结构调整。与此同时,正在继续深化试点的中央企业还有12家。

首批5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转正”,也是国资监管从“管企业”过渡至“管资本”的重要节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求,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完善,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转换,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要蹚出新路。

资本市场是央企资本运作的主阵地。翁杰明2022年5月布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改革任务时强调,央企要继续加大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力度。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中央企业向控股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24宗,涉及资产金额2653亿元。

截至2022年9月30日,A股共有央企所属上市公司445家,其中沪市262家央企上市公司市值逾15万亿元,在沪市中占比超过三成;深市183家央企上市公司中5家市值超千亿元,13家市值超500亿元。

另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初,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实施重大并购重组案例达41个,同比增长70.83%,年内18家央企控股公司实现上市,募集资金总额约为1259亿元。

2022年5月,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其中提出,国资委将进一步落实以管资本为主的要求,支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服务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优化布局、增强资本市场沟通运作能力、发现市场价值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可以预见的是,资本市场接下来定将见证更多、规模更大、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央企资本运作。

每一场深谋远虑的改革,都将为千帆竞发开启大航道;每一次深厚绵长的蓄势,都将开启波澜壮阔的新征程。国企改革,何尝不是一次蓄势?2023年的涛声依稀可闻,国企这个经济舰队,已经进入到“潮平两岸阔”之境地。

延伸阅读

全面覆盖 多点突破——各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现预期成效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多地各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一年来,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大范围破冰破局,重组整合、混改上市等动作频频,不仅为地方国资国企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资本市场注入新活力。

新的起点上,乘势而上实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的号角已经吹响,国资国企将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奋进。

进退有序

正在沿金沙江开凿的宜攀高速在大凉山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新的大道,素有“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的布拖县第一次通了高速路。

“为了给布拖县一个落地互通的出口,我们花了一亿元搬走一座山。”蜀道高速集团沿江公司总工程师邹育麟说。

告别“蜀道难”,迎来“蜀道畅”。作为四川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第一战役”,2021年原四川省交通投资集团、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仅用时71天就完成战略重组,新设合并组建蜀道集团,聚焦提高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协同效应,加快向“综合交通服务”转型。

今年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蜀道集团名列第413位,是四川首家上榜的省属国企,也是榜单上仅有的三家国内省级交通企业之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对我国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三年行动以来,各地国资国企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做实做强实业,建立进退有序的国有资本动态调整机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争当现代产业链“链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挪腾,重组整合成为重要抓手,既有强强联合的战略重组,也有合并同类项的专业化整合;既有整体性划入,也有新设合并。

例如,在完成五组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基础上,广东省大力推进集团之间和集团内部专业化整合,完成清洁能源、电子制造、汽贸等多个板块共计105户二、三级企业专业化整合。黑龙江组建了交通投资集团、建设投资集团、新产业投资集团、龙江森工集团等7个省级产业投资集团,资产规模超过4000亿元。

新兴产业的布局力度也在加大。这从黑龙江省新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立项投资清单中就可窥一斑。作为黑龙江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目前该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两新”投资占比超70%。通过发挥国有资本平台功能和辐射作用,正带动更多企业和资本投入创新领域。

有进,也要有退,才能轻装上阵。“四川通过效益提升专项行动清理退出‘两资两非’企业97户,治理重点亏损子企业89户,处置‘僵尸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完成。”四川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冯文生介绍说。

在长期研究国企改革的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昌明看来,地方国资国企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规模实力显著增强、资本运营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加速市场化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同时,地方国资国企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也按下了“加速键”。

“你每天干多少活,当天就知道挣多少钱,干得越多挣得越多。”这是黑龙江龙煤鸡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永益公司机加一分厂大车段张大伟对改革最朴实的理解。

在岗的高、中、初级管理人员全部施行竞聘、选聘或选任上岗;同岗位人员薪酬差距最高达到1.5倍以上……作为黑龙江省属最大国企,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龙煤集团”)以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抓手,激活老国企新动能。

这让曾经的亏损大户脱了困,解了难,迈开步。截至2021年,龙煤集团连续6年保持盈利。今年前三个季度,龙煤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收95亿元,上缴税费同比增加33.4亿元。

市场化改革是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面对活力不足的“老大难”问题,各地国资国企刀刃向内,抓住三项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锚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目标,推广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进市场化用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在四川省属国企,党的领导有效融入公司治理,党委“决策前置”实现全覆盖,“党建入章”、董事会应建尽建完成率达100%,建立130人的外部董事人才库,集团层面外部董事配备实现全覆盖,各级子企业董事会全面实现“外大于内”。

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清晰划分权责。山东黄金建立健全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机制,加强授权事项跟踪落实和监督管理。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机制,推动风险管理体系更加成熟定型。

——三项制度改革在更大范围破冰破局。

孙化清是云天化集团第一批市场化引进的职业经理人,负责云天化饲料级磷酸氢钙产品营销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拼搏进取,连续3年产品销售增幅稳步上升。

在多地国企,这样被认为会产生“鲶鱼效应”的市场化改革正在上演。云南一级企业经理层成员实现任期制契约化管理企业户数、人数占比均达到100%。四川各级企业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全员绩效考核等市场化经营机制覆盖率达100%,选聘近300名的职业经理人。

竞聘上岗不是终点。如何充分激发员工的活力和创造力,还要从激励和约束机制上下功夫。

四川锦弘集团确立目标绩效考核体系,研究出台《经营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对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月督查、季分析、年考核:对经营考核70分以下、进入红灯报警区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班子成员进行诫勉谈话;对全年考核60分以下的单位班子成员进行免职、降级处理;对经营业绩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特殊贡献奖励。

“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了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也带来企业经营的良性循环,旗下多个单位在2021年同步实现扭亏为盈。” 四川锦弘集团党委书记向诚明说。

借力资本市场

在三年行动中,借力资本市场亦是地方国企改革的重要选项。

12月8日,宁波远洋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全国港航企业A股首家分拆上市的公司。

“作为浙江省国资委管理的省属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宁波舟山港分拆宁波远洋独立上市是助推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实施,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有效推动国有资产做强、做优、做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董事,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宫黎明说。

朱昌明注意到,混改、上市已成为国企改革组合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背后有国有资产证券化和管资本的政策推动,也有国企自身上市融资的内在需求。他认为,国企改革正逐渐激活国有上市公司,为国企改革概念股打开想象空间。

国资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超过54%,一批企业顺利在股票市场上市。

从山东黄金混改三年工作计划圆满收官晒出的“成绩单”来看,637个资产规范性问题完成整改,三年新增混改企业28户,混改资产占比和资产证券化率分别提升18和28个百分点,A+H两地上市资本运作平台优势更加明显。

上海国资委明确以发展公众公司作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实现形式,目前直接监管的金融服务类企业已经实现了全面整体上市,市场竞争类企业基本实现整体上市或是核心业务资产上市。

要“混”更要“改”。此次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更为强调把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重点放到转机制上,推动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方面当先锋、作表率。

河南交投集团与民营供应链龙头企业中瑞集团合作成立河南物产集团,新企业实行“国有控股+民营企业管理运营”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平台优势,又发挥了民营企业在集采分销、上下游渠道、物流资源、资金成本、风险控制等综合服务和规模优势。

在混改上市推进过程中,中长期激励的力度也在加大。重庆多家市属企业持续推动工资总额分配向关键核心岗位、科研人员、一线苦脏险累岗位倾斜,同时有二十多户子企业开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或分红激励、骨干员工持股等中长期激励试点。

乘势而上

当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入收官倒计时,多地各项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

“三年行动全面覆盖、多点突破,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广度、深度都是空前的。”朱昌明评价称,各地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经济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各尽所能,探索出国资国企做大做强做优的不同模式,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稳增长的主力军。

以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为例,已由脱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连续5年保持整体盈利。今年前三季度,黑龙江地方国企资产总额同比增长7.8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79%,利润同比增长130.74%,已缴税费同比增长52.11%。

放眼新航程。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出部署。

国资委党委近日召开会议强调,要乘势而上实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长效化制度化,深化分类改革,在新的起点上把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多地也明确下一步前进方向。冯文生表示,四川将打好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组合拳”,其中包括乘势而上推进能源、建筑业等重点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三能”机制在企业集团及各层级企业普遍化、常态化运行,加大经理层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考核和市场化退出力度;积极支持成都申报第三批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等。

根据近日出台的《黑龙江省地方国有企业振兴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6年)》,黑龙江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国企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到2025年,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实现倍增和双倍增。

朱昌明认为,2023年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的发力点主要聚焦在三个层面,一是聚焦宏观,进一步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集中;二是聚焦中观,以两类公司和国有上市公司为主体,通过资本运营、产业基金、并购重组、上市等方式优化资本配置,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三是聚焦微观,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公司治理优化提升、“三能机制”落实见效上发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A座一层

邮编:100011

秘书处:010-64956759/64958082

传真:010-649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