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4-04-12 | 来源:[互联网]

可持续运输发展战略的提出

世界银行1996年出版的专著《可持续运输:政策变革的关键》从学术上提出并阐述了可持续运输这一概念,其基本内容有:(1)经济与财务可持续性,运输必须保证能够支撑不断改善的物质生活水平,提供较经济的运输并使之满足不断变化的需要;(2)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性,运输不仅要满足物品流动性增加的需要,而且要最大程度地改善整个生活质量,减少人的生命和健康损失,推行节约技术,搞好土地的规划利用,对拥挤和污染建立有效的措施;(3)社会可持续性,运输产生的利益应在社会的所有成员间公平分享,可持续交通就是指在运输发展中不仅要考虑运输本身的经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运输的外部正效用与负效用,不仅要考虑运输对当代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资源配置的影响,而且要考虑到对动态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

传统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都采用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但这并不能作为后来国家的借鉴样板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但目前,经济发展经过了上百年的历程,社会资源供给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的上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是走不通了的,不保护社会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走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发展中求治理,在治理中求发展的创新之路。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理论的提出

从表面看来,交通运输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人、财、物各方面的支出和耗费,即意味着企业费用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但实际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是可以统一的。从宏观上看,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改进设备与提高生产率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从微观上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社会公众和顾客对企业的认同,这将有利于企业扩大产品销售量,从而提高销售收入,增加利润这实际上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其一致性表现在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了,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耗费、也有利于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环境效益的提高;反过来,合理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消耗和污染排放,使环境得到保护,履行了社会责任,增强了企业的信誉,使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量减少,这些无疑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否认社会宏观效益而去谈企业微观经济效益,企业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而否认微观经济去谈社会宏观经济效益,企业会失去商品经济中的主要动力,一切社会效益目标的实现也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所以交通企业要取得自身经济持续发展,必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辨证关系。PART03教研结合 以研促教

近年来,我国交通企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难得机遇,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注重可持续发展,使“十五”期的交通成为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也是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保障和服务作用最为显着的时期。无论是公路、铁路、水运还是航空,其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支持系统建设也得到加强,在交通行业“十一五”规划期间,交通企业已经具备在完成国家战略目标的前提下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能力,与此同时人们更加关注交通行业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如果交通企业能够主动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就可以提高其在公众中的形象,增加顾客的满意度,这样对交通企业本身,对社会都是有益的,所以交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将走向正规化,公开化,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