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广东浙江湖北河南贵州新疆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4-05-27 | 来源:新疆日报、中国交通报、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广东】大号“地铁”来啦!粤港澳大湾区最长城际铁路贯通

5月26日,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与已运营的莞惠、佛肇城际串联贯通,共同构筑起一条258公里、自东向西连接惠州、东莞、广州、佛山、肇庆市最高时速200公里的湾区东西向主通道。

“四线”贯通后,时间间隔更短、直达列车更多、旅客出行更便捷,从广州番禺出发可30分钟直通佛山、东莞,60分钟抵达肇庆、惠州,将更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强化大湾区“一点两地”的核心引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四线”多个站点与国铁车站实现安检互认,与邻近的国铁、地铁车站便捷换乘,多层次轨道交通进一步融合。“全线与国铁、地铁实现换乘的车站分别有7个。其中,旅客在佛山西站及东莞西站可通过便捷换乘通道换乘国铁,无需二次安检,肇庆站、番禺站、鼎湖东站、常平东站和小金口站则需出站换乘国铁。”广东城际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购票方面,广肇、广惠城际站间最低票价为5元,单程最高票价为153元。两条线路均支持“12306+城际铁路公交化多元支付”双票务系统,旅客搭乘城际铁路将与地铁一样便捷,随买随进、随到随走。

记者了解到,线路全面启用“站站停+大站快车”公交化运营模式,旅客可通过站台、站厅信息显示屏、车站广播的列车信息,区分“站站停”和“大站快车”,现场还有车站工作人员持手举牌指引。

【浙江】打造全球现代物流发展高地!浙江发布三十条措施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为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推动浙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十条措施》提出,到2027年,浙江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3%左右,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打造全国物流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省之一。

根据《推动浙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十条措施》,浙江省将打造全球新兴产业科创高地、全球现代物流发展高地、全球数字贸易高地、全国品质生活高地等“六大高地”。

其中,在打造全球现代物流发展高地方面:

加快发展多式联运

强化大宗散货和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加快建设北仑铁路支线复线、钱塘江千吨级航道等项目。迭代升级“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

持续推进物流减税降费

简并货车通行等管理重叠事项,减少地方交通运输部门处罚事项。减并港口收费项目,定向降低沿海港口引航费。延续优化嘉兴港至宁波舟山港海河联运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宁波舟山港、义乌国际陆港启运港退税等政策。

推动国际物流提质增效

支持金华(义乌)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打造义甬舟集装箱物流降本大通道。推进国际快递物流体系供应链建设,加快海外节点布局建设,每年新增全货机航线3条。

做优做强航运服务业

加快打造单体规模超千亿元航运服务产业集聚区。推动长三角港口群跨港区供油常态化运营。到2027年,新引进港航服务企业100家以上。创新完善海事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智慧仲裁平台。

拓展物流新场景应用

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加快布局无人机、通用飞机等高端航空服务业,打造现代化航空产业集群,到2027年基本建成高水平民航强省。加快推进即时配送等新模式发展,鼓励有条件地方将低空应急救援、医疗救护、智慧巡检等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

在打造全国品质生活高地方面:

实施服务领域设备更新

到2027年力争各设区市主城区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比例达到95%。加快更新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到2027年专业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0%以上。

推动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

实施汽车以旧换新专项行动,对汽车以旧换新给予相应补贴,合理确定汽车贷款首付比例、贷款期限和信贷额度,到2027年全省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50%以上。

【湖北】湖北双柳长江大桥南主塔成功封顶

5月24日17时18分,长江南岸的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天蓝云白,随着最后124立方米混凝土浇筑完毕,既标志着湖北省第40座、武汉市第12座长江大桥——双柳长江大桥南主塔成功封顶,又标志着项目建设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该项目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建设,南岸主塔由中铁大桥局集团承建。

2022年8月开工的双柳长江大桥,是武汉都市圈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港高速公路的过江通道,主桥采用主跨1430米的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一跨过江,大桥采用双向八车道建设标准,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是湖北省有史以来投资建设规模最大的长江大桥项目,也是目前长江上在建的最宽钢箱梁悬索桥。大桥北岸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南岸位于鄂州市华容区。

中铁大桥局双柳长江大桥项目部副总工程师柳涛说:“桥梁两边宽50.5米,是长江上最宽的一个钢箱梁悬索桥,除了要双向8车道以外,桥两边还设有人行通道。”

据介绍,双柳长江大桥为双塔钢箱梁悬索桥,具有“跨度大、桥面宽、主塔高、材料新”四大特点。跨度大,主跨为1430米超大跨径,处于同类型结构前列。桥面宽,采用双向八车道建设标准,桥梁全宽50.5米,为长江上在建最宽高速公路主梁。主塔高,南岸主塔高度为212.78米,塔高处于国内同类型桥梁前列。材料新,主缆钢丝采用新型锌铝稀土合金镀层钢丝,提高了钢丝耐腐蚀性能,同时在主缆内部注入光栅传感元件,对主缆温度、湿度、应力进行实时监测,赋予其智慧的大脑;主跨钢箱梁采用热U肋,减少加工时的初应力。同时,U肋采用新型摩擦型环槽铆钉连接,相对高强度螺栓,增强了连接耐久性;边跨100米采用了钢—轻质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提高了混凝土性能,减轻了桥梁重量,延长了桥面铺装的使用寿命。

本次封顶的主塔塔柱为八边形截面,尺寸由根部10.981米(宽)×12.986米(长)缩窄至顶部7.273米(宽)×10.205米(长),壁厚1.8米—1.4米。施工采用智能筑塔机与部品钢筋智能生产线,有效保证了工程安全与质量,成功解决了塔柱截面变化大、钢筋复杂、超高混凝土泵送等难题。

主塔顶节段含异形人洞、钢筋构造极复杂,为提高施工效率,项目部开展了专项研究:将顶节分2层进行施工,钢筋采用“部品化吊装+人工散绑”相结合的方式,6米节段钢筋在塔底拼装成部品,整体吊装至塔顶;剩余2米节段钢筋采用人工散绑,在保证钢筋安装质量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目前,塔柱顶节第1次混凝土浇筑已施工完成,本次进行顶节第2次混凝土浇筑,设计方量为124立方米。

湖北交投双柳长江大桥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昌智勇说:“截至目前,双柳长江大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接近95亿元,占总投资计划的近6成,力争明年底提前建成。”

双柳长江大桥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中近期重点建设的湖北省过江通道之一,同时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G9906武汉都市圈环线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路网结构,助力湖北交通“硬联通”加密成网,增强过江通道供给能力,有效推动“武鄂黄黄”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为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对武汉都市圈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科技活动周来了!河南发布7项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成就

5月25日,2024年河南省科技活动周在南阳启动。据了解,本届科技活动周以“绿色交通、智慧交通、智能交通”为核心,围绕“固废材料道路工程循环利用、玄武岩纤维高性能材料、沥青发泡技术、公路智慧管理、港口智能运营”等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及新装备成果,集中展现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创新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科技活动周经过前期调研、征集,从近40项科技成果中遴选的7项优秀成果,由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联合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共同发布。本次发布涵盖了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应急、养护装备、运输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大跨多联超长距离钢梁整体顶推施工及控制技术”等5项代表性优秀科技成果在活动现场进行了推介,达到了鼓励先进、加强行业交流借鉴、推动交通运输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目的。

据介绍,近年来,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持续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相继印发了科技创新、数字转型、绿色低碳转型三个三年行动计划,与省科技厅联合实施交通运输重大课题揭榜挂帅和科普基地培育共建,先后获得获省部级奖项68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建成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4个行业研发中心,3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中试基地;入选交通运输部3个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6个省级科技示范工程;获全国、省部级科普讲解大赛各类奖项8项。致力于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印发交通运输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成立国内首个面向交通行业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机构,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年活动,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建机制、强行动、优服务。

下一步,河南交通运输系统将结合《2024年河南省交通运输领域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交通运输科普讲解大赛、“三比两降”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竞赛等系列活动,持续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交通运输行业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核心,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交通强国河南示范区建设贡献新的交通科技力量。

【贵州】贵平高速1标整体施工进度已完成 60%

2015年12月31日,贵瓮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贵州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

近10年过去,贵瓮高速旁一条新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贵阳至平塘高速公路(简称贵平项目)将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标段全长12.5千米,其中贵瓮改扩建段4千米,新建段8.5千米。改扩建段由双向4车道改扩建为双向8车道是我们标段的控制性难点工程。”贵平项目1标项目经理黄鑫说,项目主要难在交叉段长,施工结构比较多,安全保障难度大,而且还要保证施工期间不影响贵瓮高速正常通行。

为此,贵平项目1标项目部制定了详细的施工保障方案。“我们的施工方案经过了专家评审和‘一路三方’的认可,目前正在按照方案组织施工。”在1标贵瓮高速改扩建段,黄鑫指着旁边正常通车的贵瓮高速说,施工过程中加强了对既有贵瓮高速的安全防护,在边坡上采用了被动防护网,并使用型钢排架进行阻挡。同时还请专业的交管队伍对改扩建段交通进行巡查。

望着已有雏形的双向8车道路段,黄鑫不禁感慨,等通车的时候,在这条路上行驶一定非常安全舒适。

贵平项目1标项目部秉承“贵有匠心·天成地平”的建设理念,贯彻“五心五美”工作措施,在路基填筑、路基防排水、桥梁T梁预制、隧道施工等施工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成果。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桥梁桩基还是T梁浇筑,混凝土都是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为了保证质量、严控品质,我们高标准建设了工地试验室,对混凝土的品质、强度等进行标准化检测。”黄鑫表示材料的高标准不仅保障了工程质量,还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实现了工地石料挖方的有效利用。

在贵平高速开工一周年之际,贵平1标工地试验室在2023年贵州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支队日常监督检查和标准化达标考核中获“贵州省高速公路工地试验室标准化示范单位”称号,这是对标段工作的最好褒奖。

贵平项目1标共设互通2座、桥梁20座、涵洞32道、隧道1座、天桥2座,桥隧比33%。目前,整体施工进度已完成 60%,但创新之路并未停下。

如今,标段计划依托改扩建段下那桑大桥开展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既有装配式预应力连续T梁原位利用关键性技术研究,目的是实现资源更高效利用,减少对原通车高速公路的运营影响,安全更有保障。“一旦研究成功,还能节省工期,更能加强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实现更多效益。”黄鑫说。

【新疆】中国首个!落地喀什!

5月26日

中国首个IRU认证的

TIR集结中心授牌仪式

在喀什市举行

5月26日,中国首个TIR集结中心授牌仪式在喀什市举行。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加孜拉·泥斯拜克摄

TIR系统基于《国际道路运输公约》即《TIR公约》框架建立,是目前唯一的全球性跨境货物运输通关系统,涵盖公路、铁路、内陆河流、海运等多式联运,覆盖全球70多个缔约国。经联合国授权,该系统由国际道路运输联盟(IRU)运营。

2018年,中国正式实施联合国《TIR公约》,喀什市是首个启动TIR内陆运输业务的城市,目前已实现中吉乌通道、中巴经济走廊上的TIR常态化运输。

自2023年,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建设以来,喀什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叠加,对外贸易增速飞涨,今年第一季度,喀什地区外贸同比增长83.4%!在这其中,TIR在推进国际运输与贸易的便利化上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传统运输方式不能‘一站到底’,每次出关、入关都要经历申报查验、吊装换车等繁琐程序。”喀什海关物流监控处监管二科科长朱子煜说,但TIR能做到一次申报、一车到底、一证直达,不仅降低运输风险,还能节省大量运输时间,对促进贸易发展有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喀什海关不断优化TIR运输通关流程,设立TIR业务窗口,提供“7x24小时”预约通关和业务咨询服务,加频加密已有TIR路线班次,吸引更多外贸企业到喀什通关、过货、做贸易。

今年,为贯彻落实《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建设联通欧亚的综合物流枢纽,加快国际联运规则衔接和标准互认,提高国际贸易效率,喀什市积极对接国际道路运输联盟(IRU),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TIR集结中心。

5月16日,由新疆恒新国际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的TIR集结中心通过国际道路运输联盟(IRU)评估,于5月26日挂牌,成为中国首个IRU认证的TIR集结中心。

“TIR集结中心的落地,是IRU携手各方打造中国TIR业务创新示范窗口及示范项目的又一重要举措,这里将为TIR运输企业提供运输线路拓展、运力对接、仓储物流、国际交流合作的一站式服务。”国际道路运输联盟(IRU)东亚及东南亚首席代表周妍说。

“TIR集结中心投入运营以后,将吸引更多国际运输车辆在这里集结、组货,公路运输规模将不断扩大,进一步缩短货物出口通关时间,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对喀什市乃至全区的对外贸易、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喀什市委副书记、市长伟力·阿西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