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企业与新质生产力,多项政策密集出台!有关部门正研究制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办法
时间:2024-04-22 | 来源:中国证券报
推动产业向“新”而行,更多政策措施酝酿出台。
记者日前获悉,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向“新”而行,有关部门正酝酿出台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培育“独角兽”企业等举措。业内人士认为,后续随着支持政策效果显现,将激活企业活力,加快新动能发展。
突出梯度培育
作为专注细分领域、具有高成长预期的典型代表,专精特新企业及“独角兽”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记者日前从业内获悉,为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有关部门正加快研究制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办法,瞄准产业科技创新前沿,汇聚创新资源,强化精准服务,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将出台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擦亮“专精特新”金字招牌。
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已成为各地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重点工作。例如,河南日前发布《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支持办法(试行)》。《办法》根据专精特新企业的不同特点,分类指导、分级培育,制定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培育措施,推动企业梯次升级。
广西日前召开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作推进会,明确将针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弱项和短板,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等八大行动,积极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突破口,后续有望迎来系列支持举措。
以低空经济为例,作为新兴产业的典型领域,低空经济具有创新引领、绿色低碳、数实融合等特点。此前,有关部门围绕飞行活动审批程序优化、空域分类划设、无人机实名制登记等方面,已出台一系列管理制度促进低空经济发展。
更多政策利好还在路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金贤东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技术创新为驱动、空域开放为保障,推动形成场景丰富多元、供给智慧高效、监管安全规范的低空经济健康发展良好局面。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介绍,将加快建立贯穿低空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证、运行支持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标准体系,联合有关部门推动建设第三方检测认证体系。
大力培育未来产业是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凯表示,后续应瞄准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领域,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
记者了解到,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有关部门将统筹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推动车路云网一体化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方面,将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瞄准元宇宙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产业,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抢抓设备更新契机
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今年扩大内需的重点工作,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契机。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达到4.4万亿元,占社会设备投资的70%以上。业内人士认为,设备更新空间大、潜力足,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有利于提升先进产能比重。
单忠德介绍,将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推广应用一批智能制造装备。加快推动智能制造装备普及应用和更新升级,推广应用数控机床、增材制造、机器人、智能物流、传感检测、仪器仪表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开发应用针对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加快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软件和工业控制系统一体化更新。
在消费方面,有专家建议,加快发掘培育智能家居、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新消费增长点。随着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可穿戴智能设备已经催生了智能头盔、智能眼镜等新产品,后续发展潜力巨大,供给端应加大研发投入,提供更多优质创新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各地区各部门出台的支持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新动能加速发展,将加快释放市场空间,激发企业活力。
延伸阅读
“十六项措施”促进资本要素
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
证监会近日发布《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方面全方位对科技企业提供支持。
专家认为,这十六项措施直击当前科技企业融资的难点、痛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一揽子政策有望逐步落地见效,将更好支持科技型企业进行股权、债券融资,发挥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的作用,促进资本要素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畅通融资“绿色通道”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壮大。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一系列举措聚焦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攻关、健全全链条“绿色通道”机制,为更多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机会。
一方面,优化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环境,畅通融资“绿色通道”。《措施》提出,依法依规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进一步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支持科技型企业依法依规境外上市,落实好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制度,更好支持科技型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发展等举措,将进一步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绿色通道”。
“资本市场融资将向那些符合国家战略、具备重大技术创新潜力和高技术附加值的项目倾斜。在具体措施上,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渠道、优化审核流程等。”广东信达(武汉)律师事务所律师廖正江说。
另一方面,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效实施并购重组,提高融资效率。《措施》提出,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制定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优化小额快速审核机制,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技型企业综合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现金等各类支付工具实施重组,将助力科技型企业提质增效、做优做强。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建立完善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绿色通道”,优化小额快速审核机制等,将切实帮助已上市科技型企业提高融资效率,引导市场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持续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效。
此外,《措施》提出,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督促证券公司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科技型企业服务机制等举措,持续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配套制度体系。
加大债市精准支持力度
债市也是引导资金向科创领域聚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渠道,科创债、REITs等在服务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融资,鼓励政策性机构和市场机构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将优质企业科创债纳入基准做市品种,引导推动投资者加大科创债投资等举措的政策效果不断释放,科创债的投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说。
财达证券资本市场总部总经理郝晓姝说,科创债能够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支持其进行长期、大额的研发和创新活动,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新质生产力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发展REITs市场,有望进一步提升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广度。《措施》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新基建、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及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等发行科技创新领域REITs。
记者了解到,目前针对新基建REITs的讨论多围绕数据中心、通信铁塔等通信、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随着相关措施出台,或有阶段性成果出现。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在新发REITs产品中,算力基础设施等资产类型有望出现。
此外,廖正江认为,若上市公司可在北交所发行可转债,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投资选择,为发行人提供更加灵活的融资渠道。
引导创投基金投向科创领域
创投资本契合科创企业盈利周期长、失败风险大的特点,能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引导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等制度安排,在发挥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作用的同时,也回应了创投基金退出渠道等市场关切问题。
长期资本匮乏是目前制约创投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推动母基金的发展,能够从源头上缓解股权投资行业的“募资难”问题。母基金研究中心评价,《措施》提出的“完善私募基金监管办法,丰富产品类型,推动母基金发展,发挥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作用”等举措,无疑是对股权投资行业的重大支持。
对于当前创投基金行业最为关心的资金退出问题,《措施》也给予回应。《措施》提出,落实私募基金“反向挂钩”政策,扩大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份额转让试点,拓宽退出渠道,促进“投资-退出-再投资”良性循环。“同二级市场一样,一级市场也需要流动性解决路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份额转让试点,都是新兴退出渠道。这些解决方式,将进一步畅通创投与私募股权基金的‘募投管退’循环体系。”LP投顾创始人国立波说。
为引导更多资金投向科创领域,《措施》还提出,不断丰富针对科技型企业的服务工具和融资产品,逐步推进认股权、股权激励等业务落地,研究通过优先股(权)等方式加强政府引导基金等长期资本支持。
机构人士称,认股权可提供一种锁定份额和风险对冲的工具。对于企业来说,通过给予认股权可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扩大融资渠道,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型公司快速发展。